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書信是魯迅生平的注解,是了解魯迅的思想和文學的一把鑰匙”。

魯迅的信劄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表達了他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本書所選信劄,時間跨度從1904年到1936年。讀者可以從中尋繹出魯迅信劄書寫的變化和思想的變遷,從細微處得到知識上的教益和情感上的共鳴。

No.1

_

魯迅寫給母親的“家書”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百善孝為先。全書以1935年8月31日、11月15日、12月4日和1936年1月8日魯迅《緻母親》的四封家書開篇。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每封書信都以“ 母親大人膝下,敬禀者……”這樣的尊稱開頭,以“ 男樹叩上。廣平及海嬰同叩。”敬語收尾。

穿越時空隧道,眼前仿佛出現一個溫文爾雅的民國男子伏在地上在向高堂老母暢叙心扉的場景。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信的内容是常人都會遇到的一些家事。報告自己的外出近況、關心老人的健康安危、介紹家人的飲食起居,等等...... 孩子成長的近況更是每信必提——這是母親最關心的。

信件最多二頁長短,用金不換小楷毛筆寫在花箋上,語言質樸平和,版式布局精美,文字隽秀灑脫,隻是同寫給友人和戀人的書信相比,字型更顯端莊,不見一處塗改的地方,與魯迅著作中雄辯闊論、斟字酌句、妙語連篇的文風迥異, 不像是一個披挂上陣、以筆代戈、針鋒相對的戰士強者,倒更像是一個遠走他鄉的遊子在向母親報平安,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在1936年1月8日的信中,魯迅這樣告訴母親和三弟建人分享家鄉美食的“土法”: “醬雞及鹵瓜等一大箱,今日收到,當分一份出來,明日送與老三去。”公平合理而非獨斷專行,這是一個尊老愛幼的兄長。

從四處籌款購買八道灣十一号,把最大最好的房間讓給胞弟一家居住,署上尚無名氣的胞弟的大名發表自己的文章,把名利讓給家人,兼課打工養活一家老小,把錢上交充公,即使兄弟失和,母親作主選擇了自己并不滿意的婚姻,也默默選擇隐忍甚至犧牲,這樣的“逆來順受”,以小見大,完全颠覆了人們印象中“橫眉冷對”的魯迅形象。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從這些家書中我們基本可以得出結論: 魯迅對母親的孝順是發自内心的也是終身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老”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延續,最終成為魯迅“立人”思想的源頭活水。

No.2

_

魯迅寫給許廣平的“情書”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寫給許廣平的“情書”在書中共收錄五通。其中1925年6月2日一通、1926年9月26日一通、1929年5月三通,按雙方關系進展,大緻可歸為戀愛中、同居前和同居後三個代表性的時間節點,雖然這些信件内容在魯迅的《兩地書》中早已結集出版,但有些詞句、人名可能在當時的他看來屬“不當言論”“不宜公開”而作删改或替換,原件出版得以還原某些曆史真相。

值得一提的是,《兩地書》為鉛字排版印刷,原件手稿正好彌補《兩地書》沒有的那種“質感”和“場感”。

比如1929年5月15日的信用了兩張箋紙,一張上有枇杷圖案,一張為蓮蓬圖案, 枇杷是許廣平喜食的水果,蓮蓬寓其有孕在身。許廣平領會用意,在回信中說:“那兩張紙必不是随意選擇的。”魯迅在同月27日的信中承認:“我15日的信中所選的兩張箋紙,确也有一點意思的,大略如你所推測。蓮蓬中有蓮子,尤是我是以取用的原因。”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1929年5月15日的信用了兩張“枇杷”、“蓮蓬”圖案箋紙

又如1926年9月26日的信中附有 魯迅畫的廈門大學教工宿舍和周邊建築草圖一組,廖廖數筆,躍然紙上,盡見其紮實的素描寫生功底,無意中還為後人文化遺址保護留下一份不可多得的檔案。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1926年9月26日的寫給許廣平的信

從稱呼許廣平為 “廣平兄”到“小刺猬”“乖姑”,在信件落款處畫上一頭卡通的 “小白象”,生活中的魯迅是如此風趣、萌萌哒,完全沒有一點“老爺”“專家”“家長”的架子,生動地诠釋了“相敬如賓”的愛情觀。`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信中對許廣平不同的稱呼:“廣平兄”到“小刺猬”“乖姑”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在信件落款處會畫上一頭卡通的“小白象”

信件主要是向夫妻分享自己的經曆和感想,同寫給母親的信相比,親情以外又多了些哲理性的思考,如1926年9月26日信中談到生活費的問題,魯迅認為:“有生活而無‘費’,固然痛苦;……有‘費’而沒有了生活,更使人沒有趣味了。”這對當下人們正确處理物質和精神生活兩者的關系仍有時代價值。也許普通人達不到魯迅那麼高深的學問,但家庭和睦孝敬父母、夫妻戀人之間互敬互愛互信的一些做法卻是可以從我做起的。

No.3

_

魯迅寫給友朋的信劄

魯迅緻友朋的信劄非常豐富,交往對象有蔡元培、胡适、錢玄同、許壽裳、徐懋庸、蕭軍、内山完造、鄭振铎、巴金、唐弢等當時一大批文化名流,涉及内容包括創作出版、人際交往、社會活動、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很多信劄情真意切又不乏真知灼見。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1904年10月8日緻留日同學蔣抑卮的書信

1904年10月8日緻留日同學蔣抑卮的書信最早,蔣家境富裕,早年曾出資為魯迅兄弟出版《域外小說集》,可以說是魯迅生命中的第一位貴人,仙台醫專留學期間兩人關系不錯,用現在流行的話說是“鐵哥們”,寫這封信時蔣抑卮正回國養病,魯迅主要向他介紹了校園生活近況,同時指出日本學生的思想行為并不比中國學生好,但社交活動能力較強,認為“以樂觀的思之,黃帝之靈或當不餒欤”,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魯迅刻畫下了中華民族複興的一個“中國夢”。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部分原件信封

很多信劄還帶有原件信封,上面郵票的圖案,郵戳的樣式,檢察機關的驗視章,帶着時代的烙印,都讓人産生濃厚的興味,成為解密魯迅和他的時代,解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珍貴的影像史料,這些信劄既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又可作為案頭工具書使用。從另一個側面,也為資訊時代社會城鎮化高度發展的今天,修複“人際關系冷漠症”提供了可資參考的“模闆”。

魯迅書法珍賞

如果說“信劄”讓我們回歸一個熱愛生活、情感細膩的魯迅,那麼“書法”同樣讓我們走近一個人文情懷自然流露、學識淵博的魯迅。

“魯迅先生無心做書家,所遺手迹,自成風格。融冶篆隸于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樸質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逾宋唐,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因人而貴也。”郭沫若如是評價魯迅書法。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魏晉是個什麼年代,一篇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讓萬世頂禮膜拜,照此推論,魯迅的遺墨用價值連城、國之魂寶來形容毫不為過,而這僅是他“無心做書家”的結果。同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頂頂桂冠相比,世人欠魯迅一個書法家的頭銜。

本書從現存魯迅一萬七千頁手稿中精選百二十種,分自作詩稿、古詩文稿、文稿·譯稿、信劄、日記、碑記、題記、古籍·石刻、抄稿·筆記、題簽等十編,内容涉獵文博、考古、中外文學和曆史、書籍裝幀設計、古籍考證、民俗學、金石學、文字學、自然科學等等,借助先進的影印技術,“喚醒”了這些沉睡百年的手稿。

“書法不是詩,确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确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确有舞的節奏,它不是歌确有歌的旋律。”

——魯迅對中國書法的經典評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魯迅書法堪稱技法、書識、學問三者的完美結合。其背後所傳遞的豐富厚重的文字資訊,是魯迅書法獨一無二的魅力所在。他把詩畫歌舞融入書法當中,使書法達到了動靜相宜、超凡脫俗的境界。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本書封面上“秋肅春溫”四字

本書封面上“秋肅春溫”四字源于1935年12月5日魯迅贈摯友許壽裳《亥年殘秋偶作》中的詩句:“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所謂“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充分顯示魯迅文化知行合一的人文情懷。

部分書法作品珍賞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本記收于《且介亭雜文》

釋文:

韋君素園之墓

君以一九又二年六月十八日生,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嗚呼,

宏才遠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

明者用悼,弟從蕪,友靜農,霁野立表,魯迅書。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注解:《呐喊》小說集,魯迅著。封面由魯迅設計。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注解:《萌芽月刊》文藝月刊。魯迅、馮雪峰編輯,封面由魯迅設計,刊名由魯迅題寫。

魯迅信劄&書法珍賞

釋文:魯迅重訂《徐霞客遊記》目錄及跋。

魯迅的文字如投槍匕首,而書法卻顯得高度理性平和。究其原因,魯迅作為正道的拯救者,由心靈通過文字展示魯迅的救世理念,其過程不再是簡單的書法藝術創作,更是心靈世界的展示,由此呈現在讀者面前的自然是集技法、書識、學問、道德為一體的魯迅心靈的物化,正所謂“書,心畫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