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絢隆:加強學術出版,推動“三大體系”建設

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建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中華書局已經走過了110周年的曆程,尤其在1958年中央确定專業分工之後,始終專注于整理傳統文化基礎典籍及出版相關學術著作的學術出版。以下結合中華書局的學術出版與“三大體系”的建設,以及未來幾年學術出版的趨勢,略談幾點個人想法。

學術出版奠基并引領學科體系建設

學科體系建設,依賴于基礎著作的研讀和基本資料的利用。1979年之後,在時代大潮的引領下,中華書局出版了一大批重要的典籍、論著和衆多學術叢刊、集刊,如“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新編諸子內建”“理學叢書”“曆代史料筆記叢刊”等,以及錢鐘書《管錐編》《談藝錄》、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張岱年《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等,成就了許多經典著作,對文學、哲學、曆史等學科基礎建設起到了紮實的奠基和引領作用,也一舉奠定了中華書局古籍學術出版的基本格局。

經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相容并蓄,大陸已經建立起一個初步完整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科的細分,使得學術研究走向專深精細,學術出版也與此适應,逐漸細化。學術出版就像一個敏感的“溫度計”,從其出版成果、叢書套書不斷推陳出新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科體系發展變化的脈搏:往大一點說,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學術出版發展狀況和繁榮程度可以反映其學術的發展情況;往小一點說,一個學科擁有專業學術出版的數量和水準,大緻可判斷該學科的人才隊伍、社會需求和發展水準。

目前大陸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雖有其科學性、合理性,但其細分研究領域的泾渭分明,與中國傳統文化“文史不分家”的觀念并不合拍,比如近幾年國家社科基金所提倡的冷門“絕學”等課題,就很難囊括進去。而大陸學術出版著作涉及社科各領域各方面,這種綜合性的特點,使得它并非隻囿于本專業,目标是滿足社會需求,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進而打破學科邊界,實作跨學科交叉融合,不僅有利于建構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而且将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學科體系。如中華書局的古籍數字化已走在行業前列,并與清華大學聯合主辦了中國大陸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數字人文學術期刊《數字人文》,不僅緻力于跨學科的交叉融合,更要促進科技與人文的融合,促進人文學科的整體跨越發展。

學術出版為學術體系創新提供舞台

學者通過論文或者著作形式來展示學術思想、創新學術觀點。是以,學術出版成為學者表達理論、呈現思想的重要載體,也是學者開展學術研讨交流活動的基本前提。《文史》是中華書局主辦的大型學術季刊,今年也是創刊60周年,始終秉持着“崇尚實學、去絕浮言”的辦刊宗旨,成為文史哲前沿論文的重要發表平台。

評價學術成果品質和展現學者學術水準。當下學術出版機制中,人文社會科學課題評審制度的逐漸完善、專業學術評價機制的逐漸健全,以及學術規範的廣泛應用等,共同推動學術出版回歸書稿水準和品質本身,進而對學術著作的評價也更為公允客觀。在以學術出版為媒介這一生态鍊條中,學者、讀者和出版者形成學術共同體,在互動交流中合力進行學術創新。出版社正是通過不斷推出新學術成果,在不斷塑造和鞏固學術出版品牌形象的同時,助力學者推進在該學科内的前沿研究。如熊長雲《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李開升《古籍之為文物》、李猛《齊梁皇室的佛教信仰與撰述》等,均是相關領域學術前沿的深入探究。

學術出版為話語體系建設開辟途徑

任何表達,均蘊含着話語者的特定思想和觀念。現代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是在深受歐美和蘇聯體系啟示和影響下形成的,這也造就了它們在這一體系中的話語霸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解讀中國實踐、建構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大陸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是以,建構與國際學術界平等對話交流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任務艱巨而緊迫。建構平等話語體系的主角是中國當代學者,而學術出版不僅是學者成果的發表平台,更是學者國際學術讨論的交流媒介,是發出中國聲音的重要管道。可以說,學術出版對于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構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目前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過程中,學術出版大力提倡高端原創學術著作,大力推進中華學術“走出去”戰略,為文化輸出提供有效途徑和不竭的源頭活水。譬如今年中華書局有《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圖文中國史》《中國色彩史十講》《黃河與中華文明》《秦漢兒童的世界》《疾病如何改變我們的曆史》《近代中西醫的博弈》等20部近年出版的學術著作,入選了“中華學術外譯項目名單”,将翻譯成英文、法文、俄文、韓文、日文等多種版本。

展望未來 學術出版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放眼未來,學術出版的發展正處在日新月異的變革之中,要做出準确的預測,不太容易。關于國内學術出版,我個人以為有以下幾個大緻的熱點和趨勢:

一是從去年的建黨100周年,到今年黨的二十大召開;從2025年的抗日戰争勝利80周年,到202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100周年、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0周年,這段時間内,研究黨史軍史、讴歌我黨我軍光榮曆史和優秀傳統的著作,将形成一波方興未艾的高潮。

二是新時代的偉大實踐,面臨着中外諸多方面不穩定因素和挑戰,尤其是持續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切均對社會和人民提出了新考驗、新課題,迫切要求大陸廣大學者融通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提出解決方案、建構新理論,推出一批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相結合,以解決大陸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學術力作。

三是就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如火如荼舉行的今天,個别國家還發出不和諧的聲音。顯然,如何展示為國際社會所易于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達,不斷擴大中國理論、中國思想、中國學術的世界影響,是中國學者的一個重要課題。廣大學者以“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和“絲路書香工程”為抓手,将持續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蘊含中國智慧、展現中國價值的學術專著。

四是2月11日,教育部等部門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名單,有的學校首次入選,有的學科新增,有的學科被警告甚至撤項。可見,除了立德樹人之外,優化學科,率先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夯實基礎學科建設,推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建設,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是這一輪建設的重要目标。在未來幾年内,這些學科在财政支援、人才引進、成果研發等方面将獲得空前的支援力度,也必将産生一大批協同創新的學術成果。

五是随着近年來中外圖書館的逐漸放開,廣大學者将獲得海量學術文獻,同時也為資訊量的龐大增加了檢索的煩惱和成本。于是出版社在做好傳統出版業務的同時,紛紛在學術搜尋引擎、文獻資料庫、編輯加工技術和個性化定制等涉及科研流程中開展業務。有的出版社還通過自主開發技術或者與别人合作的方式,實作技術融合,對旗下産品進行優化更新,為學者的内容生産、編輯出版等環節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書局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重鎮,在傳統文化學術出版的同時,多年來緻力于學術表達向大衆普及的轉化。背靠傳統,面向未來;依托學術,面向大衆;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在建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上,中華書局具有天然的優勢,也必将會取得更多的突破。

(作者系中華書局總編輯、《文史知識》主編)

編輯:陳宣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