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變得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多半意味着這三點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認為人與人的交流是通過說話,而且說話交流是一個人必備的技能,事實上,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學會的交流方式不是說話,而是肢體語言,而且說話交流的方式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的,畢竟會有一些人天生就缺乏這樣的技能。

由于普遍存在這樣的誤解,很多人對那些不愛說話,性格比較安靜的人帶有偏見,給這些人戴上不合群,孤僻的标簽。

這樣的誤解,讓很多人對自我産生了懷疑,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

但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其實自己并不是别人所認為的那樣。

曾經就有一位女讀者跟我說過她的經曆,有一次,她聽到有人議論她,說她不合群,性格孤僻,她不了解,于是找到對方私下溝通,希望化解誤會,對方直言她總說有事情要忙,不參與她們的活動,平時也不跟她們聊八卦,她這才醒悟過來,跟對方解釋自己是因為要考試,要抓緊時間去看書,備考,至于聊八卦,她隻是沒興趣而已。

不料對方聽了,不僅未能接受她的解釋,反而對她誤解更深了,認為她故作姿态,看不起她們。

至此,她終于明白,不是自己不合群,孤僻,而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能有多深,除了看利益,更要看三觀。

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三觀不合的人,連最基本的互相尊重都難以做到。

說話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其實不愛說話,也是一個人正常的生理反應。

随着時間和環境的變化,人對外界事物的感受和體驗也會有所不同。

年輕的時候,思想比較單純,性格也多半直接,沖動,對很多事總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這展現的就是一個人的本能。

但是随着年紀,閱曆和知識的增長,人的思想會變得有深度,會更傾向于修煉自己的内心,用心去感悟人生,慢慢地就會發現,有很多事情不必說出來,因為說出來不僅沒有積極的作用,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還有很多事情去做比去說更實際,更有意義。

其實,有時候,說得越多,錯得就越多,并不是說愛說話就是一件好事。

同樣地,并不是愛跟人交往,就是一件好事,而不愛跟人交往,就是一件壞事。

有些人,認為人脈廣,人生就多一種可能性,也說明自己能力強。

其實一個人有沒有本事,是否能力強,主要取決于個人的才華和識人的能力,有些人認識了,可以讓我們的人生走得更順利,但有些人認識了,隻會蹉跎我們的時間,甚至會對我們帶來不良的影響。

而不愛跟人交往的人,隻是懂得了隻有自身強大,優秀,才能吸引同頻的人,給自己帶來正面的作用。在他人眼中的不愛跟人交往,其實是一個人在專心提升自己。

是以,如果有一天你變得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别急,時間會為你證明。

你變得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多半意味着這三點:

你變得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多半意味着這三點

一:生活充實,目标明确

不說話,不與人交往的人,往往會跟那些熱衷社交和說話的人形成巨大的反差。

而人們往往覺得後者更平易近人,是以對後者的評價往往要比前者好,但事實上,熱衷社交和說話,也反映了一點,就是生活無聊,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隻有參與到集體生活中,與人交談,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感。

這樣的人,往往害怕獨處,一旦獨處,就會很容易産生焦慮的情緒,陷入徘徊中,甚至懷疑自己是否不正常。

他們以自己能夠融入集體為榮,當看到有人不愛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就會看不起他人,對他人惡意揣測,其實這是一種妒忌心理作祟,妒忌對方能夠享受獨處。

其實,之是以産生這樣的想法,往往是因為内心空虛,精神貧瘠,沒有人生目标所緻。

而當一個人生活充實,目标明确的時候,就會将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己的事情上面,不會有多餘的時間去熱衷社交和誇誇其談。

不想說話,不是内向,也不是不善于交流,不想與人交往,也不是看不起他人。

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忙,更喜歡腳踏實地去幹實事。

他們明白隻有生活充實,目标明确,人生才會越過越好。

所謂的人脈和社交,在利益面前,往往不值一提。

把握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好,才是最值得投入的事情。

你變得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多半意味着這三點

二:對人生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年輕的時候,人的思想往往比較單純,一旦遇到對自己好一點的人,就很容易感動,對對方産生莫名的信任,什麼都跟人說,以為自己這是真誠,然而,這樣的行為,不僅容易得罪人,也會給自己帶來風險。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無論是什麼樣的關系都要有分寸感,有些話是不能說的。

你覺得你隻是有一句說一句,但聽的人卻會聯想出許多旁的東西來,再親密的關系,也難以真正地感同身受,即使對方知道你是為他好,但接受不了就是接受不了,一點也不妨礙彼此之間産生隔閡。

面對誤解,你以為說了就有用,殊不知,他人之是以誤會你,不是因為你不說,而是不願意去換位思考。

面對污蔑,你以為解釋了就能洗清自己,殊不知,是他人故意而為之,這個時候,你的話是蒼白無力的。

你說得越多,越是想要跟他人交心,對方就越是肆無忌憚地傷你。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說話隻是一種表現形式,真正的溝通管道是心,是将心比心。

當一個人對人生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就會變得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

但若是遇見能夠與自己将心比心的人,就會倍加珍惜。

你變得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多半意味着這三點

三:有了底氣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跟人交往,在人前誇誇其談,隻是為了工作,為了謀生。

曾經就有讀者跟我說,他并不想跟人稱兄道弟,也不想總去吃喝玩樂,都是為了維持人脈關系,穩住自己的工作。

有人說,社會就是人情世故,當一個人底氣不足的時候,在人前也就沒有了做自己的勇氣,隻能随波逐流,無論是熱衷于社交,還是誇誇其談,都是為了生活,跟性格無關。

但是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往往有底氣做真實的自己。

你覺得他人是不善言辭,其實對方是覺得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在這種無效社交上。

若想獲得想要的東西,他們會用自己的才能去征服對方,讓對方心甘情願地給予幫助和便利。

靠所謂的人脈關系換來的利益,他們更傾向于用自己的能力擷取。

其實,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可以靠自己的能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又怎麼會極力去參與各種人際關系,在人前說盡好話呢?不過是為了生活,強行刷存在感罷了。

如果你變得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說明你已經有底氣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敢于面對真實的自己了。

結語:

有些人因為不想說話,也不想與人交往,被他人誤會的時候,會急着想要向他人解釋,以此來證明自己并不是對方所說的那樣。

其實不用着急,你并沒有錯。

隻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對事物的了解也會有所不同。

盡管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免不了要與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深交,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将心比心。

人都是自私的,都習慣了從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一個人的言行,根本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

若是為了迎合他人,想要活成他人心目中的那個你,那隻會失去原本的你。

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是了,又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呢?

當一個人敢于做自己,才能夠守住自己的初衷,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那些誤解也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歸于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