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NFT观察日记|浙美馆长应金飞:我还没有看到高水准的原创作品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刘玉涵 记者 章咪佳

2022年4月10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发布全网首张数字藏品口碑榜(点击阅读专题)——这张榜单,由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组织五位职业领域、兴趣爱好各不相同的测评人,挑选出各平台首发的20件NFT藏品,并分别从文化、美学、社群、效用、价格五个方面进行打分。

明天,也就是4月15日周五,第二张口碑榜就要发布,一周一期的榜单,是我们对NFT现状的一种梳理,也是我们发出的一个邀请,希望与你们一起见证一个可能由NFT创造的新世界。

这个世界正在诞生:2021年,数字藏品的整体市场规模逼近177亿美元。这个数据比前一年增长超过了213倍。

而刚刚过去的2022年第一季度,NFT的交易量达到了260亿美元,超过了2021年全年的交易量。

今年大家都有明显感觉,被NFT包围了——关于NFT各式各样的定义、解读都出现了,有人说它是炒作,甚至是“割韭菜”的又一局;但也有人说它是互联网的未来。到底NFT是怎么出现的?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被称为NFT?目前在中国,这件事物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我们想带你近距离看一看。

从本周开始的每个周四,小时新闻将推出“NFT观察日记”——一批来自艺术、科学、法律、金融界,以及有部分政府部门的引路人,带你走近看看这个新世界。

在每周形成的一篇抽丝剥茧、深入浅出的小文章里,我们会给你介绍几个观察NFT的基本视角,帮助大家理解NFT的本质与市场现状,让你学会分辨与理性思考:

如果你支持这个新事物,认为它是未来重要的一部分,那我们要提醒你,这里的风险确实不少。如何面对法律界限和文化冲击?普通人、产业和社会都分别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会告诉你。

如果你反对,认为支持者夸大了它可能会改变未来的程度,那我们想告诉你,NFT或许不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你不妨先进入这个世界看一看。

当然,相信大部分人是抱着好奇想旁观的心态,在犹豫要不要进场。我们的建议是,为了做好判断,可以从它的底层逻辑,看看NFT是由哪些要素构成,靠什么技术实现?它的运作机制是如何保障的?

NFT是一项前沿讨论与探索,意味着这个概念和相关的知识都还不成熟,存在很多变化的可能性。我们现在的认识很可能只是阶段性的认识,未来发展也可能出乎意料。

但是别担心,我们每周都会为你分析NFT最新、最重要的发展,希望我们大家能在数字世界变革的关键节点,搭上时代的脉搏。

引路人名片

应金飞

浙江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应金飞从2021年开始接触数字艺术创作,2022年3月,发布个人NFT作品。在观察到NFT市场的爆发后,他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也曾联系政法、金融界相关人士,交流NFT的跨领域问题。

NFT观察日记|浙美馆长应金飞:我还没有看到高水准的原创作品

几乎没有高水准的原创作品

2021年3月,浙江美术馆“平板向度”展览促使他接触到平板绘画,从而较早地关注到了NFT领域。

应金飞本人专注于水彩、版画及雕塑的创作:“像版画、铸铜雕塑等都是复制艺术,或者说间接艺术,这和数字藏品的思路是一致的。”所以他比较快速地接受了NFT的运营逻辑,并且尝试性地发布了自己的数字艺术作品。

我带着数字藏品口碑榜找到了应金飞,请他点评点评上一周我们从全网选出来的、比较好的NFT作品。他浏览了一下榜单,摇摇头:“几乎没有高水准的作品。”

高水准的NFT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现在的NFT市场存在什么问题?应金飞聊了聊他的看法。

艺术性、原创性是根本

大量数字藏品艺术水准较低

“艺术性是最重要的。”在应金飞看来,艺术性是NFT的根本和底线。

怎么理解这个“艺术性”?简单来说是一种美的感受。

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很喜欢一首歌,而你必须花钱才能把它下载到自己专属的媒体上,但因为你喜欢它,这份专有能让你觉得心里很充实。

“艺术必须是打动人的。”应金飞说。

数字艺术品,首先应该是艺术品,它具有欣赏的价值。即便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但是基本的艺术水准应该达到,而不是低俗的、媚俗的,或者只是一个数字化的创作而已。“不是所有艺术作品数字化后都是数字艺术作品,它必须有数字化的创新;也不是所有的数字创作都是艺术作品,它必须有艺术性原创或艺术属性。”

而根据应金飞的观察,目前的NFT市场上,大量数字藏品的艺术水准是比较低的。就算是被我们评选入榜单中的艺术家作品,很多在应金飞看来也不能被称为艺术品。

这与NFT平台发展不久,各类作品蜂拥而至、鱼龙混杂有关。与此同时,NFT的金融属性最先被大众所关注,很多人购买NFT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是为了买回来之后再卖掉。

所以应金飞倡导:NFT不能完全金融化,应该守住艺术性底线。过度的金融化会丧失NFT最基本的属性,也会为资本炒作提供土壤。

“第二点是原创性。”应金飞强调,原创性的版权才可以成立。如果没有原创性,版权所有都是虚幻的。

这一问题在博物馆体系的NFT中最为明显。

所有权问题应该明晰

大部分文物类藏品不该出现在NFT平台

现有的NFT平台中,许多博物馆的文物经过了数字化成为炙手可热的NFT产品。我们的榜单中也列出了一些,其中以阿里拍卖的圆明园十二兽首系列最受关注。

而这一现象在应金飞看来是有很大隐患的,它的核心问题是违法。

应金飞专门去查了《文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简称),各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所有权归属于国家,并不属于具体管理单位,博物馆只有管理保管的权利。目前这些文物的数字化产品没有原创性的体现,并没有转换文物的性质——十二兽首还是十二生肖,青铜器还是青铜器,所以“版权”并不存在,更谈不上在NFT平台售卖。

4月13日,人民网就对此发文《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文中明确指出:“在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文博单位要坚持公益属性。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正规授权方式利用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以信息技术激发文物价值阐释传播,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要建立权责清晰、程序规范、统筹有力的管理制度,牢牢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确保文物信息安全。”

“博物馆数字资源的总趋势是开放。”应金飞说,“近几年,世界很多博物馆都在推进高清图片的开放;今年三月,国内也有博物馆馆长和高校学者联名发布了《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换句话说,文物是属于每一位公民所有的,随着技术的推进,未来的终极形式是,每个人都有权免费获得文物的数字化形象。

那么博物馆应该如何参与NFT呢?

应金飞给出的答案是引入原创性。

在文物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意的二次创作,由此生成的文创作品,才有“版权”之说,才可以进入NFT市场。而这也是博物馆应当承担起的文化引导、审美引导责任,更是当前市场所需要的产品。

数字藏品跨越多个领域

现有体系分裂,亟待整合

在应金飞看来,保证NFT的艺术性和原创性,许多潜在的金融安全问题和法律安全问题都能够解决。

“现在我们国内NFT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这是艺术与科技融合来完成的一个体系,但是目前它是分裂的。”

对于艺术界来说,很多艺术家对于科技不了解,还没有适应这种新型的创作方式。而对于科技界来说,大部门平台、发行方不懂艺术。而购买者很多也都是艺术圈外的人。与此同时,NFT还具有金融属性,这一新兴行业涉及的法律边界也尚待明晰……

应金飞指出,金融界、法律界、艺术界、科技界本身是割裂的,其中一方单独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笑话,甚至会有资本炒作的嫌疑。由此造成了当下的乱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NFT市场艺术水准太低,拉低公众接受的审美水准;二是缺少原创性。如果不做改变,会影响NFT整个行业的信用度。

“所以目前最要紧的是,平台、发布公司需要引入艺术体系,应该有艺术质量和艺术水准的要求。”应金飞说,“既然要做数字艺术品,就要引领、提升公众的审美水平,平台不应只是赚钱,它有这个使命和职责。”

我们在每周推出的口碑榜,也会邀请更多像应金飞这样的业内人士测评、打分,这个新事物值得大家的参与和期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