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挖寶式互動”沉浸式觀展

作者:光明網

月初,多元文化館·環球之旅第39站:“圖書館遇見普拉多——國王、畫家和他們的畫”展覽在廣州圖書館負一樓展廳開放,展出世界名畫《宮娥》在内的29幅普拉多博物館最具代表性的名作複制品,為廣大市民再現文藝複興時期到19世紀末西方繪畫藝術的璀璨。該展覽首次來到中國,本次展覽旨在打造博物館外的博物館,将普拉多的部分藏品展示于公共空間。

為此,廣州圖書館發揮文創思維,精心布展,展現了沉浸式觀展以及深度書畫關聯“閱讀”藝術品的新模式。

普拉多博物館 “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

普拉多博物館在19世紀末期就被譽為“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也是收藏西班牙繪畫作品最全面、最權威的美術館。該館秉持藝術“屬于每一個人”的理念,圍繞館藏作品推出一系列重磅展覽,緻力于“走出去”,讓藝術面對公衆,是以其作品也會離開位于馬德裡的總部,走遍西班牙乃至全球各地——這便是“遇見普拉多”的項目初衷。

該展覽首次來到中國,本次展覽旨在打造博物館外的博物館,将普拉多的部分藏品“展示”于公共空間,面向所有公衆。為此,本次展覽從衆多館藏中精心挑選了最具代表性的29件作品,全部按照真實尺寸複制,進而使觀衆得以欣賞完整的作品和其中的精彩細節,包括每一幅畫作的色彩運用和人物的面部表情。

文創盲盒助力解讀“讀圖時代”

在“讀圖時代”,應該如何欣賞圖畫,如何了解、解讀圖像的意義,如何利用視覺符号進行創造?廣州圖書館策展團隊的蕭凱茵介紹說,為了讓公衆更好地在圖書館觀展,本次展覽特意采用了兩大“法寶”:用“角色代入”的方式沉浸式觀展;用圖書館的方式“閱讀”展覽。在這兩個區域都設定了本次展覽的不同印章,友善讀者“打卡”。讀者集齊3枚印章,并答完宣傳小冊子裡的問題,就有機會獲得一個相關的文創盲盒。

觀展不僅提高藝術素養,吸取相關知識,還能參與這樣挖寶式的互動,何樂而不為?記者在現場看到,幾個年輕讀者都表示對這個做法很感興趣。“遇見普拉多博物館”不僅僅是寫在标簽上的一句話,更是融媒體時代一種複合的新方式,讓市民多方位地對藝術收藏有更多的了解。

為了給公衆帶來更為真實的沉浸式觀展氛圍,展區内還運用大型切光燈裝置和專業的打光手法,盡可能還原15-19世紀歐洲繪畫作品的色彩濃厚感和深邃感,打造典雅靜谧的光影氛圍。

除了在展品與觀展環境上下功夫,館員團隊在策展顧問翟月的幫助下,也嘗試在叙事展線上給予觀衆不一樣的體驗:在展品排列上打破傳統的時間順序,引入“國王、畫家和他們的畫”這條叙事線,帶領觀衆代入“皇室收藏者”或者“創作者”的故事視角,創造性地以“他者”身份來幫助觀者了解畫作的藝術性與精神意義。

作為2022廣州讀書月的主題活動,主辦方将普拉多博物館“搬”到廣州圖書館内,不僅降低了公衆欣賞藝術的門檻,也讓他們在熟悉的閱讀環境下展開對藝術的深度思考,在“觀看”展覽的基礎上,借助圖書館平台的豐富資源更好地“閱讀”展覽。

在現場,記者很清晰地看到了這種“書”與“畫”的關聯:負一層展覽畫作,8樓的多元文化空間裡則相應布置了“遇見普拉多”主題書展,列出了相關的藝術原版書,供讀者進行深度了解。除專題書展,策展團隊還将推出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幫助公衆在跨文化語境下欣賞西方繪畫藝術,從閱讀的視角重新審視世界名畫。

本次畫展将在廣州圖書館負一樓展廳持續展出至5月15日。

重磅展品“亮相”廣州

本次展覽展出的畫作高度再現了原作質感,通過對油畫色彩和人物微小表情的精細複刻,将這些創作時間跨越多個世紀的經典之作完美呈現于公衆眼前,讓大家可以在圖書館“遊覽”普拉多博物館。

“世界三大名畫”之一

《宮娥》

其中,《宮娥》是17世紀西班牙畫家疊戈·委拉斯開茲創作的一幅描繪宮廷生活的油畫作品,與《蒙娜麗莎》《夜巡》并列 “世界三大名畫”。

畫面中,宮廷畫家委拉斯開茲正在為腓力四世國王夫婦畫像,小公主瑪格麗塔突然闖入,宮娥們紛紛簇擁在公主身旁。這幅畫作在空間構圖與人物層次的表現上都較為複雜,給後世留下無盡的闡釋空間。

除了讓讀者近距離欣賞到這幅名畫,蕭凱茵介紹說,策展團隊特意對畫作要素進行多重拆分與空間排列,立體搭建《宮娥》經典布景,讓讀者在進入展覽大廳之前就可以先“走進”畫中,親身體會作品構圖之精妙。

步入展廳,一幅幅畫面飽含故事,如同書頁般展開。展覽分三個部分,讀者可以代入國王或畫家的身份角色,從畫作中感受他們的品味與個性,在畫風裡感受畫中的鮮活,窺見曆史與藝術的全景。最終,所有篇章都會交織在位于展覽核心的《宮娥》,為解讀委拉斯開茲這幅極為複雜、玄妙、神秘的畫作提供可能的切入口。而策展團隊精心标注出來的畫作要點,讓沉浸欣賞完一圈後的觀衆回到這裡,再仔細品讀,有種恍然大悟之感。

“自畫像之父”丢勒經典

《自畫像》

本次展品還有被譽為“自畫像之父”的德國藝術家丢勒的經典之作《自畫像》(複制品),“西方油畫之父”提香·韋切利奧的名作《查理五世在米爾堡之戰中》(複制品),以及列奧納多·達·芬奇工作坊創作的早期複制品《蒙娜麗莎》等。

這些展品包含多幅空間層次和人物較為複雜的畫作,其畫面本身就具有相當的可讀性。那一時期,整個歐洲大陸局勢風起雲湧,在科技發展、地理發現等背景下,無論是收藏繪畫的國王、創作繪畫的畫家還是他們的畫都各有自己的命運,這也為展品提供了多重的解釋空間。(孫珺)

來源: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