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記中央軍委審計署某直屬審計中心審計師張軒瑜

作者:光明網

忠誠書寫審計人生

■聶 豐 解放軍報記者 陳小菁 特約記者 袁 帥

這是一位審計人的工作進度表——

走上審計崗位10年,每年出差200天以上,足迹遍布幾十個城市,先後參加20餘項重大審計任務,查糾違紀違法問題200餘個。

這是一位審計人的奮鬥裡程圖——

從經費管理、物資采購到裝備研制生産、維修保障,每參與一次專項審計任務,就要閱讀大量專業書籍,力争成為這個領域的“行家裡手”,為促進該領域管理法規完善和财經規範發展貢獻智慧。

這位審計人,就是中央軍委審計署某直屬審計中心審計師張軒瑜。2021年10月8日下午,張軒瑜突發心源性休克,倒在工作崗位上。這一天是中國傳統節氣寒露,再過3天,張軒瑜将迎來37歲生日。

短暫而閃光的生命旅程中,張軒瑜用行動诠釋了一名軍人的忠誠底色,書寫了一段不凡的審計人生。

未竟心願

陽春三月,中央軍委審計署某直屬審計中心會議室内,200多家裝備建設配套企業的分析報告擺放在辦公桌上,張軒瑜的戰友們正圍繞某型裝備審計任務中發現的問題進行最後的資料核對。可是這一幕,曾為該任務嘔心瀝血的張軒瑜卻看不到了。

時間撥回到2021年國慶假期後第一個工作日,張軒瑜一大早就急匆匆趕往機關。出門前,母親李莉達特意叮囑心髒不适的兒子盡快就診,但彼時張軒瑜腦海中想的全是即将展開的專項審計任務。作為審計組骨幹,張軒瑜負責籌劃協調、資訊收集和方案制訂。那段日子,他經常在辦公室一待就是10多個小時。

17時剛過,坐在辦公桌前的張軒瑜突然臉色發白,一頭栽倒。同僚連忙聯系門診部醫護人員,大家第一時間将他送往醫院搶救。

不幸的是,張軒瑜的心髒還是停止了跳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張軒瑜沒能留下一句遺言,辦公桌上放着他未寫完的審計方案和未讀完的專業書籍。

生命之火驟然熄滅,張軒瑜有太多未竟的心願。

戰友在整理張軒瑜的工作筆記時,看到他的工作計劃已經安排到次年4月;母親還記得兒子的承諾——春暖花開時,要陪她回老家看一看。

出身軍人家庭的張軒瑜很早就在心裡播下“忠誠報國”的種子。以優異成績考上空軍後勤學院,畢業後先後經曆了财務、裝備等多崗位曆練,“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成為他的人生信條。

中央軍委審計署某直屬審計中心某處處長李永超還記得,兩人最後一次散步時,張軒瑜和自己聊起下步的工作計劃。“2年來,張軒瑜作為裝備審計領域的技術專家,經常被抽調參與重大審計任務,每天面對的都是新挑戰,擔負的都是急難任務。”李永超說。

張軒瑜犧牲後,戰友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除了專業書籍外,他還珍藏着一本美國作家索爾茲伯裡撰寫的《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書的扉頁上,張軒瑜寫下這樣一段話:“審計工作也是一場‘長征’,服務的是備戰打仗,關乎忠誠使命。審計的‘長征路’,我還沒走完。”

忠誠之路

從事審計工作的這些年,張軒瑜的足迹可以編織起一張密密麻麻的“網”。他常說:“審計人不是單純在審計,也是在走一條忠誠之路。”

對于張軒瑜來說,“在路上”是工作的常态,更是無悔的選擇。

2016年底,因部隊編制體制改革,張軒瑜從空軍審計局調整至中央軍委審計署某直屬審計中心,從指揮管理軍官轉為專業技術軍官,他幹事創業勁頭不減。轉崗後,張軒瑜從事武器裝備審計。與過去相比,武器裝備審計涉及地方軍工企業多,經費體量往往都是天文數字,工作内容更加複雜。一次,張軒瑜參與某型裝備專項審計任務。在調查某種材料的購買和領用消耗量時,他敏銳地發現,這種材料用途廣且用量較大,各項資料登記卻十分混亂。

3個多月時間裡,他像着了魔一樣思考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有時回到宿舍躺在床上,突然有了新的思路,就馬上回到現場進行驗證。為了不耽誤裝備設計出廠時限,張軒瑜廢寝忘食采樣、分析、寫報告,那段時間,他幾乎與外界“失聯”。

張軒瑜先後多次到生産廠家核實情況,對比近5年的原材料采購合同、貨款發票等資料,最終查出該機關存在弄虛作假等問題。

完成這項任務後,張軒瑜翌日就出現在辦公室——再過幾天,他又要參與另一項任務。張軒瑜生前所在某審計室主任王賀說:“一兩年的時間裡,軒瑜就從裝備審計的‘門外漢’成長為‘專業大拿’,這與他對審計事業的忠誠和堅守是分不開的。”

源于熱愛

“隻差一步就可以發現問題,不能放棄。”王賀清晰地記得張軒瑜說這句話時堅決的表情,“他就是一個執着的人,也是對人生充滿熱愛的人。”

“保持熱愛,恪守本心,世界就會灑滿陽光。”同在一個辦公室的文職人員石雪晴說,張軒瑜喜歡運動,是籃球隊的主力……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總能聽到他的這句鼓勵。

陽光般的熱愛,在張軒瑜看來,就是最好的生活。就像他常說的,“熱愛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如果不是因為熱愛,就不會有堅守。2019年底,張軒瑜參與某型裝備系統建設管理審計,并對某特種車輛生産廠家進行延伸審計。正值元旦假期,審計組安排大家爬山放松。剛到半山腰,張軒瑜若有所思:山的坡度越陡,對人的體能要求就越高。那麼,特種車輛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的爬坡性能咋樣?車輛傳遞部隊前,有沒有做過充分的性能試驗?在複雜地形條件下性能是否托底?

為了查證這些疑問,他一遍遍打電話了解情況,查閱大量資料驗證相關資訊,通過多種管道向專家求證。深入研究後,他“挖”出特種車輛的品質隐患和設計缺陷,分析某型裝備系統建設薄弱環節。承研機關采納了審計意見并及時改進,車輛性能可靠性得到提升。

審計人戰鬥在經濟戰線,這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對于他們來說,熱愛總與責任相關。一次,參與全軍通用裝備車輛審計時,張軒瑜到某部延伸檢視車輛裝備器材庫存情況。當時倉庫正在整修,大量的斜紋輪胎放在露天場區。

時值盛夏,場區彌漫着難聞的橡膠味。為了摸清備件底數,查清楚是否存在虛假入庫等問題,張軒瑜和同僚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逐個查驗輪胎的規格、型号、生産時間等資訊。

這一幹就是一個星期,身上的軍裝滿是膠皮的味道,洗都洗不掉。有的同僚勸他:“輪胎這點小問題,何必這麼費心?”他卻說:“放棄了小問題,就會造成大麻煩。”

就這樣,7萬條輪胎被重新登記在冊。經過對比相關機關的裝備車輛情況和輪胎的使用規律,他最後核實該機關存在車材積壓浪費的問題。

如今,那件混雜着橡膠味的軍裝,依舊存放在張軒瑜的衣櫃裡。遺憾的是,它的主人再也沒有機會穿上了……

澄澈人生

“能夠多幫助一點他人,就能夠多制造一些快樂。”微信朋友圈裡,張軒瑜的這條動态還在靜靜訴說着他的内心,一個澄澈純淨的世界。

戰友和同僚們眼中,張軒瑜是個很純粹的人。安靜時,他會坐在一旁看書,靜得像一尊雕塑;熱鬧時,他偶爾和同僚聊天、争論,他的嗓門兒特别大,話音裡帶着充沛的情感。

年輕的審計人員遇到業務問題,張軒瑜總會不厭其煩,将自己的經驗傾囊相授,幫助梳理查證思路、分擔查證工作;每次和戰友出差,張軒瑜都會早早地把行程資訊發給大家,提醒大家帶好各種物品。

張軒瑜的微信頭像,是一片藍天。李永超和張軒瑜在一起共事多年,他說:“在戰友們的心中,軒瑜的心靈和這片藍天一樣,純淨而清澈。”

母親眼中,兒子愛工作,愛朋友,卻很少關心自己——一部手機用了四五年,螢幕摔壞了也不舍得換;一雙皮鞋穿得鞋幫都磨白了,卻不舍得扔。就在犧牲當天,張軒瑜和父母約定周末去商場買2塊能夠監測心率的智能手表。這次,他卻永遠失約了……

因為遺憾是以銘記,因為真摯是以永恒。王賀至今記得張軒瑜說過的一句話:“每一次出征,目标都是星辰大海,我們要做仰望星空的人。”這句話是張軒瑜對生命價值的了解,更是一位軍隊審計人恪守于心的人生信條。

追記中央軍委審計署某直屬審計中心審計師張軒瑜
追記中央軍委審計署某直屬審計中心審計師張軒瑜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