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對于中國革命來說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抗日戰争的硝煙剛剛散去,蔣介石反動集團又在國内挑起了全面内戰的戰火。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30萬大軍向我黨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大舉的進攻。
同一天,為了應對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毛主席給華中局發電,令他們做好戰争的部署,并且下令:“華中野戰軍的一切聽陳(毅)舒(同)指揮”。

毛主席
第二天,陳毅給華中野戰軍發去了一份電報,要求粟裕留下一個縱隊堅守蘇中地區,其他部隊開始整訓,随時準備前往淮南作戰。
正在蘇中前線指揮的粟裕接到這個電報,立刻對目前的戰争形勢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華中野戰軍應留在蘇中作戰,不能立即轉向淮南。
粟裕馬上将這一觀點,通過電報發給了中央軍委和陳毅。之後,粟裕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淮安,将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叫到一起商量,四個人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讨論,最終一緻同意了粟裕的意見。
6月29日,四人聯名發電給中央軍委和陳毅,表達了這一意見。
他們認為,如果将華中主力部隊轉移至淮南,戰線将會被拉得很長,補給供應将很難維系。
蘇中地區的武裝本身就比較薄弱,如果主力轉移,留下的部隊很難守住蘇中地區,一旦蘇中失陷,前線又作戰失敗,恐怕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局。
而蘇中的糧食儲備充足,人力物力能滿足戰争需求,對戰争的幫助非常大,是以應該留下主力部隊全力防守蘇中。
粟裕
陳毅在接到電報之後,拒絕了他們的這一提議,指令他們必須随時準備率部向淮南進發。
陳毅認為,将主力部隊留在蘇中也改變不了蘇中的劣勢,應該主動出擊,尋求改變。
毛主席在接到粟裕的電報之後,對他的意見進行了反複的研究。
第二天,毛主席釋出訓示暫緩行動。
30日,毛主席又給粟裕發電,說自己将會與陳毅商議,有結果之後再另行通知。
同一天,毛主席向陳毅發去電報詢問了他的想法,并且在電報中表示,粟裕的意見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陳毅還是堅持從南線出擊的方案。
為此,毛主席先将原定計劃按下,7月4日又釋出了在内線先打幾個勝仗的訓示。
粟裕在毛主席的訓示下,于7月13日在内線發起了著名的蘇中戰役!
就在戰役發起的同一天,毛主席向陳毅發去電報訓示他不要輕動,推遲南線作戰的計劃。
但是第二天,陳毅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依然提議要堅持原定計劃,并且應該立即執行。
陳毅
7月25日,粟裕率領華中野戰軍獲得了第二次戰鬥的勝利,他立刻向中央和陳毅發電,請求派五旅增援蘇中戰場。
粟裕的這封電報,雖然僅僅是一個旅的調動,但是卻能決定将來是把作戰重心放在蘇中還是淮南。
陳毅接到電報之後,他依然堅持應該出兵淮南,于是沒有同意粟裕的請求,并且再次緻電要求粟裕帶兵轉向淮南。
同時,陳毅也将這一意見報告給了毛主席。
毛主席接到電報之後,并沒有明确拒絕陳毅的意見,在經過反複的思考後,毛主席于8月6日緻電陳毅:讓粟裕在蘇中再打一仗。
接到毛主席的電報後,陳毅将五旅調往了蘇中,支援粟裕在前線的戰鬥。
有了五旅的支援,粟裕在蘇中的戰鬥高歌猛進,與此同時,陳毅的作戰卻不斷受挫,事實證明了粟裕的正确。
8月13日,陳毅緻電粟裕,同意了他的意見,就此二人之間的戰略争論宣告結束。
粟裕最終在蘇中創下了七戰七捷的戰績,蘇中戰役也是以被稱為“蘇中七戰七捷”。
9月19日,華中野戰軍與山東野戰軍彙合,陳毅對粟裕表達了歉意,并且在10月1日向中央發去電報進行了自我批評。
10月15日,毛主席發出電報,依然确立了陳毅在軍中的上司地位,而戰役指揮則交由粟裕,表達了對陳毅一如既往的信賴,也表達了對粟裕作戰指揮能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