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與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國家建交50周年。4月15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首次中國—拉美國家文學論壇,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智利作協主席羅伯特·裡維拉出席并緻辭。論壇開幕式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主持。中國作家周大新、西川、阿乙、喬葉,以及阿根廷詩人埃克多·丹特·辛格塔、智利作家疊戈·穆尼奧斯·瓦倫蘇埃拉、墨西哥詩人馬加裡托·奎亞爾、哥倫比亞作家克勞迪娅·伊文妮·吉拉爾多通過視訊連線,圍繞“創作之源”這一主題展開探讨。主題發言和自由讨論環節由北京語言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孫新堂主持。
鐵凝在緻辭中對乘文學之舟得以“跨海”相聚的作家們表示感謝。她說,中國與拉美各國都有着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傳統。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鑄就了屹立于東方的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拉丁美洲的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融彙傳承至今造就了具有獨特氣質的拉美文化。在豐盛文化滋養下得以發展的文學藝術,迸發出澎湃的活力與巨大的能量,生動地記載着各自國家的曆史變遷與民族的心路曆程。中國文學與拉美文學始終保持着一種遙遠而親切的聯系,拉美作家或奇麗魔幻、或悠遠闊大、或精巧深邃的寫作,對中國作家的創作産生了重要影響,也成為中國讀者文學記憶中的醒目标簽。
鐵凝表示,多年來,中國作協積極開展中外文學交流,中國和拉美國家的文學交往日益頻繁,對彼此的了解愈益深入和多元。當下中國和拉美各國都有很多才華不凡的作家,他們以文學發出的聲音期待對方的凝神聆聽和會心回應。此次論壇對“創作之源”進行回溯,是寫作者的自我追問和重新确認,也可以視作中國和拉美國家之間文學交流的再出發。希望雙方可以攜手走得更遠,讓文學成為互相溝通、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啟迪、互相鼓舞、互相珍愛的美麗紐帶。
胡邦勝介紹說, 2021年9月,中國作協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文學聯盟,旨在加強交流、增進友誼、推動優秀作品譯介傳播,助力文明互鑒、促進民心相通,智利作協、阿根廷作協以及多位拉美作家都是該聯盟的創始會員。本次論壇是中國作協在“一帶一路”文學聯盟架構下召開的首次多邊文學論壇。
文學的交流 文明的互鑒
羅伯特·裡維拉在緻辭時說,在新自由主義盛行的時代,合資企業、風險投資、期貨股票等經濟詞彙占據了大衆的注意力,讓作家和文學以及背後的智慧與創造力瀕臨“流放”境地。而文學則把拉美各國與中國、與東方重新聯結在一起。社會生活的一切,如一段對話、一本書籍、一段曆史,本該成為被傳唱的自由詩句。然而,現實生活被時刻傳播的虛假新聞和後真相遮蓋,成為一種“暗物質”,作家的職責和使命是把這些“暗物質”找出來。在當下的曆史時刻,在文學藝術中,人類能夠創造出最誠摯、最自由的世界。
西川談到自己在拉美國家與拉美文學之間穿梭、行走、閱讀、交往的經曆。他認為,“閱讀拉美文學,是一種很大的樂趣”,比如墨西哥詩人帕斯用超現實主義的方式翻譯中國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在讀到帕斯翻譯杜甫詩歌的中譯本後,自己對詩歌語言中折射的不同文明的世界觀有了具象的了解,古典與異域以奇異的方式結合,對當代詩人形成新的靈感刺激。西川說,作家不能僅僅滿足于反映時代,更要思考文學創作如何更新自我,與時代變遷形成平等而有力的對稱關系。文學的可能性依然廣泛存在,但隻有深入自己的生活,充分了解他者的文化,敞開自己,接受各種刺激,才能以文學的方式發現更多新鮮未知的存在。
從時代生活中汲取新鮮養分
在周大新看來,個人的切身經曆鮮活而飽滿,讓人渴望以文學的方式記錄下來,呈現給理想中的讀者。而故鄉是作家寫作資源重要的存放倉庫,“一個作家少年、青年時代對故鄉的印象和記憶,是他創作的源泉之一。”此外,時代生活的劇烈變化會引發作家新的觀察和思考,“作家不能選擇時代,時代卻可以成就作家。憑借所掌握的寫作技巧和個人的想象力,去這些地方尋找,創作素材便會源源不斷地湧現在腦子裡,不需要擔心沒有東西可寫。”
馬加裡托·奎亞爾将大海與飛鳥視作自己的寫作源泉,“我的寫作,既要忠實于我農民出身的身份,也要與後來的城市生活經驗結合。”他認為,對于個人寫作的源流,需要不斷回望、不斷審視,從生活本身的波濤中汲取變動的、多元的寫作養分。“寫作是一種激情,也是一種最嚴肅的遊戲”,克勞迪娅·伊文妮·吉拉爾多發現,哥倫比亞作家總是以奇幻和超現實的方式描述國家的動蕩狀态。她認為文學不應該遠離真實的社會現實與複雜多面的人性,作家要尋找屬于自己的語言,通過奇崛而深刻的視角書寫現實。喬葉認為,如同釀造美酒離不開河流、土地、溫度、濕度、草木、糧食、空氣以及自然界各種微生物的參與一樣,文學創作也有着“豐富而寬闊的源泉”,作家可以因内心的困惑、好奇甚至痛苦和恐懼而寫,并在寫作中對不同時空的經典作家作品予以緻敬和回應。在她看來,怎樣從源頭有效地汲取活力和營養,是作家的終生課題。
在閱讀經典中抵達文學之境
“你愛海,我愛海。我們永遠航行在海上”,上世紀50年代,詩人艾青寫下這句贈給智利詩人聶魯達的詩。“這次論壇是一次非常遙遠而親切的邀請”,埃克多·丹特·辛格塔隔着60多年的時空距離回應說。他認為,“創作并不存在唯一的答案,一座山谷、一片天空、一朵雲,時間、死亡、愛情,不斷召喚着作家的創作靈感。而諾瓦利斯、雪萊、惠特曼、拜倫、普希金等作家和詩人,在字裡行間尋找和回歸他們生活的時代,這對于寫作者而言非常重要。在想象的世界裡抵達一種愉悅幸福的狀态,這就是文學創作的魅力。”
從狂熱的讀者到不知不覺成為一名作家,疊戈·穆尼奧斯·瓦倫蘇埃拉談到,閱讀和寫作不可分割、互相促進,直至構成作家個人的存在方式。“我曾愉快地閱讀過的每一部作品,都存在于我意識裡某個深不可測的部分,并從那裡産生一種無形的強大影響。”阿乙在腳步踏上拉美土地之前,曾用閱讀的方式率先抵達拉丁美洲,與無數拉美作家在紙上“相遇”。博爾赫斯、加西亞·馬爾克斯、胡安·魯爾福、科塔薩爾、卡彭鐵爾、波拉尼奧等作家的文學作品,成為他寫作的重要滋養。在拉美文學的熏陶與啟迪下,阿乙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寫作“礦藏”:自我,以及被自我所包裹、溶解、吞噬的世界。在他看來,作者虛構出的人物、空間和世界,都是經由“我之精神”溶解過的事物,可以讓人重新抵達創作的自由之境。
微信編輯:呂漪萌
二審:叢子钰
三審:任晶晶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