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4月17日下午3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釋出會介紹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展情況。

圖檔來源:中國網直播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神舟十三号乘組共在軌飛行183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間的最長紀錄,目前3名航天員身體狀态良好,正在航天員中心進行飛行後恢複。
在會上他首先回顧了神舟十三号飛行任務的主要過程: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與空間站核心艙對接,3名航天員進駐核心艙。在軌期間,神舟十三号飛行乘組按計劃對核心艙設施裝置進行照料和維護,進行了2次出艙活動,開展了空間科學實驗及技術試驗,進行了2次“天宮課堂”太空授課等一系列活動。
2022年共計劃實施6次飛行任務
郝淳表示,中國空間站建造分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兩個階段實施,分别規劃了6次飛行任務,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主要任務目标是突破并掌握空間站建造和營運相關的一系列關鍵技術。自2020年以來,成功實施了長征五号B運載火箭首飛,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貨運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标志着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任務完美收官,階段任務目标全面實作,為大陸空間站組裝建造和長期營運奠定了堅實基礎。
目前,正在組織對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進行全系統綜合評估,滿足要求後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2022年共計劃實施6次飛行任務,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建造完成後,将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
6次任務分别為:
5月發射天舟四号貨運飛船;
6月發射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3名航天員進駐核心艙并在軌駐留6個月;
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對接;
10月發射夢天實驗艙與核心艙對接,之後空間站三艙形成“T”字基本構型,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
随後将發射天舟五号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号載人飛船,神舟十五号飛行乘組由3名航天員組成,與神舟十四号航天員在軌輪換後,在軌駐留6個月。
神十四和神十五乘組首次實作在軌輪換,6名航天員共同在軌
按照空間站建造階段的任務安排,執行2次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標明。目前,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飛行乘組的身心狀态非常好,正在積極開展相關的訓練和任務準備。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黃偉芬表示,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兩個乘組都将在軌飛行6個月,并将首次實作在軌乘組輪換,實作不間斷有人駐留。兩個乘組6名航天員将共同在軌駐留5至10天,航天員系統将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神十四乘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間站組裝建設工作,從單艙組合體飛行逐漸建成三艙組合體飛行狀态,在這期間要經曆9種組合體構型、5次交會對接、3次分離撤離和2次轉位任務;他們還将首次進駐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建立載人環境,同時配合地面開展兩艙組合體、三艙組合體、大小機械臂測試,氣閘艙出艙相關功能測試等工作;他們将首次利用氣閘艙實施出艙活動,完成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14個機櫃解鎖、安裝等工作。
神十五乘組也将計劃實施數次出艙活動任務,進行艙内載荷裝置組裝、測試和調試工作,操控機械臂實施艙外載荷安裝;對三艙三船最大構型組合體進行運作管理和維護。
黃偉芬表示,兩個飛行乘組還将開展科普教育及其他公益活動,按計劃開展數十項在軌科學研究的實驗和工程技術試驗、飛行任務資料資料收集和拍攝;開展在軌健康監測、防護鍛煉、在軌訓練和演練,以及大量空間站平台巡檢測試、裝置維護照料、站務和物資管理等工作。
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研制進展順利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在釋出會上表示,空間站建造完成後,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将是航天員在軌主要的工作場所,兩個實驗艙裡都可以開展密封艙内和密封艙外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這兩個艙都配置艙内載荷試驗機櫃和艙外載荷安裝平台,也提供了資訊、供電和散熱等支援和保障措施,可以開展空間科學、空間材料、空間醫學以及空間探測等多個領域的試驗。
目前,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在地面的研制進展順利。其中,問天實驗艙已經在天津完成了整艙的內建總裝、測試和大型試驗工作,整裝待發。而夢天實驗艙目前已在天津完成了相應的內建總裝和試驗工作,正在開展地面測試,後續還将完成整艙熱試驗、回歸測試等試驗工作,正按計劃推進。
其中,問天實驗艙配置了與核心艙一樣的航天員生活設施,這裡包括3個睡眠區、1個衛生區和廚房等設施,可以保障航天員生活,還可以與核心艙一起來支援兩艘載人飛船輪換期間6名航天員的生活。另外,艙内還配置了一個小型的機械臂,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跟核心艙的大機械臂組合使用,共同完成航天員的出艙、艙外設施照料、巡檢等任務。
在問天實驗艙裡還配置了航天員出艙氣閘艙,空間站建成以後,問天實驗艙的氣閘艙将作為航天員主用的出艙活動的氣閘艙,這時候核心艙的節點艙用于其他功能,隻是作為備份。
問天實驗艙還具備核心艙對于組合體管理控制功能的備份艙段,也就是說,核心艙平台的功能出現故障的時候,可以切換至問天實驗艙行使組合體控制和管理功能,這樣可以整體上提高空間站的可靠性。
夢天實驗艙配置了一個貨物氣閘艙和一個艙外展開試驗平台。今後需要在艙外安裝的科學試驗裝置,可以通過貨運飛船運送到空間站,再通過貨物氣閘艙把載荷送到艙外,由機械臂或者航天員把它安裝到艙外的平台上,這樣可以實作艙外試驗項目不斷更新。
2023年,大陸計劃發射首個大型空間巡天望遠鏡
今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以後,工程将轉入為期十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郝淳表示,初步的計劃是每年發射兩艘載人飛船和兩艘貨運飛船。航天員要長期在軌駐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并對空間站進行照料和維護。
郝淳介紹,為進一步提升工程的綜合能力和技術水準,還将研制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其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的傳回艙都可以實作可重複使用,新一代載人飛船綜合能力也将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搭載7名航天員,而且它的上行和下行載荷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時,我們在考慮研發空間站的擴充艙段,為進一步支援在軌科學實驗和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的條件。
另外,空間站十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還将利用空間站艙内安排的科學實驗櫃和艙外大型載荷設施,開展更大規模的空間研究實驗和新技術試驗。郝淳表示,主要涉及空間生命科學與人體研究、微重力實體科學、空間天文與地球科學、航天新技術等衆多領域。特别是,2023年,大陸計劃發射首個大型空間巡天望遠鏡,開展廣域巡天觀測,将在宇宙結構形成和演化、暗物質和暗能量、系外行星與太陽系天體等方面開展前沿科學研究,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我們還将積極探索載人航天商業化發展模式,吸收社會力量參與空間站建設和營運維護,不斷提升空間站綜合效益,推動載人航天事業高品質發展。”郝淳說。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爽
稽核:朱麗
終審:王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