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NFT觀察日記|浙美館長應金飛:我還沒有看到高水準的原創作品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劉玉涵 記者 章咪佳

2022年4月10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釋出全網首張數字藏品口碑榜(點選閱讀專題)——這張榜單,由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討論區織五位職業領域、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的測評人,挑選出各平台首發的20件NFT藏品,并分别從文化、美學、社群、效用、價格五個方面進行打分。

明天,也就是4月15日周五,第二張口碑榜就要釋出,一周一期的榜單,是我們對NFT現狀的一種梳理,也是我們發出的一個邀請,希望與你們一起見證一個可能由NFT創造的新世界。

這個世界正在誕生:2021年,數字藏品的整體市場規模逼近177億美元。這個資料比前一年增長超過了213倍。

而剛剛過去的2022年第一季度,NFT的交易量達到了260億美元,超過了2021年全年的交易量。

今年大家都有明顯感覺,被NFT包圍了——關于NFT各式各樣的定義、解讀都出現了,有人說它是炒作,甚至是“割韭菜”的又一局;但也有人說它是網際網路的未來。到底NFT是怎麼出現的?什麼樣的産品可以被稱為NFT?目前在中國,這件事物的發展現狀是怎樣的?我們想帶你近距離看一看。

從本周開始的每個周四,小時新聞将推出“NFT觀察日記”——一批來自藝術、科學、法律、金融界,以及有部分政府部門的引路人,帶你走近看看這個新世界。

在每周形成的一篇抽絲剝繭、深入淺出的小文章裡,我們會給你介紹幾個觀察NFT的基本視角,幫助大家了解NFT的本質與市場現狀,讓你學會分辨與理性思考:

如果你支援這個新事物,認為它是未來重要的一部分,那我們要提醒你,這裡的風險确實不少。如何面對法律界限和文化沖擊?普通人、産業和社會都分别要做好哪些準備?我們會告訴你。

如果你反對,認為支援者誇大了它可能會改變未來的程度,那我們想告訴你,NFT或許不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但你不妨先進入這個世界看一看。

當然,相信大部分人是抱着好奇想旁觀的心态,在猶豫要不要進場。我們的建議是,為了做好判斷,可以從它的底層邏輯,看看NFT是由哪些要素構成,靠什麼技術實作?它的運作機制是如何保障的?

NFT是一項前沿讨論與探索,意味着這個概念和相關的知識都還不成熟,存在很多變化的可能性。我們現在的認識很可能隻是階段性的認識,未來發展也可能出乎意料。

但是别擔心,我們每周都會為你分析NFT最新、最重要的發展,希望我們大家能在數字世界變革的關鍵節點,搭上時代的脈搏。

引路人名片

應金飛

浙江美術館館長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應金飛從2021年開始接觸數字藝術創作,2022年3月,釋出個人NFT作品。在觀察到NFT市場的爆發後,他有自己的思考和觀點,也曾聯系政法、金融界相關人士,交流NFT的跨領域問題。

NFT觀察日記|浙美館長應金飛:我還沒有看到高水準的原創作品

幾乎沒有高水準的原創作品

2021年3月,浙江美術館“平闆向度”展覽促使他接觸到平闆繪畫,進而較早地關注到了NFT領域。

應金飛本人專注于水彩、版畫及雕塑的創作:“像版畫、鑄銅雕塑等都是複制藝術,或者說間接藝術,這和數字藏品的思路是一緻的。”是以他比較快速地接受了NFT的營運邏輯,并且嘗試性地釋出了自己的數字藝術作品。

我帶着數字藏品口碑榜找到了應金飛,請他點評點評上一周我們從全網選出來的、比較好的NFT作品。他浏覽了一下榜單,搖搖頭:“幾乎沒有高水準的作品。”

高水準的NFT作品應該是什麼樣?現在的NFT市場存在什麼問題?應金飛聊了聊他的看法。

藝術性、原創性是根本

大量數字藏品藝術水準較低

“藝術性是最重要的。”在應金飛看來,藝術性是NFT的根本和底線。

怎麼了解這個“藝術性”?簡單來說是一種美的感受。

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很喜歡一首歌,而你必須花錢才能把它下載下傳到自己專屬的媒體上,但因為你喜歡它,這份專有能讓你覺得心裡很充實。

“藝術必須是打動人的。”應金飛說。

數字藝術品,首先應該是藝術品,它具有欣賞的價值。即便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不同,但是基本的藝術水準應該達到,而不是低俗的、媚俗的,或者隻是一個數字化的創作而已。“不是所有藝術作品數字化後都是數字藝術作品,它必須有數字化的創新;也不是所有的數字創作都是藝術作品,它必須有藝術性原創或藝術屬性。”

而根據應金飛的觀察,目前的NFT市場上,大量數字藏品的藝術水準是比較低的。就算是被我們評選入榜單中的藝術家作品,很多在應金飛看來也不能被稱為藝術品。

這與NFT平台發展不久,各類作品蜂擁而至、魚龍混雜有關。與此同時,NFT的金融屬性最先被大衆所關注,很多人購買NFT并不是因為自己喜歡,而是為了買回來之後再賣掉。

是以應金飛倡導:NFT不能完全金融化,應該守住藝術性底線。過度的金融化會喪失NFT最基本的屬性,也會為資本炒作提供土壤。

“第二點是原創性。”應金飛強調,原創性的版權才可以成立。如果沒有原創性,版權所有都是虛幻的。

這一問題在博物館體系的NFT中最為明顯。

所有權問題應該明晰

大部分文物類藏品不該出現在NFT平台

現有的NFT平台中,許多博物館的文物經過了數字化成為炙手可熱的NFT産品。我們的榜單中也列出了一些,其中以阿裡拍賣的圓明園十二獸首系列最受關注。

而這一現象在應金飛看來是有很大隐患的,它的核心問題是違法。

應金飛專門去查了《文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簡稱),各大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所有權歸屬于國家,并不屬于具體管理機關,博物館隻有管理保管的權利。目前這些文物的數字化産品沒有原創性的展現,并沒有轉換文物的性質——十二獸首還是十二生肖,青銅器還是青銅器,是以“版權”并不存在,更談不上在NFT平台售賣。

4月13日,人民網就對此發文《文博機關不應直接将文物原始資料作為限量商品發售》,文中明确指出:“在文物資訊資源開發利用中,文博機關要堅持公益屬性。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正規授權方式利用文物資源進行合理的創新創作,以資訊技術激發文物價值闡釋傳播,文博機關不應直接将文物原始資料作為限量商品發售;要建立權責清晰、程式規範、統籌有力的管理制度,牢牢把握正确的意識形态導向,確定文物資訊安全。”

“博物館數字資源的總趨勢是開放。”應金飛說,“近幾年,世界很多博物館都在推進高清圖檔的開放;今年三月,國内也有博物館館長和高校學者聯名釋出了《關于博物館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的倡議》。”換句話說,文物是屬于每一位公民所有的,随着技術的推進,未來的終極形式是,每個人都有權免費獲得文物的數字化形象。

那麼博物館應該如何參與NFT呢?

應金飛給出的答案是引入原創性。

在文物的基礎上進行有創意的二次創作,由此生成的文創作品,才有“版權”之說,才可以進入NFT市場。而這也是博物館應當承擔起的文化引導、審美引導責任,更是目前市場所需要的産品。

數字藏品跨越多個領域

現有體系分裂,亟待整合

在應金飛看來,保證NFT的藝術性和原創性,許多潛在的金融安全問題和法律安全問題都能夠解決。

“現在我們國内NFT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這是藝術與科技融合來完成的一個體系,但是目前它是分裂的。”

對于藝術界來說,很多藝術家對于科技不了解,還沒有适應這種新型的創作方式。而對于科技界來說,大部門平台、發行方不懂藝術。而購買者很多也都是藝術圈外的人。與此同時,NFT還具有金融屬性,這一新興行業涉及的法律邊界也尚待明晰……

應金飛指出,金融界、法律界、藝術界、科技界本身是割裂的,其中一方單獨做一個事情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笑話,甚至會有資本炒作的嫌疑。由此造成了當下的亂象,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NFT市場藝術水準太低,拉低公衆接受的審美水準;二是缺少原創性。如果不做改變,會影響NFT整個行業的信用度。

“是以目前最要緊的是,平台、釋出公司需要引入藝術體系,應該有藝術品質和藝術水準的要求。”應金飛說,“既然要做數字藝術品,就要引領、提升公衆的審美水準,平台不應隻是賺錢,它有這個使命和職責。”

我們在每周推出的口碑榜,也會邀請更多像應金飛這樣的業内人士測評、打分,這個新事物值得大家的參與和期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