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GUT:發現可準确預測“癌王”的糞便微生物

胰腺癌俗稱“癌中之王”。

近些年,死于胰腺癌的世界級名人包括:世界男高音帕瓦羅蒂、諾獎得主斯塔曼……

胰腺癌發現晚,治療手段有限,療效差,緻死率高,一年存活率僅為25%1。

胰腺惡性良性腫瘤分為兩種。最常見的是起源于胰腺導管的胰腺腺癌(PDAC),即通常說的“胰腺癌”。另一種是起源于胰腺有分泌激素功能的細胞,即胰腺内分泌惡性良性腫瘤。

胰腺的位置深,胰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病原因不明确……這些都制約着胰腺癌的早發現。

血液中的糖類抗原19-9(CA19-9),是目前唯一被FDA準許的胰腺癌标志物。然而, CA19-9水準與其它多種症狀關聯(如膽道阻塞),對胰腺癌的篩查特異性低(0.75,95% CI 0.72-0.86)2,亟需更高效的篩查方法。

近日,發表在Gut上的一個研究發現糞便微生物可用于胰腺癌篩查,單獨使用時準确性達到0.84(AUROC值,一種模型評估名額);當與血液CA19-9聯合使用時,準确性提升至0.943。該研究由學界大咖Peer Bork上司的德國和西班牙科學家共同完成。

GUT:發現可準确預測“癌王”的糞便微生物

既往研究已多次揭示微生物與胰腺癌的關聯。胰腺本身被特定微生物定植,包括口腔和腸道的常見細菌4, 5。小鼠模型研究發現,腸道來源細菌能促進胰腺導管癌的形成6。另有研究發現人口腔和腸道的特定微生物與胰腺癌發病風險相關7。

受這些研究啟發,Bork團隊基于136位法國受試者(57位胰腺癌患者,50位對照,29位慢性胰腺炎患者),以及76位德國受試者(44位胰腺癌患者,32位對照),采集糞便、唾液、惡性良性腫瘤和癌旁組織樣品,使用DNA測序技術,系統性地挖掘糞便微生物和唾液微生物對胰腺癌的預測效果(圖1)。

GUT:發現可準确預測“癌王”的糞便微生物

圖1:研究樣本和資料組成。rRNA:ribosomal RNA

該研究首要問題是确認糞便微生物組成與胰腺癌的關聯。在排除年齡、性别等因素的影響後,糞便微生物組成與胰腺癌顯著相關(R2=0.01,P=0.5)。單因素檢驗發現,9個細菌物種與胰腺癌關聯(多重檢驗校正PVeillonella atypic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和廣栖别樣斯卡多元亞菌(Alloscardovia omnicolens)等細菌在胰腺癌組富集。

緊接着,研究者建構由多個糞便微生物組成的分類器去識别胰腺癌患者。在多元邏輯回歸(LASSO)模型中,27種細菌被選中(圖2),它們的組合對胰腺癌的判别準确性達到AUROC=0.84(圖3)。此分類模型記為模型1(model-1)。

這27個細菌包括胰腺癌組富集的細菌:史密斯産甲烷短杆菌(Methanobrevibacter smithii)、廣栖别樣斯卡多元亞菌、非典型韋榮氏球菌和芬氏拟杆菌(Bacteroides finegoldii)等;也包括胰腺癌組中缺少的細菌:普氏栖糞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糞居拟杆菌(Bacteroides coprocola)、雙歧雙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和羅姆布茨菌(Romboutsia timonensis)。

GUT:發現可準确預測“癌王”的糞便微生物

圖2:模型1中挑選到的27種糞便微生物在訓練集樣本中的分布。PDAC:胰腺導管癌,俗稱胰腺癌。

在胰腺癌組缺乏的細菌通常與多種非癌症病變有關聯8,它們并不是胰腺癌特有的标志細菌,并且影響模型對胰腺癌的判别特異性。為此,研究者用同樣的方法,僅從胰腺癌組富集的細菌中挑選标記物,重新建構了一個分類模型,簡稱模型2(model-2)。

結果顯示,模型2的準确性(AUROC=0.71)比模型1低。這是因為模型2采用了更嚴格的條件,僅納入胰腺癌組富集的細菌,降低了預測的敏感性所緻。

糖類抗原CA19-9是惡性良性腫瘤組織分泌,而糞便微生物可以看做環境因素,在對胰腺癌的預測中,血液CA19-9水準很可能與糞便微生物水準互補。CA19-9分别與上述兩個模型聯合檢測,兩個模型的準确性都有顯著提升:模型1的AUROC從0.84提升至0.94,模型2的AUROC從0.71提升至0.89。

GUT:發現可準确預測“癌王”的糞便微生物

圖3:模型1(Model 1)和模型2(Model 2)在訓練人群和驗證人群中的預測效果。DE:德國驗證人群;ES:法國訓練人群;TPR:真陽性值。

更為重要的是,胰腺癌的分期不影響上述分類器的預測準确性。在25位胰腺癌早期(T1,T2)患者和32位晚期(T3,T4)患者中,分類器對早晚期胰腺癌的預測效果類似,沒有偏向性。

建構好了分類器模型,接下來就是驗證這些模型的适用性和可推廣性。為此,研究者在兩種不同場景中測試分類器模型。

第一種場景是由76位德國人構成的疾病-對照組(44位胰腺癌患者和32位對照者)。測試結果顯示,模型1和模型2的準确性與訓練集(法國人)類似:模型1的AUROC為0.83,模型2的AUROC為0.85。與血液CA19-9的聯合檢測時,準确性也都有顯著提升:模型1+CA19-9的AUROC為0.91,模型2+CA19-9的AUROC為0.92。

另外一種場景是5792份糞便宏基因組樣品。這些樣品來自25個已發表研究,涉及18個國家的人群,包括糖尿病、結直腸癌、乳腺癌、肝病和腸炎等多種疾病患者。在10%的假陽性期望值下,模型2比模型1有更低的誤判率。模型2的平均假陽性率不足5%,優于訓練集結果;而模型1平均假陽性率為15%,比訓練集結果差。這說明,模型2在預測胰腺癌時,有更好的特異性。

胰腺是個分泌型器官,其導管與十二指腸連接配接,形成一個連接配接通道,友善腸道細菌“跑”到胰腺導管。基于此,研究者假設在胰腺中也有與胰腺癌關聯的糞便細菌。通過目标基因擴增和熒光原位雜交(圖4),研究者在超過25%的胰腺組織樣品中(惡性良性腫瘤和非惡性良性腫瘤)測到至少13個與胰腺癌關聯的糞便細菌。部分細菌在惡性良性腫瘤組織中富集: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p)、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和拟杆菌(Bacteroides spp)。這些結果證明了胰腺器官中存在糞便中發現的胰腺癌特異性微生物,與其他研究發現相吻合9。

GUT:發現可準确預測“癌王”的糞便微生物

圖4:熒光原位雜交顯微鏡圖。拟杆菌位于惡性良性腫瘤組織細胞核内(左上);雙歧杆菌位于惡性良性腫瘤組織細胞核外(右上);乳酸杆菌位于非惡性良性腫瘤組織細胞核外(左下);鍊球菌位于非惡性良性腫瘤組織細胞核外(左下);韋榮氏球菌位于惡性良性腫瘤組織細胞核外(右下)。

綜上,該研究不僅開發了一種基于糞便微生物的胰腺癌無創早篩方法(圖5),還證明了胰腺惡性良性腫瘤中存在特定的微生物,為胰腺癌的預防、機理研究和治療提供新思路。

GUT:發現可準确預測“癌王”的糞便微生物

圖5:文章圖形摘要

在此之前,糞便微生物已被開發用于多種癌症的檢測,包括結直腸癌10和胃癌11。由于糞便微生物不僅可以在身體各部位“流動”12,還可以通過代謝物影響多個器官13,可以推測,糞便微生物在人類與癌症的抗争中将會持續發光發熱。

GUT:發現可準确預測“癌王”的糞便微生物

參考文獻:

1. Park W, Chawla A, O’Reilly EM. Pancreatic Cancer: A Review. JAMA. 2021;326(9):851-862. doi:10.1001/jama.2021.13027

2. Xing H, Wang J, Wang Y, et al. Diagnostic Value of CA 19-9 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for Pancreatic Cancer: A Meta-Analysis.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18;2018:8704751. doi:10.1155/2018/8704751

3. Kartal E, Schmidt TSB, Molina-Montes E, et al. A faecal microbiota signature with high specificity for pancreatic cancer. Gut. 2022:gutjnl-2021-324755. doi:10.1136/gutjnl-2021-324755

4. Riquelme E, Zhang Y, Zhang L, et al. Tumor Microbiome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Influence Pancreatic Cancer Outcomes. Cell. Aug 8 2019;178(4):795-806.e12. doi:10.1016/j.cell.2019.07.008

5. Gaiser RA, Halimi A, Alkharaan H, et al. Enrichment of oral microbiota in early cystic precursors to invasive pancreatic cancer. Gut. 2019;68(12):2186. doi:10.1136/gutjnl-2018-317458

6. Thomas RM, Gharaibeh RZ, Gauthier J, et al. Intestinal microbiota enhances pancreatic carcinogenesis in preclinical models. Carcinogenesis. Jul 30 2018;39(8):1068-1078. doi:10.1093/carcin/bgy073

7. Geller LT, Barzily-Rokni M, Danino T, et al. Potential role of intratumor bacteria in mediating tumor resistance to the chemotherapeutic drug gemcitabine. Science. Sep 15 2017;357(6356):1156-1160. doi:10.1126/science.aah5043

9. Nejman D, Livyatan I, Fuks G, et al. The human tumor microbiome is composed of tumor type–specific intracellular bacteria. Science. 2020;368(6494):973. doi:10.1126/science.aay9189

11. Zhou C-B, Pan S-Y, Jin P, et al. Fecal signatures of Streptococcus anginosus and Streptococcus constellatus for non-invasive screen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gastric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2022;doi:10.1053/j.gastro.2022.02.015

12. Schmidt TSB, Hayward MR, Coelho LP, et al. Extensive transmission of microbes along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Life. 2019/02/12 2019;8:e42693. doi:10.7554/eLife.42693

責任編輯丨王雪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