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在京揭曉,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入選,這也是安徽繼2009年固鎮垓下大汶口遺址之後,12年來再度入選的考古項目。

2015年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故宮博物院、山東大學等機關對明中都遺址展開精心、持續的考古發掘工作。經國内權威專家集體研判,明中都是研究大陸都城制度傳承發展演變的理想模型,在元大都、明南京和明清北京城無法實施大規模考古發掘的情況下,明中都的發掘成果為大陸古代都城制度由宋元向明清轉變補充了關鍵環節的考古新材料。
從未啟用的都城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一曲大江南北耳熟能詳的鳳陽花鼓戲,唱出了一段令鳳陽人驕傲的曆史:這裡是明代傳奇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這裡還矗立着一座未曾啟用過的都城——明中都城。
明中都遺址位于安徽省鳳陽縣,緊臨淮河南岸。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自己的家鄉臨濠建造中都。洪武八年,在“功将完成”時又以“勞費”為由,罷建中都,随後對南京進行大規模改造,并在洪武十一年确定了南京的“京師”地位。
明中都雖未成為真正的都城,但罷建時城市輪廓已然形成,城垣、宮殿、壇廟、鐘鼓樓、軍事衛所、公侯宅第等多數遺址留存至今構成了龐大的明中都遺址群。
由于獨特曆史價值,明中都宮城于1982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2017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在明中都的考古研究工作中,明清史專家王劍英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先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明中都考古項目負責人王志告訴記者,王劍英于上世紀70年代在鳳陽明中都所做的調查、考證為明中都的後續考古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2013年開始,以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契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訂了《明中都遺址考古工作計劃》,并與故宮博物院、山東大學等機關合作,開展了連續的考古工作。“從王劍英先生算起,明中都接續了半個多世紀的考古和研究工作為我們當下的考古發現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王志說:“可以講,我們今天的成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取得的。”
皇皇巨城,顯露真容
經過周密調查、勘探與發掘,考古工作者基本掌握了明中都遺址宮城及禁垣内大部分區域的地下遺存分布情況。據了解,明中都有三重城垣,内為宮城,面積約84萬平方米;次為禁垣,面積約3.8平方公裡;外為郭城,面積約50平方公裡。考古人員通過發掘承天門、外金水橋、宮殿基址以及清理午門門洞,推進了對明中都中軸線的認識。
王志介紹,作為明中都外郭城西牆的唯一城門,塗山門也是明中都外郭城中儲存最好、城門形制辨識度相對最高的一處門址。考古發掘顯示,塗山門為單門道券洞式城門,塗山門城台為長方形,門洞居中。通過揭露出塗山門城台、馬道及其旁側城牆的地上、地下結構,考古工作者對關鍵部位進行解剖後發現,城台的兩個墩台均為内夯土外包磚結構,夯土芯為一層磚瓦一層土的夯法。
從2015年起,考古工作者持續對前朝區的宮殿基址進行考古發掘後發現,宮殿基址坐落在夯土台基之上,台基内承托柱礎的磉墩采用一層石片一層土的“夾石紮”夯法,其餘部位用素土夯築。根據磉墩分布,考古學者基本明确前朝區宮殿總體呈“工”字形,由前殿、後殿和穿堂組成,總長約108米。前、後殿均為面闊九間、進深四間,穿堂面闊三間,深七間,前殿後還出有抱廈。
特别值得指出,在近期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前殿中後部位發現一處黃土台,其正處于宮城内的幾何中心點,黃土的土質極為純淨,從斷面和勘探确認其早于周邊夯土建造。據分析,該位置應是殿址内龍椅寶座安放的位置,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與都城的規劃、選址理念緊密相關。
此外,明中都遺址出土的石、磚、瓦等建築材料無不彰顯其皇家氣派。例如精美的石雕有台沿螭首、欄闆、抱鼓石、石望柱等,發掘中發現的巨型覆盆式石礎,石料邊長近2.8米,覆盆直徑達1.8米,其體量為目前所見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石礎之最;發掘出土的大量琉璃瓦有龍紋瓦當、龍、鳳紋滴水和脊獸等琉璃構件。出土的琉璃瓦件部分帶有戳記或朱書、墨書,分為萬字号和壽字号兩類,據考古學者研究推測,産地主要來自于饒州府和當塗等地。
都城考古踐證不斷裂文明
經過考古勘探、發掘,結合曆史文獻記載,考古工作者認為,明中都是明清時代第一座真正展現京師之制的都城。其規劃受到了明初營建的“吳王新宮”(南京明故宮前身)的一定影響,但反過來更深刻地影響了之後南京宮城的改造和北京都城建設。
“明中都的規劃中明确展現了宋、元都城制度元素。如宮城在都城中整體偏南、T字形廣場設定、外金水河路線等與元大都的規劃相近,三重城垣環套、中軸線五門制度、工字形宮殿等均直接或間接繼承了北宋開封城的規劃理念。”王志說,“明中都相關遺址的發掘揭示,将宋開封、金中都、元大都、明南京和明北京城串聯了起來,而這種串聯正是中華文化基因世代相傳、中華文明連續不斷的展現。”
值得指出,明中都的考古發掘工作始終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今年3月中旬舉行的“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2021年考古新發現專家研讨會”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由于明中都在基本建成後沒有投入使用,它的一次性布局高度反映了當時建設者的原始設計、規劃理念,是都城考古中難能可貴的“理想城”。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王巍認為,明中都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特别是在前殿中後部發現的黃土台反映了明中都對“擇中建都”這一理念的延續繼承,他建議後續考古工作應注重探究明中都對“擇中建都”理念的發展與獨創。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劉慶柱表示,都城考古是探求國家文化基因傳承與定型的重要途徑,其中關于“中軸線”、“宮城正門”等關鍵學術問題的探讨,是解釋中國5000年文明不斷裂原因的重大課題。明中都的中軸線規制沿襲自宋代都城,并深刻影響了明清北京城,明中都對研究中國曆史進入中古時期以後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價值。
“明中都正是中國前朝‘工’字殿制度的終結。”南京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賀雲翔認為,明中都前朝區“工”字型宮殿繼承自宋元,而南京明故宮、北京皇宮都是前朝三大殿。從“工”字殿到三大殿的轉變對于大陸宮城制度乃至國家禮制制度的影響是深刻的。
“下一步,我們将繼續協同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統籌推進遺址的考古發掘、保護、規劃與展示工作,通過對包括前殿區黃土台在内的關鍵部位開展解剖分析,進一步探尋重要學術問題,力争使明中都遺址考古發掘成為大陸元明清考古的标杆項目。”王志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榮瑞)
來源: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榮瑞
責編:王子墨
編輯:吳亞琦 王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