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然
圖/來源網絡,侵删
-
為什麼有些人注定成功,有些人卻注定一輩子要為錢辛苦奔波呢?
鄰居大飛開了一家小超市,每天都是自己開着二手的面包車進貨物,夫妻則負責收銀。每個月都有固定的收入,雖不能大富大貴,但生活忙碌而充實,輕松又自在。
可在一次同學聚會上,發現原來學習成績沒有他好,與他經濟條件也差不多的同學宋翊,幾年不見,居然坐擁千萬資産,開上豪車,住上别墅。這讓大飛感到落差極大,萬分失意。
其實,我們身邊這種紮心的事實真相比比皆是:
工作一年累成狗,工資仍然不見漲;
辛辛苦苦存下的錢跑不赢通貨膨脹;
5年了,實作财務自由的夢想似乎遙遙無期......
這一切都是為什麼呢?難道安于現狀不好嗎?追求穩定的生活不好嗎?
美國作家哈維·艾克在他的暢銷書《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中說:
擁有穩定的薪水沒有什麼不對,除非它阻礙了你用自己的能力賺取你所值得的金錢——問題是,“穩定的薪水”這概念往往就會阻礙你賺更多的錢。

圖檔來源微信讀書,侵删
哈維·艾克既是作家,更是商人。他從13歲就開始創業,積累很多财富後又被打回原形,負債累累。經過思考總結後,他作出改變,實作了财務自由,成為超級大富翁。
成功後的哈維将自己的故事和思想,打磨成課,寫入書籍,影響很多人通過調整财富思維,改變了人生,使更多人收獲了想要的财富和幸福。
書中,哈維·艾克講到了普通人要修正自己的财富藍圖,以及有錢人與窮人不同的十七種思維方式和行為,語言通俗易懂,激發人思考和反思,促使人們做出改變。
01 心理改變:給自己畫一張“真的想要緻富”的财富藍圖
當年,萬達創始人王建林“賺它一個億”的豪言,驚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很多人會覺得一個億是個天文數字,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實作。這就是有錢人思維不一樣的地方,《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裡說:
你的收入隻能增長到你能增長的程度,而你能增長的程度是由自己劃定的。
簡而言之:你能擁有多少财富,是由你敢不敢想、敢不敢做來決定的。
同樣是一個億,王建林說它是個小目标,普通人則覺得比登天還難。
有目标的人在奔跑,沒目标的人在流浪。因為有錢人的思維是:我會努力做到,我要想盡辦法來實作這個目标。
書中用财富藍圖的概念告訴我們,要想創造并守得住财富,就要從底層的認知去改變。
用作者哈維講的實作程式就是:
想法産生感覺,感覺産生行動,行動産生結果。
既然知道最終的結果是由想法産生,那我們就要知道想法到底從何而來。它為什麼跟别人不一樣?我們又如何改變想法,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呢?
普通人要做的就是:更新大腦中的财富藍圖,從想法上,不把财富當作高不可攀的東西。
圖檔來源pixabay免費圖檔,侵删
具體有哪些改變的方法呢?
第一,修改金錢的語言模式,别把金錢當“萬惡之源”。
仔細回憶小時候,是不常聽到“有錢人都很小氣、有錢能使鬼推磨、人窮志短”這種話?
這些語言都給金錢貼上了負面标簽,可能來自父母或親朋好友。它們在潛移默化中,讓我們對金錢有了敵意,進而削弱了我們對金錢的渴望和追求财富的動力。
那麼,從現在起,我們要從心理上就和這些舊觀念進行切割,劃清界限,拉近和金錢的距離。
當你意識到金錢語言的誤區你就邁出了正确的第一步。
第二,做長期主義者,堅持讀書學習
要變富,先讀書。
普通人往往容易選擇輕松躺平,有錢人卻多選擇讀書學習來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和思維。
比如,多多閱讀關于财富的經典著作,做筆記,不懂得随時和有經驗的朋友請教交流。
當你有了财富知識體系,就有了新的認知。有了新的認知,新的财富觀念就形成了。
02 思維改變:停止抱怨,關注機會,主動掌握自己的财富命運
有錢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身上”。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做“自證預言”,意指人會不自覺地按已知的預言來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
比如看到一幢特别漂亮豪華的别墅,窮人的想法是“這個别墅太貴了,我買不起”,那麼他永遠也買不起。
有錢人則是想“我怎樣做才能買到這幢别墅”,他會創造各種條件,讓自己最終買上。
這就是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差别,導緻了事件朝着不同方向發展。
有錢人始終堅信,隻有自己能夠創造自己的成功,也隻有自己能造成自己的平庸。不管什麼原因,我們的人生狀态都是由自己造成的,和别人無關。
普通人要做的就是:不要抱怨、不要責怪他人,更不要為自己的行為找合理化的借口。
因為,每一次當你責怪别人、尋找借口或開口抱怨時,你就是在斷送自己緻富的機會。
作者哈維清楚地指出:天底下沒有所謂的“有錢的受害者”這回事。
當我們不再充當受害者,而能夠為自己100%負責,“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勇氣會讓你激發無限創造潛力,你離财富也就不遠了。
圖檔來源網絡,侵删
#弘丹寫作成長學院創始人弘丹老師,高中時代,最頭疼的功課就是國文,寫作是她的弱項。她從來沒有想過會有一天走上寫作,甚至靠文字養活自己。
2015年陷入職場迷茫的她,開始嘗試寫作,用文字書寫心中的困惑,她從不去關注自己的文筆是否優美,隻管“寫下所想所思”。
2016年,在持續創作幾十萬字後,她成為簡書的簽約作者。後面三年裡,又陸續出版了2本暢銷書。
弘丹老師經常說:
一定要無比相信自己擁有無限的寫作潛能。因為隻有自己真正相信自己有無限的潛能,才會去思考,才會去想辦法達成自己的目标,才會去行動起來,為了印證這個說法而努力。
正是這種創造型的富人思維,讓弘丹老師在7年裡書寫百萬字,出版3本書,建立萬人付費寫作社群“弘丹寫作成長學院”。
她依靠寫作,實作了财富自由,真正做到了逆襲人生。
正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寫道的:當你想要某樣東西時,全世界都會合力助你實作。
03 行為改變:看到機會,立刻行動
我們常說“懂了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知道與做到是兩碼事,就像“渴望成功”和“實際獲得成功”也是兩個世界一樣。
大多數人都渴望變得富有,但我們為了這一目标作出過努力,付諸了行動嗎?
并沒有。
書裡描述有錢人思維的另一重點就是:如果有了感覺,看到了機會,就要立刻行動。
電視劇《大江大河》中,個體創業者楊巡生活的鄉村普遍貧窮,好不容易迎來改革開放,很多人都躍躍欲試想要脫貧,但少有人真正行動起來。
圖檔來源網絡,侵删
楊巡雖出生窮苦,但他敢于行動。看到機會,立刻就上。
他用家裡多餘的饅頭換來雞蛋,然後賣掉雞蛋賺差價。他每天翻越好幾條山區做饅頭換雞蛋的生意,收獲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而其他鄉親家裡,其實也有多餘的農産品可以用來換購值錢的東西,可他們覺得市場路途遙遠,又擔心東西萬一賣不出砸手裡了怎麼辦。
于是,這些人将眼前的風險,變成了緻富的障礙。
仔細回想,我們每個人可能都遇到過變富的機會,但為什麼大多數人都錯過了?
因為機會不是天上掉餡餅一樣讓人唾手可得,而且,機會往往伴随着風險。
面對一個有風險但也會帶來收益的事情,普通人隻看到了“風險”和“失敗”。
而有錢人看到的是機會,是“隻要有一線機會成功,我就願意去試”,然後邊做邊修正。
對于楊巡來說,他和鄉親面臨同樣的風險,但他看到的是積極的一面,先行動起來,克服苦難主動尋找市場,随後發現商機,一點點積累了财富。
這世界,永遠沒有100%的充足準備,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正如本書告訴我們的:
越主動,你越容易得到命運的垂青,越勇敢,越可能離财富更近一步。
寫在最後
有錢是一種狀态,富有是一種目标。
讓我們從現在起,暗示自己:我有一個有錢人的腦袋。
大膽踏出自己的舒适圈,描繪出一個屬于自己的财富藍圖,用更積極、熱愛的眼光去看待金錢。
收起自卑,停止抱怨,主動出擊!
願我們都能通過持續的學習和成長,更新腦海中的财富藍圖,用積極有效的行動,最終轉化成黃金般的累累碩果。
#弘丹寫作
作者簡介:婷然,左手家庭,右手碼字的全職媽媽,學霸成長社社長,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