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優酷獨家播出的郭德綱全新潮派說書綜藝《老郭有新番》以一組“過瘾”海報宣告收官。海報以聽、說、玩、看、吃、演六個字概括節目的特别之處:不同于傳統文化節目對文學作品的學術化解讀,而是罕見地将相聲風格融入說書之中,由主講人郭德綱立體且生動地回溯《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英雄人物與傳奇故事,以及作品背後的曆史背景和行為動機等,為觀衆帶來了三國故事之外的新知新解,潛移默化地向社會輸出了經典文化和傳統曲藝的雙重魅力,勾起了大衆網友的“聽書瘾”,創新了語言類文化綜藝節目的新賽道!
回顧整季,節目以獨辟蹊徑的“說書+三國”主題為文化綜藝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文化綜藝該如何在這類賽道上進一步煥新藝術價值,創新節目模式上給予了啟發。節目在豆瓣收獲8.9分的高分,全網熱搜超過200個,迎來口碑與熱度雙豐收。
舊書新說,溫故知新,三國也可以“現代化”
醒木一拍,定場詩開道,閑白開侃,郭德綱上線。
重新再現舊時說書場景,并通過視訊平台線上上播放,既有傳統茶館裡說書的互動性和生活感,也能兼顧網絡閱聽人一期一會的新鮮感。與傳統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不同,《老郭有新番》說書,是在傳統曲藝的藝術架構之上,用網生代喜聞樂見的方式“舊書新說”。
“《三國》怎麼說呢?不可能純是陳舊的東西。”郭德綱表示,觀衆在進步,社會在進步,現在說《三國》,要用現代人的角度去解釋、去分析、去評論。在整季52期節目講解中,忠厚長者劉備變成愛哭鼻子的“哭包”,也是危難關頭抛妻棄子的渣男典範;“三姓家奴”呂布有勇無謀,卻是尊妻愛女好男人擔當;張飛五大三粗的刻闆印象被打破,取而代之地是一位擅長美人畫的富二代翩翩公子哥;草船借箭被評價為“薅羊毛”……現代化地表達給曆史故事增添了網感,觀衆不自覺代入其中,進而對原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經典傳統文化也不再是曲高和寡而是雅俗共賞。
提起傳統文化,相當一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保護和傳承,卻并不知道該通過哪種傳承方式才是最優解。《老郭有新番》嘗試将傳統文化與現代話題相聯系,對職場、曆史、情感、社會向的内容進行挖掘和話題探讨,卻一定實作了對文化的傳承。節目中,星座學被融入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身份講解中;董卓、呂布、貂蟬三人的糾纏被代入影視劇狗血劇情;董卓昏庸無度的生活揭示古代皇帝的生活奢侈程度;漢靈帝劉宏時期,何皇後和窦太後有關垂簾聽政的意見不合則延伸出從古至今難解的婆媳關系;而張飛怒打督郵後、劉備挂印棄官被比喻成當代白領的流行詞“裸辭”,簽下玉诏帶卻害怕“上司”曹操知曉的行為,則和職場跳槽相挂鈎。
郭德綱曾表示節目明面上是說三國,實際上是說三國之外的故事,于是一系列從三國故事中衍生的職場、情感、曆史、社會的多元度話題也廣泛引起讨論。例如從分析劉備曹操二人性格出發,“工作中哪種人設更吃香”“跳槽要對同僚保密嗎”“職場上人品和能力哪個更重要”等延展至探讨職場人相處之道;而曆史科普則從三國時代特色出發,“三國演義與真實的三國差别”“郭德綱解說曹操身世之謎”“古代社交有哪些忌諱”等強知識性的内容讓觀衆直呼學到了!很多年輕觀衆看完表示:“節目太有趣了,從來未想到三國可以離自己這麼近”,三國文化走近大衆刮起國風潮。
打造沉浸式聽書環境,文化煥“新生”
節目帶來讀《三國》的新角度,不僅僅是帶着觀衆再次感受經典文化的魅力,還重新點燃社會大衆對說書的興趣。
在父兄一輩的記憶裡,說書聽書曾是老百姓最熟悉的文化娛樂生活。尤其在北方,人們圍坐在一起,喝着茶水,磕着瓜子,聽台上的說書先生講恩怨情仇,品人情世故,滿滿的氛圍感。可随着時代的發展,生活方式和思維觀念發生着巨大的變化,供人們可選擇的娛樂活動數不勝數,說書逐漸淡出年輕人的視野走向“無人可說”。
而如今,郭德綱将相聲的捧哏逗哏代入說書中,開場詩環節“來一個”、“不來了”的互動,閑白時的郭式調侃…觀衆在一捧一逗之間感受聽書樂趣。搭載說書這一形式,《老郭有新番》在酷狗等平台同步上線聽書管道,節目音頻首月在酷狗全平台播放量達1500萬,霸占新品榜Top1。大小屏關聯創造沉浸式聽說書環境喚醒更多年輕觀衆對于說書文化的喜愛與熱情,有網友表示睡前的儀式感從玩遊戲、刷短視訊等變成了聽說書、聽相聲等,在年輕一代中日漸成為一種新的潮流生活方式,行業發展呈現出更多可能性。
節目同時在微網誌、抖音、快手等平台打通傳播,觀衆和網友可通過彈幕、視訊短片等二次創作的節目内容,更直覺、有效的了解三國内容,在年輕群體之中實作了裂變的傳播效果。《老郭有新番》收官時,在微部落客話題閱讀量達7.8億人次,短視訊抖音平台更是收獲36條點贊量10萬+爆款視訊。
新知會英雄,以古鑒今品三國!作為一種文化類綜藝節目,《老郭有新番》結合時事熱點話題,從趣析三國各方勢力的興衰成敗和三國人物之間的争鬥合作,到穿插科普民間社會文化和曆史冷知識,一卷古今通用的職場生存指南加小百科全書徐徐展開,讓觀衆看得過瘾、聽得過瘾、學的過瘾。
《老郭有新番》也同樣證明了文學作品可以适用于現代化的演繹。這種轉變既可以在形式上融文化性和觀賞性于一體,也可以在内容上具備思想深度和人文情懷。這為傳統媒體的精神文化傳播提供了啟示,也為今後的文化類綜藝節目如何創新、如何進行有價值的傳播提供了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