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間倒回5、6年前,新能源車剛在國内萌芽時。我們都能在大街上,看到很多小型和微型的共享純電動車型。
也就是這樣,在人們的眼裡,逐漸形成了“新能源電動車就是廉價車”,或者“造電動車就往廉潔和易造的方向”。

被帶歪,其實也是多方面造成的結果。
其中于廠家來說,以小型汽車為藍本的油改電方案,是相對投入小,又能時間短,抓住國内政策紅利的機遇;其次,對于消費者來說,租賃車是非自己擁有的代步車,糙用亂用導緻大部分的共享新能源車,單就車容車貌已經真心不行。
就在4月8号的淩晨,smart全新純電車型#1正式全球釋出。盡管新車的造型,和之前已經在國内作多地巡演的概念車非常接近。
但我敢說,smart #1的出現,将會是一次撥亂反正的好機會。小型車不一定是廉價車,小型電動車也是如此。
老規矩,在介紹一輛全新系列的車型時,我還是想先來聊聊這輛車研發時的一些背景資料。在2020年的1月8日,奔馳和吉利控股共同注資54億人民币,成立了智馬達汽車有限公司,smart正式轉為隻生産純電車型的品牌。
一年後的慕尼黑國際車展,旗下全新smart Concept No.1概念車正式亮相,也就是如今大家看到的smart #1的雛形。是以,smart #1是一輛由奔馳設計,使用了吉利SEA浩瀚平台打造出來的純電小型SUV。
因為smart #1真的很好地還原了概念車的外觀,是以,如果真要介紹其外觀的話,我想就是在概念車的基礎上,加入了可量産的各種方案。
以至于有人會說,前大燈沒做到概念車那種連通效果。這也是為了降低制造和售後成本,其方案本身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大家不妨看看,奔馳最新推出的VISION EQXX,大燈也沒有連通。不過看久了,smart #1和VISION EQXX的前臉神韻确實很相似。
同樣原理,概念車的對開式車門,到了smart #1後就改回正常形式。但是,作為汽車的發明者,上司着豪華車發展的奔馳,立馬展現出其過硬的設計實力,給予了smart #1無窗框車門的設計。
這樣的設計,最早用于敞篷車型,後被超跑和豪華轎跑廣泛使用。也反映出奔馳在設計smart #1時,就已經将其定位豪華電動車。因為無框車門對于汽車制造有着更高的要求,對NVH也有着更嚴格的考核。
此外,得益于奔馳全球領先的風洞測試系統的幫助,工程師團隊在smart #1的小型SUV身形上不斷折騰。
在增加前包圍内置可變進氣格栅、車身隐藏式門把手、低風阻輪圈等一些操作後,團隊讓smart #1的車身實作了Cd0.29的超低風阻系數,一定程度地增大了續航裡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尾燈的造型,和去年上市的EQS是幾乎一樣。
而且奔馳的設計師還為前後車燈造了多種動态點亮效果,來迎合年輕消費者群體,對電動車存在未來感和科幻感的喜好。
車的外觀是用來被人羨慕的,而内飾才是被自己享受的。smart #1的内飾也是幾乎還原了概念車上的。
尤其是中控台的造型一模一樣,但smart#1的搭配更前衛,使用上香槟金色作為主色調的裝飾面闆,搭配上帶縫線的由皮質包裹的中控台,使得小資生活的情調被瞬間拉滿。
從布局上,smart #1并沒有标新立異,依然遵從傳統燃油車那套人機理論。謝天謝地,在方向盤前,還保留着對駕駛非常有幫助的液晶儀表,搭配着HUD擡頭顯示來使用。
懸浮大中控屏并不是豎式,尺寸是“正常”的12.8英寸,内置獨立開發的全新“smart靈感星球”人機互動系統。
根據官方消息,擁有12G内飾和128G閃存的全新車機系統,在上市後,将配備功能強大的專屬App連結使用者手機。内置的AI精靈助手Avatar将會成為貼心的駕駛伴侶,與本土App聯通,以适應更多可能性。
而且smart精靈#1還配備了高內建度、高性能算力架構,整車超過75%的ECU電子控制單元都可以實作遠端OTA。
奔馳車型的内飾,其豪華感除了來自實打實的用料,也少不了其開創的車内氛圍燈的點綴。smart #1支援64色氛圍燈自選和20擋亮度調節。
一套出色的音響也能為氛圍做出很大貢獻,smart #1裝備的Beats音響系統,全車揚聲器達至13個。
smart #1是品牌有史以來最大的車型,而且作為SUV,其乘坐空間并不需要擔心,作為通勤車型完全沒有問題。
就視訊和圖檔的實拍來看,座椅采用全皮質包裹,前排頭枕的造型很獨特。
正常狀态下的後行李艙容積為323升,算是夠用狀态。如果把後排整體往前移動,在保持四人乘坐的前提,行李艙容積會擴充到422升。如果放到後排靠背,容積會倍數增加到986升,當然,車頭也有一個容量為15升的儲物空間。
能在一輛小型車上,花心思設計出三種行李艙使用場景,smart #1再次證明了車小,但并不等于廉價。
目前官方給出的資料顯示,smart #1是基于吉利SEA浩瀚平台打造,動力來自一台搭載在後橋的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200千瓦,最大扭力343牛·米,“破百”時間為6.7秒。
電池采用66千瓦時的容量,CLTC工況的續航裡程為560公裡。而且smart #1支援直流超充模式,30分鐘能達至80%電量,而普通快充則需要40分鐘,至于是交流慢充則需要7.5小時。
看着全新純電smart的圖檔和視訊,讓我禁不住回憶二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這款小車時的驚駭。很多人知道smart屬于奔馳,當然,現在它屬于吉利了,是不是有點小驕傲,我們的民族汽車工業也能走出國門收購國際品牌啦。
其實更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最初,smart的創意并非來自奔馳,而是誕生于一家與汽車毫不相幹的手表集團。沒錯,它就是瑞士制表巨頭——swatch集團,swatch看到了這類微型車在歐洲的廣闊市場前景,進而設計出了初代smart的雛形。
别看swatch在制表行業是巨頭,但對于造汽車,基本上是一竅不通,是以找來了奔馳合作,swatch出創意,奔馳負責生産。
不過在smart誕生的那個年代,隻能坐兩個人的城市微型車概念,真的是驚駭世俗,當時的車企還都沉浸在将車越做越大的執念中,即便是以生産微型車的日本K-car,也都在努力的把四個人塞入車中。
而且smart還是為汽車業帶來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像卡通化的設計、像三文治車身結構等等,雖然駕駛感受并不好(前兩代車型)。
但由于其特立獨行的設計和獨一無二的車身尺寸,更逐漸形成了一種街頭文化,很多smart的銷售店也會将數輛smart堆羅起來,形成獨特的景觀。
在經過最初的困境之後,歐洲的消費者開始逐漸接受smart,尤其是像意大利、法國這些地區,以及一些追求新潮的年輕人和科技從業者,而smart也逐漸從歐洲走向了全世界,這款小車也在随後迎來了屬于它的輝煌時期。
從最初的一款車型(fortwo),壯大到五款(敞篷版、roadster、coupe、forfour),真正成為一個汽車系列。
而smart進入到中國市場,是在2009年,那時候的smart已經步入到産品周期的第二代。
我至今仍然記得第一次試駕這車時的感受,真的對不住它的價格,要知道在2009年那會兒,一輛smart的價格要16-21萬元,這個價格可以買到很好的A級轎車了,是以,當時買這款車,還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勇氣。
現在看來,當時smart的三缸發動機+AMT變速器,用在小型車上,簡直就是災難,駕駛感受比小面包好不了多少,它的加速和抖動問題,都是傳統内燃機所無法解決的頑疾。
而電動化則是smart這類小車的最佳動力方案,不需要太長的續航裡程,但卻能夠提供足夠快的加速和非常平順的駕駛體驗,是城市内短途交通的最佳方式。
燃油smart已經逐漸離我們遠去,純電動的smart正向我們走來,我們今天在這裡回看smart的前世今生,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如果從一開始,smart就堅持純電動,沒準兒到今時今日,它又會是另一種境況,但,曆史無法重來一遍,而smart唯有向前看。
哦,對了,說好的純電MINI呢?寶馬和長城的合資項目進展得怎樣了?
精彩回顧
海川品車已入駐以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