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 一館藏天下,探索破繭成蝶

一梁一柱、一石一瓦定格舊時光。一座“石頭”博物館,靜靜地矗立于塘河畔,文人墨客、禅茶花器,志同道合者,熙熙而來,興盡而返。從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萌生出的青燈市集,在極短的時間裡迅速成為全國市集新晉的“流量IP”,也讓市民注意到了“博物館熱”。

溫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确了“千年商港、幸福溫州”的城市定位,并提出要“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将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擺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近年來,溫州民辦博物館呈現一派蓬勃之勢,據統計,截止到2021年溫州已注冊的民辦博物館共30家,作為溫州國有博物館的有益補充,它們已經成為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民辦博物館方興未艾

走出“以館養館”創新路

有人說,想要快速了解一座城市,去博物館是最便捷的方式。那裡面,濃縮着當地獨有的标志性文物。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文物處處長胡念望說,博物館理應成為外來旅遊者的第一吸引物、所在城市在校學生的第二課堂、本地市民休閑生活的第三空間。

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 一館藏天下,探索破繭成蝶

葉同仁中醫藥博物館

這幾年,溫州民辦博物館遍地開花,湧現出了葉同仁中醫藥博物館、樂清鐵楓堂鐵皮石斛博物館、龍灣白水民俗博物館、洞頭東海貝雕博物館等一批文旅融合産業化延伸發展的行業博物館;龍灣永昌博物館、抗美援朝曆史教育館、瑞安隆山知青館、樂清蒲岐民俗博物館等融愛國主義教育、革命黨史教育與研學體驗于一體的博物館。

從2007年開始,原本生活在北京的王氏染坊傳人王河生回到瑞安老家,在村裡成立靛青專業合作社開始規模化種植靛青,并在2008年開始自籌資金籌建溫州采成藍夾缬博物館。從2010年開館以來,目前藏有1000多件實物展品,并已開發了靛藍、青黛、闆藍根茶、藍花布等衆多衍生品,走出一條民辦博物館創新、創收的新路子,基本實作了“以館養館”的目标。近幾年,他們還積極參加全國各地的文創、農博類展會。

稻桶梯、絞糖機、喜慶的婚轎……在龍灣白水民俗博物館,一件件老物件讓人“穿越”了時間。姜瑞玉是這家民俗博物館的主人,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龍灣區一家閥門企業的老闆,在他看來,這幾年,民間的舊物件越來越少,它們的流失也帶走了文化記憶,“建這座博物館,是希望為儲存這些‘文化标本’做些努力。”數年的創辦過程中,白水民俗博物館還與溫州博物館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合作,在藏品借展、藏品保護、合作辦展、陳列展覽等業務活動簽訂了幫扶共建意向,廣泛開展全方位交流與合作。

開館容易“養”館難

“養”館更需細水長流

說起溫州為什麼會想到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文物局)文物處處長胡念望介紹,溫州作為大陸民營經濟的發源地,有着先行先試優勢,大膽創新的改革精神。溫州的博物館領域文物的“活化利用+社會參與”已成為共識,溫州經濟發展進入全面小康之後,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就會對精神領域、文化藝術與美的生活産生了需要。作為一座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制史、1680多年城規史、1000多年商港史孕育與熏陶下,溫州企業家、藝術家、文化人自古就有收藏研究雅玩的心理追求,而今各類收藏更是普及百姓人家,幾乎每一件器物背後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博物館作為最直接的“故事講述者”,在傳播資訊上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

“開館容易,‘養’館難啊!” 溫州博物館副館長高啟新表示,“‘養’館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很多民間收藏家開館之後,後期營運卻往往跟不上。”而胡念望指出了民辦博物館主要存在自身營運資金不足、專業知識與人才缺乏等問題,溫州博物館館長董姝認為民辦博物館最大的困境是“如何延續”,很多民間收藏家的後代對文物和博物館并不感興趣,就是博物館可能會出現“後繼無人”的情況。

這次“兩會”期間,市政協委員、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張金成也送出了《關于打造塘河博物館群,助創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的提案》,提出了“養”館難的具體表現:一是集聚效應不明顯;二是地域特色還不夠突出,存在産品單一、定位雷同等問題;三是産業支撐力不強。

“民辦”與“公辦”互補互幫

破除困境還需各方努力

董姝表示,與公立博物館的“大而全”相比,民辦博物館的特點是“小而專”,特色比較鮮明,與公辦博物館形成有益互補。目前,瓯海、洞頭、瑞安、樂清、永嘉等地相繼出台配套檔案,對本地非國有博物館進行獎補,并利用轄區國有博物館的技術和人才優勢,開展國有博物館與之結對幫扶。

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 一館藏天下,探索破繭成蝶

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

高啟新介紹,溫州博物館作為一級博物館為引領全市的“綱”,并與十餘家博物館建立幫扶共建協定,專題館以“插花”的形式,利用舊城四大曆史街區的文保機關布點,打造一館一人(物)的格局。塘河沿岸博物館已初具規模,依托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創辦的文化雅集——青燈市集已漸入佳境;衍園美術館打通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的文物互通的壁壘,在彰顯地方名人文化上獨領風騷。龍灣的白水民俗博物館,做足做深宜融能融,能融盡融的文旅大文章。通過整合活化資源,形成展示+餐飲+文創“一條龍”的融創業态,最大限度地釋放文化消費活力。

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 一館藏天下,探索破繭成蝶

龍灣白水民俗博物館

接下來,我市将加大對民辦博物館的幫扶力度,比如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式,明确政策扶持和優惠的具體内涵,建立獎勵機制,提供用地保障等友善,當然破除困境還需各方努力,不僅僅是純靠政府“輸血”,“民辦”自身也需要努力加快發展腳步。

創辦民辦博物館不僅是傳承發展溫州“千年商港”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激活人氣、集聚商氣的重要平台,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為溫州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打造“中國民辦博物館之城” 一館藏天下,探索破繭成蝶

來源:溫州晚報

初審編輯:王豔豔

責任編輯:谷璋彤

稽核官:缪健麗

主任監制:陳泰漲

監制:吳曉 陳希瑜

總監制:陳振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