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量元島|炸博士
要說藝術界中最令人垂涎的大師級藝術作品,可是非頂尖博物館珍藏的名畫佳作莫屬。除了極少數富可敵國的買家能夠有幸收藏一些大師作品,大部分普通人在珍貴名畫前隻能遠觀而不可亵玩。
而在過去兩年内,在多個領域激起水花的NFT藝術藏品加入了博物館的産業版圖中,現在,就連普通人都有機會擁有世界博物館級的作品了!NFT數字化版本的畫作不再需要昂貴的天價,普通藏家也可以在付出有限資金的情況下輕松擁有。
來自世界各地的一些博物館對資訊高度敏感,反應也非常迅速。我們看到一些博物館已經宣布将出售其收藏作品的NFT版本。對這些博物館來說,這是一種提高商業價值和接觸新觀衆的全新方式,發售NFT能夠彌補在疫情期間損失的資金流,同時這也是一種對管理方式的探索或機構權力的展示。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國内外有哪些博物館加入了NFT數字藏品新賽道,他們又做了什麼有趣的事呢?
1
國際頂尖博物館
1.1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爾米塔日博物館
坐落于俄羅斯聖彼得堡沙皇冬宮的艾爾米塔日博物館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于2021年加入了NFT這場火熱的潮流中。埃爾米塔日博物館于去年8月底在 Binance NFT 市場拍賣了其藏品中幾幅最有代表意義的傑作ーー列奧納多·達·芬奇的 Madonna Litta,梵高的 Judith和Lilac Bush,瓦西裡·康定斯基的 Composition VI,還有克勞德·莫奈的 A Corner of the Garden at Montgeron。
《Madonna Litta》
艾米塔什博物館館長米哈伊爾 · 皮奧特羅夫斯基(Mikhail Piotrovsky)表示,這次拍賣是“人類與金錢、人類與藝術作品之間關系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NFT“創造了民主的市場環境,降低了珍貴奢侈物品的分享門檻,但同時也保證了交易和物品的唯一性”。
皮奧特羅夫斯基将這次進軍NFT的嘗試描述為艾爾米塔日博物館數字化發展的第一步: “我們将擴大尋找更多的數字化機會,這對我們博物館和藏品來說都是時代帶來的絕佳機遇。我們團隊将嘗試運用新技術建立新的數字化博物館實驗。”
1.2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除了艾爾米塔日博物館,同樣名列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大英博物館也加入了NFT賽道。
去年,大英博物館與NFT平台LaCollection合作,出售浮世繪巨匠葛飾北齋名作的NFT版本,包括「富嶽三十六景」系列的《神奈川沖浪裡》與《凱風快晴》等。
今年一月底,雙方再度聯手,大英博物館推出第二波館藏NFT。這次的主角是英國國寶級畫家泰納(JMW Turner,1775-1851),最便宜的畫作NFT僅�799(RMB 5,720)。
JMW Turner
本次NFT藏品來自前佳士得高層Robert Wylie Lloyd(1868-1958)贈予館方的50幅泰納水彩畫作中特别選取的20幅,如《風暴沉船》和《羅馬鬥獸場》。
《風暴沉船》
據Robert Wylie Lloyd遺願,這些畫作不能外借,且大英博物館隻能在每年2月的其中兩周或特别情況下展出,是以這些畫作都相當罕見于人前。
艾爾米塔日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的NFT數字化革新為多幅珍貴的世界藝術遺産賦予了新的意義,使得更多的收藏家們可以“擁有”他們喜愛的藝術作品,同時為博物館提供了額外的資金來源。如果這兩個博物館界巨頭的NFT“實驗”成功了,這将為其他博物館打開一個新的産業思路,并在疫情期間幫助維護資金困難的博物館持續生存下去。
2
支援藝術的新社群
不得不承認,地域限制和旅遊成本是線下博物館普遍存在的“高門檻”。NFT數字藏品可以為博物館籌得更多資金補助,并幫助博物館接觸到更多的觀衆,否則一些普通群衆可能永遠不會親自來線下博物館接觸到這些藝術品。
藝術界接受非正常藝術形式的進度一直比較緩慢,這是意料之中的。縱觀曆史,技術的變革和脫離當下傳統标準的思想運動的發展,總是要遭遇一些阻力的。對博物館這個傳統而古老的行業來說,整合新技術與現有媒體的同時平衡群眾的意見和批評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藝術世界随着NFT和加密技術的成熟,孵化出一個新時代的藝術世界。
我們欣喜地看到,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其他主要的博物館已經舉辦了關于NFT在藝術世界未來發展的會談。這代表着傳統的藝術博物館已經開始了對于新時代新技術的思考和改變的程序。
史密森尼學者論壇 Youtube
2.1世界上第一個NFT博物館
世界上第一個實體NFT博物館已于今年1月27日在華盛頓州西雅圖開門迎客,參觀者将能夠在大螢幕上親身觀看數字藝術。
西雅圖NFT博物館的創立者是兩位技術高管Jennifer Wong和Peter Hamilton。盡管朋友們對建立這樣一家博物館的看法是兩極分化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樣一個項目需要消磨大量的心力和财力,卻無法知曉回報如何),但他們仍希望NFT博物館可以成為更多人對NFT和NFT藝術的啟蒙點。
Jennifer Wong表示,“我們可以讨論NFT藝術對舊環境的影響,并深入挖掘其中一些優秀的作品,普及一些已經在該領域驗證可行的新技術。但我們更期待能夠把NFT博物館作為一個多元化藝術交流的場所。”
兩位創立者認為,博物館不僅僅是一個畫廊,更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建立社群和教育人民的地方。觀衆将在實體空間觀看數字藝術,思考數字藝術的價值,而不是通過手機或平闆電腦觀看。
“實體空間将繼續在我們體驗藝術和文化以及與他人聯系的方式中發揮重要作用,”Peter Hamilton說。“我們不知道未來實體和數字的界線會在哪裡劃分,也不知道那會是什麼樣子。但作為一個社群走到一起,既有價值,也有優勢。”
Peter Hamilton并不認可對NFT藝術藏品的負面評價。“我認為對于傳統藝術家來說,在這個時候不去探索NFT的世界,有點荒謬,”他說。“這真的隻是一種不同的藝術攝取方式,并沒有很多所謂的藝術陷阱或是詐騙手段。”
西雅圖NFT博物館便是這個新興産業的典型例子。他們為曾經極為小衆的藝術品打開了無限的展示視窗,讓這些藝術品更容易接近普通大衆。随着人們對NFT和元宇宙了解和接受程度的提高,這種新展覽媒介的可能性是無窮的。
3
寫在最後
由于NFT仍然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産業,沒有人能夠預測它們在未來幾年将如何發展和變化,但目前我們已經可以看到,NFT為傳統藝術領域與科技的結合創造了無限的可能性。它們不僅能夠為未來的藝術家提供一個平台,而且能夠讓博物館和其他社會教育型機構用以前無法實作的方式,更生動地向年輕觀衆展示藝術作品,進而保護這些優秀的曆史文化。
現在,博物館不再是單純的文化與曆史載體,還可以與網際網路、科學技術聯系起來,擦出耀眼的火花。很多博物館通過三維影像技術、虛拟現實技術、網際網路互交技術等現代技術将藏品數字化,以多元度、逼真的效果再現于網絡平台,讓使用者得以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也能在網絡平台上沉浸式地浏覽博物館并進行虛拟互動。為文化傳播掃除空間障礙,為世界文化交流清除國界障礙。
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必将成為社會、文化、科技、生活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育領域提供智能方式,成為社會科普教育的新生力量。在全民娛樂的當下,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展示了更多互動方式的可能性,将文化傳承與娛樂生活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