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最近,

打開朋友們的微信狀态,

是不是發現大家都搞起了“微信農場”?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沒錯,

這是我們熱愛種地的中國人

最近搞出來的“文藝複興”:

把微信狀态變相弄成農場形式,

強行實作在朋友圈養小動物!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種菜這件事,

真就是我們的“種族天賦”。

十多年前大家頭發都很茂密的時候,

就能做到大半夜定個鬧鐘起來,

去好友的開心農場、QQ農場“偷菜”。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以前的“農場”關停了,

“偷菜”的那撥人,

也長大了、工作了、頭秃了……

沒了“賽博菜園”的大家返璞歸真,

實體“養成系”種菜也很過瘾!

當代種菜學一:心多大,菜地多大

家裡沒有一畝三分地,

也難不倒種菜大師們發揮。

喝完水的空瓶、

平平無奇垃圾桶……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蔬菜不鑽無縫的磚……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沒有一塊空地是無辜的,

要不咋說“中國人是有兩把種子在手上”的呢?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當代種菜學二:隻要膽子大,啥都能發芽

對于一些不容易發芽的小種子,

“菜學家”祭出了路由器催芽。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當代種菜學三:我的生活都和種菜有關

把“種菜學”貫徹到實際生活中,

才是真正的“學術大拿”。

比如,

種菜成了買房的“硬性名額”:

種田文成了新型“文學體裁”:

李子柒的田園牧歌式短視訊

建構了多少人對生活本真的浪漫想象。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自古以來,

中國人似乎對未來都有一個相似的規劃:

退休後找塊地種種菜、養養花。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閑采菊花,吟詩煮酒,

坐看山野,雲霧迷蒙。

春種秋收,夏忙冬藏,

我們種的不隻是溫飽,

也撒下了向往的生活的種子。

古時,

“種菜”與“讀書”,

被擺放到了一樣高的位置。

耕田可以事稼穑,豐五谷,

養家糊口,以立性命;

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

修身養性,以立高德。

刻在骨子裡的的種菜情結,

浸滿了國人對土地的熱愛、

對自然的向往,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一樸素的自然規律,

也磨砺着國人笃信天道酬勤、

勞有所獲的價值觀。

多年後,我又在“微信農場”養起了雞鴨魚……

耕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

而是積年累月的耐心。

播種和收獲大多不會在同一個季節出現,

一株綠苗的生長必然是煎熬的、寂寞的,

但親手體驗一餐一食的創造與收獲,

也是迷人的、充滿期待的。

如今,

對于無法逃離鋼筋水泥的都市青年來說,

對田園詩意的本能追憶,

是屏蔽掉KPI和工作群閃爍的消息的短暫逃離。

在虛拟的遊戲世界裡,

打造一出未染塵埃的桃花源記;

在陽台的一方天地間,

醉心于一抔黃土、幾粒種子、

些許清水和肥料,

菜園裡感受到的四季輪回,

傾注的滿腔熱情,

比收成本身更有意義。

三毛的一首老歌《一畝田》唱道:

“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

每個人心裡一個一個夢……

用它來種什麼?

用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至少,

在有限的城市居住空間内,

我們還有一處陽台,

可以播種無邊綠意,

珍重待春風。

說說,

你喜歡種菜嗎?

一般都種些啥?

來源:央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