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起聆聽她傳奇動人的一生——上影演員劇團與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聯合舉辦名家誦讀會

作者:新民晚報
一起聆聽她傳奇動人的一生——上影演員劇團與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聯合舉辦名家誦讀會

圖稱:名人聚在一起紀念宋慶齡先生的官方合影

"上海宋慶齡之家是宋慶齡先生最長壽的地方,這裡的草木、這裡開的花、栖息在這裡的鴿子、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都浸透在慶齡先生對生活、理想、事業的激情和熱愛中。伴随着孫中山先生和宋慶齡先生一生中最喜歡的音樂《人人愛》,上海電影團團長于瑞新緩緩走進自己故居的草坪,站在宋慶齡先生的韓白玉雕像旁,他朗誦道:"今天,我們在你家,在你曾經休息的院子裡, 在你身後是樟樹,穿梭在樹梢上的鴿子,似乎在哼着你最喜歡的歌。讓我們,一起感受對你的紀念,一起聆聽你的傳奇人生。"

一起聆聽她傳奇動人的一生——上影演員劇團與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聯合舉辦名家誦讀會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逝世40周年。為慶祝建黨一百周年,發揚和傳遞宋慶齡"永遠與黨同在"的堅定信念,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與上海電影演員團今天下午在故居草坪上聯合舉辦了"聲影——國寶緻敬"名優獨奏會。大式張、梁柏羅、于美君、朱曼芳、包志芳、王世軒、餘瑞新、餘雪、趙靜、餘輝、孫青、李宗涵、歐麗娅等,精選宋慶齡的演講稿、信件和手稿,以及朋友寫的詩,講述這些年來發生的家庭故事,感動人, 對情緒化的人。

無合作夥伴

"當我從大學畢業回到家鄉時,我正處于中國第二次革命的早期階段。我發現我父親在日本避難,孫博士在那裡。從父親與孫博士的談話中,我了解到我們的國家處于極大的危險之中,我記得這個國家處于危險之中,非常痛苦,決心為我們的事業而努力。趙靜的《自我叙事》講述了青陵先生與中山先生真誠溝通的經曆。

一起聆聽她傳奇動人的一生——上影演員劇團與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聯合舉辦名家誦讀會

1918年,中山先生寫信給他在上海的母親坎德利夫人,描述了他與慶齡先生的幸福婚姻生活。在現場,梁博羅熱情洋溢地朗誦了這封充滿家庭國情的信,"給康德利太太"。"我的妻子在美國一所大學接受教育,是我最早的同僚和朋友之一的女兒,現在過着前所未有的新生活,真正的家庭生活,伴侶和助手。言語是真誠的,聲音中有内心的平靜。

1925年,中山先生去世。此後,在給密友阿裡和廖先生的一封信中,青陵先生反思了她的悲痛,并明确了她未來的人生道路,"面對我所遭受的可怕損失,我的悲傷不僅沒有減輕,反而增加了。但我試圖忘記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丈夫的畢生事業中,那就是實作一個真正的中華民國。"演職人員李宗涵和餘輝将宋慶齡先生繼承和捍衛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一起明确。

同心同德

1949年6月,國民革命的勝利迫在眉睫,毛澤東同志寫信給清靈先生,邀請她北上讨論建國計劃,并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王全璋宣讀了毛澤東同志給清靈先生的一封信。同年8月,宋慶齡先生在鄧英超同志的陪同下,從上海抵達北平。毛澤東和周恩來等到車站才見面。9月,清齡先生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并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一起聆聽她傳奇動人的一生——上影演員劇團與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聯合舉辦名家誦讀會

"今天,中國是一股巨大的推動力,中國人民在前進,在革命的推動力下前進。這是曆史的飛躍,是建設的偉大力量,是新中國的誕生!我們今天之是以走到今天,是因為中國共産黨的上司。這是唯一擁有群眾權力的政黨。孫中山在國家、民權和民生方面取得勝利,保證了最可靠。"在于梅軒溫柔有力的聲音下,慶齡先生在中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穿越曆史,回蕩在他的故居。

一起聆聽她傳奇動人的一生——上影演員劇團與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聯合舉辦名家誦讀會

三十年後,1979年,宋慶齡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人民的意志是不可戰勝的》,這是老人風雨過後的感情,也是對心愛的祖國最誠摯的祝願。"今天,我已經八十多歲了。當我看到國際國内形勢非常好時,我們的新中國船在戰勝命運時瀕臨崩潰,然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感到由衷的快樂和無比幸福。我在我的祖國看到了新的曙光。"當同齡80多歲時,宣讀出這種自豪和興奮,現場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黨員慶祝時代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早在1952年,清靈先生就表達了入黨的願望,1981年,88歲的宋慶齡先生成為中國共産黨黨員。從1930年代與共産黨的聯系到晚年,他實作了一個願望。慶齡先生的一生與中國共産黨息息相關。

一起聆聽她傳奇動人的一生——上影演員劇團與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聯合舉辦名家誦讀會

早在中國共産黨成立28周年之際,清靈先生就懷着深厚而真誠的感情,畢生的信念和奮鬥寫下了《向中國共産黨緻敬》。宋慶齡在緻辭中,以六首"悼詞"和一首"萬歲"散文詩的形式,表達了她對人民勝利和中國共産黨上司的革命事業的真誠喜悅、歡呼和敬意。"歡迎來到我們的上司,他出生在上海,在江西山區長大,在25000英裡長征的艱辛中煉鋼,在農村的土壤中成熟。向中國共産黨緻敬!"餘瑞信帶着尊敬,也帶着慷慨,讀完了最後一句話。然後,他與83歲的"新"黨員牛薇一起,在宋慶齡先生的雕像前恭敬地獻花。

下台後,餘瑞欣依然懷着虔誠:"1986年,劇團前任孫道林擔任'特大會長',中山先生和青靈先生肝膽,一起,2001年,在《風雨十二年》中,她舉起手來,踉踉跄地展現大家的風采和個性......我們與梅先生的命運似乎是無止境的。"

(孫佳音,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