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故鄉情 | 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我最溫馨的記憶......

作者:富平人

故 鄉 情

文/陳新安

人是一輩子都走不出家鄉的,故鄉是永遠的心靈之“根”。

當人在年輕的時候,為追尋心中夢想,總是渴望走向遠方,可一但走出家鄉,或上學讀書,或工作他鄉,或為國戍邊……

對故鄉的思念就會時常魂牽夢繞。

我曾長期在部隊工作,轉業後又一直在西安城裡工作和生活,雖說離開故鄉五十多年了,但故鄉的模樣一直在我心裡,在我懷念的思緒裡,總是揮之不去。我每次回家,總有一種莫名的情愫沖擊着心靈,讓我明白了——家鄉是一種溫暖,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希望。

最近,我又回到故鄉的家裡。家門口的刺玫瑰開得恣意旺盛,屋前的蔬菜長得郁郁蔥蔥。清晨,我在二樓陽台做健身鍛煉,看見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晨曦拂過綿延起伏的原野,灑向廣闊的田地。我望着一片一片蒼綠蔥茏的莊稼,空氣中彌漫着濃郁的泥土的芳香,這是故鄉特有的氣息,我深深吸一口感到心情特别舒暢。原野的村莊上空,飄起了淡淡的炊煙……

午後,我走進春天的故鄉原野,就像闖入五彩缤紛的世界,天高雲淡,空氣清透。遠處,坡塬上,矮地間,到處是綠油油的麥田,繁茂的花草,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兒,色彩斑斓,争奇鬥豔,原野上處處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田野、村莊與坡塬相映如畫,構成一幅自然和諧、壯觀又濃豔的美景,原野裡一片遼闊和燦爛。

故鄉是滋潤過我靈魂的地方,是見證過我成長的地方。故鄉之情,來自靈魂深處,不管是濃是淡,是苦是甜,生活的五味雜陳,都蘊含在流逝的歲月裡。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我最溫馨的記憶。離開故鄉越遠越久,心中萦繞的鄉情就越濃。最令我思念和難忘的還是故鄉的人,他們純樸善良、親切随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記憶裡的故鄉,村子裡各家各戶是土院、土房、土竈、土炕,莊基有寬有窄……我家就在一個深巷子裡,和煦的陽光,照在糊着白紙的窗框上。父母養的羊在院子裡吃草,雞在院子裡覓食。父親從地裡幹活回來,坐在家門口的闆凳上抽着旱煙,母親忙着在廚房做飯……

那個年代農村的生活雖然清苦,但我們還是很快樂的,白天大人們去地裡幹活,我和玩伴一塊去上學。

放學回來,村裡有老人坐在一起悠閑地聊天。我們一群小玩伴喊着叫着,你追我趕,歡聲笑語不斷。一會兒捉迷藏,一會出手“石頭、剪刀、布”,一會兒又玩“鬥雞”——“鬥雞”取意兩個人用膝蓋根部互相頂碰,像兩隻公雞互啄。玩“鬥雞”的兩個人,各人一隻腳着地站立,另一隻腳用手抓着腳腕或褲腿向上擡起,拉開架勢,單腿跳跳蹦蹦,以自己的膝蓋為武器,前進後退,左右挪動,碰撞躲閃,掀拱挑撥,高壓糾纏,直到對方精疲力竭,腿落身倒。這是一種肢體對抗性遊戲,有利于鍛煉人的四肢協調能力和大腦反應能力。那時候,玩“鬥雞”遊戲,多是在冬春季節,是為了活動身體取暖禦寒……那情那景永遠難忘,我們在故鄉的懷抱裡,快樂地成長。

故鄉情 | 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我最溫馨的記憶......

記得那時候放學回到家,我一放下書包,就去幹農活,不是提上籠去塬上割草用來喂羊喂豬,就是到地裡幫着大人們幹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夏、秋的晚飯後,父母還忙碌農活,讓我去看書寫作業。這便是我讀書的好時光,我坐在院子裡讀一本從同學那兒借來的書籍,或是連環畫、或是小說、或是散文集……那份高興、那份滿足,是我少年時惬意而充實的獨特記憶。讀累了,站起來揉揉眼,伸伸腰,走出院子,空氣裡飄蕩着莊稼成熟的芬芳。

我對故鄉、對土地、對親人的真摯情感緣于父輩的言傳身教。那時我常常跟着父親學習犁田、播種、耕作的技能,學會了幹農活,懂得了一些春種秋收、夏忙冬藏的事情。我在這塊土地上種過莊稼,摘過棉花,剜過野菜,割過草,喂過羊,收過麥子,掰過玉米,挖過藥材,刨過蕃薯……當年父親做農活極認真,地整得很平順,耕地和播種時,做到細心耕種,避免影響出苗率。母親則是勤儉持家,紡線、織布、做鞋、養雞、燒飯,一有空還到地裡幹活。春天,地裡剛長出來鮮嫩的野菜,母親做的涼拌菜、菜疙瘩,成了家裡餐桌上難忘的美食。至今想起來,還唇齒留香。

從那年參軍離開我成長的這片土地,無論走多遠,故鄉的一切,都是我人生曆程中永遠難忘的記憶。我思念故鄉、想念親人的心情從未間斷。故鄉是我生命的“根”,是我心靈的家,她給了我溫暖和希望。平時一想到故鄉,仿佛就看見了老父老母深情的目光,那麼慈祥,那麼親切!

故鄉情 | 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我最溫馨的記憶......

人的生命,總有消失的那一天。不忍離别,這是人之常情,父母的離世,我曾一度走不出失去親人的悲痛,時常想起就有一種想哭的沖動……後來,我每每回家,都要跪在父母的墳頭,獻上貢果,燒一疊紙錢,為父母祈禱。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鄉情。”故鄉是我啟蒙和成長的地方,是決定了我的言語、口味、習慣和初心的地方,讓我一生的行為都無可避免地打上這“出處”的印記,故鄉終将陪伴我的一生。幾年前,我在故鄉的老宅上蓋了新房,城裡沒事的時候就回老家住些日子。

這些年,受現代文明和城鎮化程序的影響,家鄉的面貌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便如此,心靈之“根”卻一直還在那裡,那裡是無限眷戀的精神家園。

家鄉至今還流行着傳統的過事文化,凡是老人過壽、小孩過滿月、訂婚結婚,老人去世,以及喬遷新居等,一般都要過事。所謂過事最主要的是請親朋好友吃飯、喝酒,有些過事還有戲曲、雜技、歌舞表演。這是故鄉民間在長期歲月中形成的一種風俗習慣。如今随着經濟社會的發展,流動餐車代替了當年過事幫忙做飯的,但過事文化的濃濃鄉情依然沒有變。我回家遇到誰家過事,也都參與其中,不忘深厚的鄰裡情誼。

故鄉情 | 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我最溫馨的記憶......

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春風,故鄉早已改變了模樣,村落“顔值”美不勝收:街道寬了,變成水泥路面;土瓦房變成了平房、樓房;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不少家庭門前停放着小汽車。村子“氣質”清新優雅,農家小院甯靜閑适;故鄉的土地肥沃,種啥長啥。如今許多農活都已被機械代替了,過去最苦最累的夏收秋收也都用收割機了。曾經是勞碌、辛苦的農事、農活、農村,如今成為處處充滿生機活力和享受田園風光的新農村。

歲月已在我的人生之路刻上了古稀的印痕。但家情鄉韻,始終是我心中的一片風景。

故鄉情 | 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是我最溫馨的記憶......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陳新安,陝西富平人,1968年3月入伍,曾任軍和軍事院校宣傳處副處長、處長、學員大隊政委。1994年10月轉業在西安市政府機關工作,2009年8月退休。出版有作品集《秋月流影》《依法行政實踐與思考》,曾主編出版《延安精神講話》《西安政府法制志》,參與主編出版《西安應急管理實踐與創新》《西安市突發事件應急處置100例》等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