天天看點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作者:一星半月夜

李文信(1926~2007)

當代著名國畫家、美術教育家。

早年以擅長人物畫著稱,八十年代轉攻山水畫,并多取材巴山蜀水,創作了大量恬靜并富有山鄉氣息的山水畫作品。

其筆墨清新,構圖别緻,平淡中顯奇趣的李氏風格,堪為當代文人畫,至今仍産生着影響。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先生曾有幸先後得到了好幾位前輩國畫大師的指點,如呂風子、鄭午昌、諸樂山、潘天壽、傅抱石等。

他一方面臨習古畫,繼承傳統,另外一方面,忠于内心,自由發揮,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繪畫特色,無論是造型結構,還是筆墨上都有獨到的了解和表達。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觀其作品,李文信先生喜用短筆濃墨滿幅鋪陳,交錯的線條、密集的墨點,組成不同空間走向的團塊。

其間積墨、潑墨等各種墨法,中鋒側鋒等各種筆法,用墨用色等各種方法,不拘一格,這是适應當代人視覺感受的表達方式。

而這種複雜的形象構成和繁密的筆墨表現,壓縮了空間的深度,令人有美在咫尺的親切感,這也是李文信先生獨運的匠心,因為他注意到了傳統中國山水畫,遠取其勢而造成了一種貧弱感。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樹木蔥茏是李氏山水畫的一大特點。

在他的筆下,樹木不論大小,或直或曲,或垂或卧,有的是淩空斜插,有的是拔地而起,總有一種自然舒展,一反常态的典雅造型,顯得自然生動,活潑有緻。

其用線用墨,有骨沒骨,均能表現出樹木生長的力度與叢林漫延的氣勢。在筆痕之間包含萬千情愫,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半百之年後的李文信對巴山蜀水情有獨鐘,并常年累月不辭辛勞的跋山涉水,搜集大量寫生素材,加以不知疲倦的藝術探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語言。

他以責善、固執的精神追尋大自然中,極平凡又極美的景色,以不平凡的視覺感受去認識表現它。

是以,作品中的秀蜀憧憬與豐富筆墨,均出自他畢生的登山臨水。在給予他無盡樂趣和創作靈感的巴蜀 ,無處不留下他的足迹。到古稀之年,他也未減其貼近自然的熱度。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畫中群山環抱,樹木蔥茏,溪水蜿蜒穿流,漁家茅舍,安禅适居,舟楫小橋點綴其間,頗有世外桃源之感。

這大概就是李文信那種真實心境,也是他平和淡然的一種人生狀态。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半世紀匠心教育,桃李無言自成蹊,一生中相依書畫,聲名有恒好入史”。我想這兩句話,那無疑是對李文信先生這一生最好的诠釋了。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李文信筆下的巴山蜀水,在筆痕之間傾力表現野山雜樹的充實之美

謝謝欣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