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平方公裡,這是一塊多大的地方呢?比深圳的城市建成區面積還要大一些。
深圳的幅員面積為1997平方公裡,而建成區面積大概在1000平方公裡左右,可見1200平方公裡還是一塊挺大的地方。而就是這麼大的一塊地方,轉瞬之間就消失了。其實,說“地方”并不準确,這1200平方公裡實際上是一塊巨大的冰架,一塊位于南極“寒冷地區”的冰架。當然,整個南極都是非常寒冷的,而在東南極洲則更為寒冷,是以科學家們經常将這一地區稱為南極的“寒冷地區”。在東南極洲有着一座存在了數千年的冰川,我們将其命名為“格倫澤康格冰川”,而此次崩塌的1200平方公裡冰架就屬于這一冰川。

自從地球開始升溫以來,南極大陸發生冰架崩塌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在南極東部“寒冷地區”發生冰架崩塌還是第一次,嚴謹一點來說是氣象記錄史上的第一次。
1200平方公裡,的确是一塊不小的冰,但崩塌的冰架有多大其實并不重要,而其發生的地點才是最為重要的,我們常說:“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那麼這次的冰架崩塌是否意味着後續更多的冰架崩塌将會在這南極最為寒冷的地區出現呢?一直以來,由溫室效應所引發的全球變暖都是一個不容置疑的環境問題,而其主要原因就是化石燃料的使用所導緻的碳排放量增加,而這一切可以向前追溯到1900年。
自1900年以來的100多年時間,是人類文明發展最快的一段時期,而文明發展的速度越快,對于能源的需求就越大,是以這段時間化石燃料的使用也大幅增加了,所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這種情況在1970年之後又顯著加重了。
好在人類逐漸開始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于是紛紛出台政策以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雖然從大環境上來講,徹底遏止全球變暖的趨勢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但人類的努力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竟然下降了5.8%,遺憾的是,自此之後的一年又再次出現了反彈。
全球變暖既然是“全球”性質的,自然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會受到影響,南極也不例外。
隻不過在以往,受影響的地區并不包括南極東部的“寒冷地區”,是以科學家們曾驕傲地将南極東部的冰川稱之為“地球氣候穩定器”。其實這一次的南極東部冰架崩塌并不是毫無預兆的,在此之前,南極東部地區就出現了氣溫的一場升高,以大陸的南極昆侖科考站為例,根據記錄,僅僅4天之内,錄得的氣溫就升高了38.1℃,在往年同一時期,南極昆侖科考站的氣溫平均大概在零下60℃左右,而這一次卻達到了零下26.3℃。現在看來,此次的冰架崩塌必然與之前的氣溫異常升高有關。
對于普通人而言,南極是一片遙遠而荒蕪的地區,在這片荒蕪的地區崩塌一兩座冰架似乎與自己并沒有什麼關系,但其實并非如此。
南極冰川之是以被稱作“地球氣候穩定器”是因為它具有很好的吸熱儲熱功能,可以發射大量的太陽輻射,而一旦冰川融化,那麼南極地區的太陽反射率就會相應降低,必然進一步推升全球氣溫的升高,如此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之中,如果南極冰川大面積崩塌消融,那麼所引發的海平面上升将會帶來難以估量的生态問題。當然,說這些并不是為了聳人聽聞,南極冰川的崩塌和消融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當我們也應該未雨綢缪,從自己做起,節能減排。
我們沒有能力改變太多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逐漸影響世界。
也許有人會懷疑,日常生活中的節能減排真的有用嗎?答案是肯定的。按照碳排放量統計來看,電力生産以及工業生産所産生的碳排放量大約占據了總排放量的一半,而與農業生産有關的活動大約占據了10%左右。,也就是說,剩下的40%的碳排放量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産生的,根據統計,其中交通運輸占據了25%,而商業住宅占據了13%,是以如果人人都能夠從自己做起,節能減排,至少再現2020年時的輝煌還是沒有問題的,那一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是下降了5.8%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