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來源:中國網

“我就問問誰看到不說一句好家夥,簡直也太可以了吧,讓我們一起品讀中國詩詞的美妙絕倫,真的是漲知識了!”

“要不然怎麼說整活什麼的這一塊兒還得看央視的,簡直就是太會了,完全的讓我眼前一亮的那種感覺。”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這些評論指向的是同一檔節目。2022年4月4日,清明節到來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了“大美中國詩話清明”融媒體直播節目。

它攜手語言學家、紀錄片主創、書法家、表演藝術家、青年演員、大學生等各界嘉賓,用7小時覆寫祖國各地春日盛景的慢直播,加3小時詩意盎然的移動直播,10小時不間斷地邀請觀衆共赴一場詩意之約,在賞美景、品美食、讀美文的過程中,領略山河之美,尋覓人間煙火,感受中國浪漫。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資料顯示,超880萬人次同時直播線上,領略了這場文化盛宴。截至4月6日16點,在微網誌端,此次直播相關話題19次登上熱搜,總閱讀量已經超過10.6億,其中#大美中國詩話清明#單條閱讀量超過3.4億。

在直播中,藝術家、演員等人的朗誦和書法讓觀衆感受到春日山河之美,動畫特效、音樂又帶領觀衆沉浸到讓人驚豔的詩詞夢幻世界。

山河美、詩詞美、韻律美之外,圍繞清明這個特殊節氣展開的内容還展現出對文化與傳統、人民與生活、國家與時代的立體觀照,其豐富的内涵引來廣大網友點贊。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人世間》劇組“以詩重聚” 在詩意中國中與人生人性共鳴共振

2021年清明節,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推出了“緬懷先烈、緻敬英雄——清明雲詩會”活動,多位表演藝術家及中青年演員重讀英雄詩篇,緻敬革命先烈。

今年,延續去年清明雲詩會的高熱度、好口碑,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深挖電視劇、紀錄片兩大垂類資源,強化“清明雲詩會”IP,重磅推出了“大美中國詩話清明”融媒體直播節目。

在直播中,現象級大劇《人世間》劇組“以詩重聚”。周家媽媽的扮演者薩日娜與著名文化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坐鎮”直播間,“老大”辛柏青、“二女兒”宋佳、“小兒子”雷佳音、“小兒媳”殷桃、被網友稱為“理想姐夫”的王陽、“曲書記”張凱麗逐個讀詩。

他們口中的春天或溫婉多情、或充滿生機、或陽光明媚,這些精心挑選的詩與演員比對度滿分,不僅還原詩中意境,還讓觀衆産生了更為親近的文化認同感,看到演員的人生,見識詩人的人性。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扮演周秉昆的雷佳音讀的是孟郊的《登科後》,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不再局促,“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妖貓傳》裡演過李白的辛柏青讀的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奔放的詩裡有大情大愛,恰似周秉義先憂後樂、先國後家的性格;殷桃讀的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在劇中曆經坎坷的鄭娟,最終迎來屬于自己的平淡幸福。寫下這首詩時,白居易也正好在經曆磨難後迎來了人生的新境界。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意境相契成詩味,詩人内情外物相感相生,他們獨特的人生經曆培育出詩歌的意境,演員出色的表演能力、優秀的朗誦功夫又寓情寓景于詩,再加上嘉賓獨辟蹊徑、鞭辟入裡的解讀,這一切都讓觀衆深刻體會到詩歌的無窮魅力。難怪他們說: “這是一場文學盛宴、詩詞盛宴、吟誦盛宴、風光盛宴。”“你每想念一次春天,枝頭就攢了一朵花開。”“節目似乎在用詩意告訴我,原來春天就是種下希望,收獲一整年的幸福。”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喚醒節氣儀式感 深挖節氣文化内涵 在大美中國裡與時節地理共栖共韻

清明是中國唯一一個既是節日又是節氣的日子。在節目中蒙曼介紹到,“胃口好”的清明節融合了兩大傳統節日——三月三的上巳節和寒食節,是以它的内涵變得特别豐富,一方面是慎終追遠,一方面是踏青賞春,融合了中國人對天人合一、千年一脈的追求,是一個從過去走向未來的節日。

而詩詞作為一種表意符号,如同曆史文化的百科全書,記載了傳統社會的生活方式、人情世事、民風習俗、政治經濟,是以它也成了我們窺探節氣文化的一扇視窗。

通過有關春日的美景、美食,還有詩歌,“大美中國詩話清明”直播喚醒了清明這個節氣的儀式感,深挖其文化内涵,和時節地理共栖共韻,産生了強烈的共振效應。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五千年的時光縱軸,追溯着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讓我們知曉自己的來處。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幅員,記錄着山川湖海的千姿百态,讓我們有了向往的遠方。

在直播中,伴着各種音樂,跟随慢直播鏡頭以及紀錄片《大美中國——春天系列》,全國各地的網友們一同雲遊打卡春日飄雪的九寨溝、“一沐春風萬頃黃”的興化千垛油菜花田、“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黃果樹瀑布,還有美不勝收的西江千戶苗寨、南靖土樓、紅河雲上梯田……看到了百花盛放,也感受到了春寒料峭。

在這幅生機盎然的春日畫卷裡,情景相和萬物複蘇。這些都讓觀衆充分意識到,我們熱愛的水是李白曾經詠過的,我們崇敬的山是杜甫曾經唱過的。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而《澳門之味》《有滋有味内蒙古》《聽起來很好吃》《辣椒的征途》《螃蟹的征途》,以及将要播出的《鮮生史》等紀錄片,又在地理空間畫了一幅“行走的美食地圖”,配合着詩詞中蘇東坡、曹雪芹、魯迅的美食地圖,觸摸着我們心中柔軟的鄉情。

用艾草汁拌入糯米粉的青團,香脆精美、源自寒食節的油炸食品撒子,獨具潮汕僑鄉風情的樸籽粿,傳統風味小吃五色糯米飯,北方春季廣受歡迎的香椿炒雞蛋,春季新鮮美味的螺蛳粉……在全國各地特色的清明美食中,觀衆不僅體驗到先人非凡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懷,同時還在這片人間煙火中,浸潤在他們的生活智慧與哲學裡。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此次直播也是如此,它從聚焦美景美味到凝聚情懷,從探尋曆史到弘揚文化,從氤氲鄉愁到詩風浸潤,召喚的是大美中國的浪漫以及文化深處的根。

強化演員專家個性化表達 在文化中國中與百姓日常共濟共建

在衆多詩詞類節目中,此次融媒體直播能被觀衆識别,不單單是因為它形式的創新,更有對人物、對情境、對叙事的堅持。

朱一龍溫暖分享了家鄉的春意,金晨讀出春天的豔麗景緻,王骁用聲音描繪春雨美景,李庚希描繪的是塞外風景,甯理朗誦起煙雨朦胧的江南春色,張桐讀出了清幽之春,郭京飛念的是蓬勃春天,還有迪麗熱巴、張光北、楊皓宇、白鹿、王洛勇等人。這些常常在總台電視劇頻道出現的演員結合自身的經曆和體會,進行個性化的詩詞朗誦,向觀衆傳達出古詩詞文化魅力。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在直播中,薩日娜感歎西安是碳水之都,去了就得胖,她已無力承受,她還回憶起自己在上海讀書時幫人撿青團的故事;蒙曼則說,如果能夠穿越和一位詩人喝茶,她選擇李白,她就喜歡李白跋扈的樣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楊海峥介紹稱,“中”這個字在甲骨文裡就像一面随風飄揚的旗幟,後來才慢慢有了聚攏、中央的意味……

這些個性化的生動講述引發了網友的強烈互動。在窗戶上寫詩的大學生羅天宇随着直播寫下一首首古詩,被贊“行雲流水”。肖戰朗誦《惠崇春江晚景》時說“詩人一句春不晚,我們就到了真江南”,讓網友驚歎“那一刻,我的DNA動了。”還在網上掀起了書法大賽的熱潮,各種字型争奇鬥豔,各色信箋有雅有素。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大美中國詩話清明”直播在快節奏的生活語境中,借由影像化的呈現,帶領觀衆展開一場溝通古今的“旅行”,它以詩心打磨生活精度,以詩情感覺生活溫度,以詩志積澱精神态度,再造日常生活的詩與遠方,于潛移默化中喚醒了人們内心共通的文化基因,和他們在精神層面實作共濟共建。

就像蒙曼用朱熹的《春日》總結的那樣,“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我們的文化開出了萬紫千紅的花朵,這個節目也是花朵中的一員,希望它們能夠散播開來,成就一個最美的春天。”

蒙曼還評論道,“我欣賞這個節目就在于‘大美中國詩話清明’這個主題非常符合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大美二字把詩詞的音韻美、形象美、價值觀美都包容了進來。更值得一提的是,好多演員的加入讓我看到了強大的号召力。如果觀衆因為喜歡這些演員而喜歡上詩詞和傳統文化,那豈不是更大的中國文化傳承之美嗎?”

央視清明雲詩會:時與詩的相逢 情與志的邂逅

法國史學家雅克勒高夫在《曆史與記憶》中說:詩句是一種鮮活的銘文,它就像被刻寫在大理石上一樣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大美中國詩話清明”直播植根于對傳統文化複興的詢喚,承接大衆的精神訴求,将詩詞連同其内蘊的曆史文化、民族精神一同刻寫在觀衆的記憶中,在文化景深中培育出的是人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