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桃紅柳綠簇春華,古人的筆下春風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天是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雅客筆下的寵兒。古代的畫家們妙手丹青,筆下春風,創作出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畫作,将五彩缤紛、生機盎然的春天呈獻在人們面前。

桃紅柳綠簇春華,古人的筆下春風

清代·李鱓《桃花柳燕圖》

【01】鳥 語 花 香

清代畫家李鱓的《桃花柳燕圖》,畫面上一株柳樹從右下方橫空出世,枝幹勁健挺拔,其上垂下衆多枝條,柳葉蔥綠青翠,顯示出勃勃生機。柳樹後面生發出幾枝桃樹,紅花、白花競相盛開,芬芳爛漫、妩媚鮮麗,淡綠的樹葉映襯花間。桃樹枝幹以褐色設色,與墨色的柳樹枝幹相映成趣。桃柳之間,四隻早春暖燕,或展翅飛翔,或靜立樹枝,或欲俯沖而下,或吱吱啾啾,神态各異,栩栩如生,活潑可愛。

整幅畫作和諧明朗,筆墨工緻,描繪了桃紅柳綠、燕子嬉春之景象,生動地傳遞了春天的氣息,暖意融融。正如宋代詩人楊簡詩雲:“桃紅柳綠簇春華,燕語莺啼盡日佳。”燕子是春天的象征,燕子也為春天帶來了熱鬧和詩意,古代詩人們以吟誦燕子來贊美春天。杜甫曰:“湖南為客動經春,燕子銜泥兩度新。”蘇轼雲:“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南宋文人王炎《社日》曰:“日暖泥融燕子飛,海棠深淺注胭脂。一杯社日治聾酒,報答春光爛漫時。”

桃紅柳綠簇春華,古人的筆下春風

明代·邊景昭《春禽花木圖》

明代畫家邊景昭的《春禽花木圖》描繪的是春天野外山林景象。畫面的右下角橫卧一巨大山石,其間修竹叢生,竹葉紛披,嫩筍破土而出。畫面右側數棵杏樹和李樹盤曲上伸,聳出畫外,杏花、李花競相綻放,争奇鬥豔。正如北宋詩人宋祁《玉樓春》所雲:“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幾隻山喜鵲和鹇鳥分别栖止于樹枝和坡石間,或跳踯,或鼓噪,或飲啄,或梳羽,或顧盼,仰俯反側,互相呼應顧盼,各盡其态。

整個畫面氣氛熱鬧歡快,情态生動妙趣,色彩妍麗明潔,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全圖工寫結合,剛柔相間,在花鳥畫技法上有所創新,禽鳥勾勒精細,工筆重彩,筆緻柔和,注重刻畫禽鳥的形神特征及嬌笑飛鳴之态。

桃紅柳綠簇春華,古人的筆下春風

明代·仇英《春遊晚歸圖》

【02】 踏 青 拾 翠

明代畫家仇英的《春遊晚歸圖》沒有刻意正面渲染踏青的喧鬧場景,而是選擇“歸來晚”這一細節來表達春遊的興緻之高,甚至忘了歸程,可謂構思巧妙。蘇轼雲:“踏青遊,拾翠惜。”

踏青春遊習俗在大陸由來已久,它是人們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一種方式。先秦時就已有之,唐朝時成為一種時尚。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的吟誦;白居易甚至說“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癡人”。宋代踏青之俗更盛。北宋程颢的《郊行即事》描寫了人們盡情遊賞踏青的情景:“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矶。莫辭盞酒十分勸,隻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春遊晚歸圖》描繪了在暮色蒼茫之中主仆四人春遊晚歸的情景,人物神情生動,刻畫得栩栩如生。一年齡稍大的仆人挽着褲腳,手拄拐棍,先至家門扣門;主人頭頂鬥笠,身着長袍,長須飄髯,騎在馬上緩緩而行,意猶未盡,好像還沉浸在春遊的快樂之中;其後有童仆二人緊緊跟随,居後的一童手持拐棍、擔着酒壇和書箱,居前的另一童攜琴回頭,二童正在興緻勃勃地交談,或是交流此次春遊的趣聞轶事、心得體會。由此可見主人春遊之雅興:讀書、撫琴、飲酒,興趣盎然。

此幅畫面不算太大,但景界開闊,有咫尺千裡之妙,在環境描繪和氣氛的營造上也是獨具匠心,突出晚歸的主題。遠山如黛,峰巒疊嶂,籠罩在暮色迷蒙之中,山下的樹林也被雲煙遮掩,時隐時現。

畫家用淡墨複筆畫樹幹邊緣而不皴樹皮,遠山也不施皴擦,隻以濕筆淡墨和螺青襯染以喻暮色藹藹,景物迷蒙。近景描繪細緻入微,楊柳挺拔、虬曲蒼勁,枝葉繁茂、蔥綠蒼翠,綠樹掩映之下的院落豪華氣派,灰瓦翹脊、石牆整齊、院牆内外鮮花盛開,一看主人便是有生活情趣者。一條溪流自左流出,曲折環繞,漣漪層層,其上修建一座精緻的小橋。岸上坡石嶙峋,矮竹灌叢,桃樹盤虬卧龍、鮮花争豔。此幅構圖簡明開朗,用筆細緻精密,設色雅麗,生活氣息濃郁。

桃紅柳綠簇春華,古人的筆下春風

元代·商琦《春山圖卷》(局部)

【03】春山雅韻

元代畫家商琦善繪山水、墨竹。其山水師法李成、郭熙一脈,兼涉米氏用墨法,畫風寫實明快,筆墨俊雅,亦有高趣,師法古人亦師法造化,與高克恭同為元初北方文人山水畫家代表。他存世的作品僅有《春山圖卷》,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兩米多的長卷,構圖嚴謹、氣勢舒展、筆墨精整、敷色典麗,給人以青山疊翠、萬物勃發的美感。清代詩人黎簡有詩雲:“春雨初晴山色妍,山村林麓碧含煙。”

畫面遠景群山連綿,蜿蜒起伏,以濃淡墨或花青暈染為主,将崇山峻嶺描繪得莽莽蒼蒼、煙籠霧罩、雲氣氤氲,烘托出雄偉壯闊的氣勢;近處高山屏立,峰巒疊翠,樹木豐茂,郁郁蔥蔥,山石刻畫細緻入微,先以濃墨勾輪廓,然後以汁綠暈染石面,既顯示出岩石的紋理結構,又凸顯山川綠色,渲染出遍山翠綠、生機勃發的盎然春意;山澗中的溪水自上而下潺潺而流,時而湍急,時而平緩,好像聽到了泉水流淌之聲,為靜谧的山川增添了動感,顯示出無限的活力;山下松柏挺拔,叢林雜樹,蒼郁深秀,湖面廣闊,水波蕩漾,岸上房舍俨然,散落于林木之中,有世外桃源之境;圖中人物所占比例極小,但造型準确,寥寥數筆,便點出其士子雅客身份,他們在山林之中,或互相對語、交流品評,或策杖徐行、領略山水美景。如南宋詩人陳紀《暮春山行》所雲:“幽興忽不惬,山蹊策杖遊。林深樹疊影,溪漲水重流。”

桃紅柳綠簇春華,古人的筆下春風

明代·周臣《春山遊騎圖》

“天将小雨交春半,誰見枝頭花曆亂。縱目天涯,淺黛春山處處紗。”五代宋初文學家徐铉描繪了一幅春雨朦胧、百花競放的春之圖畫。周臣的《春山遊騎圖》描繪了春山遊覽之景。畫卷的背景深邃高遠,遠景崇山峻嶺,山巒疊嶂,連綿起伏,猶如一座座屏障。陡峭險峻之上松柏蒼翠,點綴遠處山色,台閣隐隐約約,筆墨簡淡,令人遐想無限;中景筆墨濃淡相間,山勢雄偉,峰嶺高低不同,山道崎岖,棧道曲曲折折,盤旋而上。山坳平緩開闊,林木參天,郁郁蔥蔥,其間有茅屋籬笆、房舍院落,是供遊人歇腳飲食、拴馬喂料的客店,幾位遊人,或對弈搏殺,或坐而論道,或站立聆聽;近景濃墨渲染,層次清晰,由遠及近,虛實相映,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山腳下溪水寬闊,潺潺流淌,淙淙有聲,清澈見底。溪岸蜿蜒,護欄曲折,怪石嶙峋,兩岸勁松挺拔茂盛,雜木繁葉垂枝,桃花盛開,燦若煙霞,一片生機盎然的山間春色。溪水之上闆橋飛架,長龍卧波,橋上主仆三人正在過橋,騎馬者頭戴鬥笠,神情悠然,正回頭眺望群山美景。前面導引者彎腰駝背,策杖而行。後面挑行李者亦步亦趨,緊随其後。溪水左岸有幾個挑擔人,或樵夫,或遊者。畫中人物造型生動形象,神态各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筆法柔勁細膩,疏朗清秀。全畫構圖清曠細密,筆法清秀,胸中藏丘壑,筆底氣韻生,橫峰側嶺,雄中寓秀。

◎本文原載于《中國文化報》(作者鄭學富),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