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的神奇魅力與戲曲妝容息息相關,其中,京昆劇種的舞台妝面更是大有講究。
随着影視劇中戲曲扮相和跨界合作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嘗試戲曲妝容、打卡戲曲寫真、接觸戲曲文化。戲曲妝容具有一種獨特的“出圈”魅力。
近日,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邀請戲曲化妝師三寶做客直播間,分享戲曲妝面。
他是“昆曲王子”張軍的禦用化妝師,也曾在熱門電視劇《鬓邊不是海棠紅》中為演員尹正扮演的商細蕊設計平劇妝容。從業17年,他為戲曲演員和影視演員化了6000多張臉。
戲曲妝面裡到底有哪些門道、哪些講究?不妨跟随他的那些幕後故事,近距離感受中國傳統戲曲之美。

三寶
【自述】
我幹這行不算機緣巧合,主要是家庭原因。我爺爺是最早的一批戲曲演員,以前坐科(在科班學戲)。男旦的嗓子有可能在40歲左右出現問題,所謂的“二次倒倉”,後來他嗓子沒有了,就改了化妝。
爺爺可以說是我的開蒙老師了。我從小跟爺爺一起生活,在背景玩耍,耳濡目染,對戲曲産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我從2005年左右正式入行,跟上海平劇院、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學習了大概4年,全心投入戲曲的容妝。對我來說,它不是工作,而是一種興趣和愛好。
戲曲妝面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内容非常多,很普通的一個妝面涉及到民俗,還有傳統文化(包括國畫、舞蹈),還要加上人物性格,講究還是蠻多的。
17年來,我估算了一下,我大概化了6000多張臉,接觸了很多人。
做這行的人都有一個很好的心态,不管他是誰,明星也好,演員也罷,還是我們學校(上海戲劇學院、上海市戲曲學校)學生,甚至票友,我們都要拿出平常心,要對得起職業操守。我們不但是在化妝,也是以點帶面,在發揚、在推廣國粹。
不是我們行業内的人,常常會有很多問題,為什麼這麼化?做解答的同時,第一豐富了我自己,讓我的知識面更寬,第二也會無形中推廣傳統藝術。
曾經我有這樣一個朋友,他找我化完妝很開心,沒想到這個妝這麼複雜,有這麼多講究!當天晚上,他買了票去看戲,邀請我一塊,讓我幫他講解。我很開心,至少為傳統藝術奉獻了一點微薄之力。
三寶工作照
好多朋友問,平劇妝跟昆曲妝有什麼不同嗎,包括淮劇、越劇、湘劇等。
越劇另辟蹊徑,獨成體系,借鑒的是中國傳統的仕女畫,是以它的舞美、化妝更寫實一些。而平劇、昆曲、淮劇、湘劇、評劇、秦腔等,秉承的是最傳統的妝容和舞美特點,非常厚重,妝很濃,服裝非常寫意。
還有喜歡平劇和昆曲的朋友會問,這兩個妝是不是不一樣?我要告訴大家,京昆不分家,它們是兄弟劇種,妝容沒有任何差別,包括舞美系統、服飾穿戴的習慣都一樣。
在學校裡,平劇班和昆曲班的化妝老師、服裝系統,都是同一套班底,審美也都是一緻的,舞台的要求、舞台的規矩也都是一樣的。
為什麼有的淡、有的濃,有的眉毛細、眉毛粗?差別在于舞台的燈光、舞台的大小。舞台燈光亮一點,妝面會做出調整。舞台從2000人的大劇場到300人的小劇場,再到距離更近的黑匣子、沉浸式演出,妝面也會做出調整。另外,拍電影、拍電視劇的時候,我們也會調整妝面。
每個劇團的化妝風格會有微小的不同,每個演員的審美習慣、化妝習慣、穿戴習慣也會有不同,我們會跟演員溝通,讓妝容更加貼合人物,符合演員的演出習慣,為演出幫忙。
好多朋友會說,化妝就要好看,怎麼評價好看?
有人認為花臉不好看,不是這樣的。花臉是一種粗犷的美。醜行是一種诙諧的、可愛的美。青衣戴銀泡子,是大氣典雅的美。貴妃戴鳳冠,是雍容華貴的美。每個門類裡的人物都有不同個性的美,百花齊放。
戲曲來源于生活。花臉在生活中是性格暴躁或豪爽的人物,我們通過誇張的臉譜來表現;青衣都是女性角色,我們一定讓她漂亮;小醜我們會化得很可愛、很滑稽……生活中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把他們提煉、抽象,高于生活,觀衆一看,這個人長得好奇怪、這個人好兇、這個人好可愛,人物就有了。
從左至右:點綢頭面、水鑽頭面、銀頭面
從左至右:沙菊花、山茶花、風鈴花、石竹花
戲曲妝跟現代妝有什麼不一樣呢?
現代妝基本上和戲曲妝是一個體系,以平面為主,不太講究立體感。
立體、骨感,這是西方的審美。中國講的是口含朱丹、柳眉鳳眼,以圓為美,眉毛化得圓圓的、細細的,眼睛也是鳳眼,嘴巴小小的……幾千年下來都是這樣,這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學美,比較含蓄,比較典雅。
戲曲妝和現代妝的工具又有什麼不同?
傳統戲曲妝用到的顔色很少,就是肉色、紅色、黑色。顔色很簡單,但難就難在它太簡單了,就像中國傳統樂器就三根弦,但必須出來各種各樣的聲音。
東方人以白為美,是以底色基本用肉粉色的油彩,在舞台上會很亮。戲曲的服裝非常豔,頭飾也亮晶晶,是以皮膚要更加白皙,才能和豔麗的服裝、華麗的頭飾抗衡。
另外,我們有濕胭脂,有點像珊瑚紅,粉中帶橘。這是一種紅色的油彩,打底用的。演員眼睛周圍一圈是紅色的,就是用濕胭脂打底,打完底再定妝,再加幹粉胭脂,這樣顔色就會從裡面滲出來。定完妝後,我們要用黑色油彩來勾眼窩。
還有一些其他顔色的油彩是化性格妝用的。可能大家根本沒見過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看起來不像化妝品,像顔料盒,其實戲曲化妝就跟國畫一樣。
演員一場演下來,會動,會出汗,是以色彩的着色力要強、持久度要強。戲曲妝很奇怪,不能錯,一旦錯了,你就得洗臉重新來過。
還有人問,好多人長得不一樣,最後怎麼都那麼好看?這就是戲曲妝厲害的地方,可以通過貼片子來改變臉型!而生活妝主要是通過陰影等明暗對比來改變臉型。
臉窄的人,片子往後貼;臉寬的人,片子往前貼;臉長的人,可以把片子貼高一點;臉短的人,可以把片子往下貼……通過片子,以及額頭上貼的七個小彎,來調整演員的臉型,盡量往最完美的方向靠攏。
有的角色比較尖刻,可能會做特殊處理。比如,性格刁鑽的王熙鳳,我們會貼一個歪桃,片子貼得不對稱,顯得更加潑辣一些。
戲曲演員的妝那麼濃,像面具一樣,怎麼才能讓觀衆覺得臉不假、不像殼?也是通過貼片子,将臉部的妝容和頭部的頭發銜接,達到行雲流水、詩情畫意的效果。這都是老祖宗多少年來不斷實踐、不斷研究,總結出來的最好的化妝方法。
三寶和尹正工作照
妝面是這樣的,跟行當,不跟人物。生旦淨末醜,該怎麼化就怎麼化,跟具體的人是沒有關系的。比如王寶钏、楊貴妃的臉,我們都是往漂亮化,因為都屬于青衣行當。
怎麼差別人物?服裝。紅色很少用,隻有結婚、過生日、家裡有喜事,才會用到紅色。白色一般是喪事,也有一些人性格特别高潔、剛正不阿,也會用到白色,但是要繡花。黑色、綠色、寶藍色,一般花臉用的比較多。上五色,像紅、黑、白等,一般主演用得多,因為分量更重。下五色,像湖色、粉色等,一般非主演用得多,我們叫“二路”。
頭面(頭飾)和人物性格也有關系,看到頭面,你就知道這個人是什麼性格。
點綢頭面是用綢子做的,一般是貴婦戴的,性格比較端莊;水鑽頭面,也叫亮頭面,亮晶晶的,一般是性格活潑開朗的小姑娘、小家碧玉戴的;銀頭面,銀做的,素雅、大氣、幹淨,一般是貧苦人家戴的,比如王寶钏。
還有絹花,沙菊花、山茶花、風鈴花、石竹花……87版《紅樓夢》基本都是用戲曲的花,非常漂亮,王熙鳳最愛戴沙菊花。我收藏了很多五十年代的絹花。這些頭飾要注意防潮,有些鍍銀的地方會氧化。
練習化妝,在自己臉上練習也可以,盡量多換幾個人。我剛開始化妝時,每天晚上練到兩三點,就對着自己練。任何一門藝術,想做好都要付出非常辛苦的努力。
我是左撇子,兩個手都會化,給自己化妝是左手,給别人化妝是右手,效果不一樣,因為兩個手的感覺不一樣。時間特别緊的情況下,我們跟演員面對面坐着,就跟畫畫似的,兩個手都拿着筆,特别快。你一定得練出來。學畫畫的人對着畫闆,必須兩個手都會。是以戲曲妝容跟國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在泰國、日本也有學生,發現東方國家都是以白為美的。
孔劇是泰國的國劇。2017年我去泰國交流,發現化妝方法一樣,化妝品也一樣。他們也做牽引,也要標頭,用水紗把眉眼拎起來,這樣人很精神、看起來更亮。我們也是。
2014年我在日本一個博物館交流。他們化歌舞伎妝,我化平劇妝,他們也做牽引,也用勒頭帶,也用油彩,甚至和我們用同一個牌子。我覺得蠻有意思的,文化真是相通的。
尹正扮演商細蕊,楊貴妃造型
尹正扮演商細蕊,小鳳仙造型
電視劇《鬓邊不是海棠紅》拍攝時,我跟了大概半年,是尹正(飾 商細蕊)的主要化妝師。
尹正很有意思,我為什麼蠻喜歡他?他很敬業,他對戲曲有敬畏之心。
尹正畢竟是男的,妝要化得非常濃才能像女的。貼片子時間長了肯定會難受,吊眉毛會很緊,可能會缺氧,我說給你弄松一點,或者偷點懶,但尹正說:老師,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你不用心疼我,我能忍,一定要保證拍攝品質。
我特别感動。戲曲演員常年這樣,知道問題,能夠适應。作為影視演員,他初次接觸戲曲,頭上、臉上全用濃妝包起來,包起來之後整個人是懵的。拍戲動辄十幾個小時,不能卸妝,因為一卸妝就得重新開始。拍攝現場特别冷,又不能讓他穿特别多的衣服,男的塊兒比較大,需要穿得很薄,怎麼辦呢?隻有克服。
尹正的臉部線條不是很柔和。他的眉肱骨和鼻線非常硬,是以化眉毛時會更彎一些,不要太直,把眉肱骨的硬線條柔化;眼睛盡量往圓了化,别化那麼細長;嘴唇也化得很圓,像韓式的嘴唇,上面兩個半圓,下面一個半圓……通過這些手段,讓他的臉部更加柔和。
白冰(飾 蔣夢萍)長得很漂亮,我隻化了半個小時。有的人長得漂亮,不一定化出來漂亮,有的人長得不好看,但化出來很漂亮。白冰長得又漂亮,化出來又好看。
檀健次(飾 陳紉香)長得很漂亮,但不是很好化,他的臉過于立體。其實戲曲妝,臉素雅一點、平一點,不要過于立體、過于現代,化出來很好看。
化一張臉,我現在要50分鐘到一個小時,加上梳頭半個小時,大概一個半小時。
這部劇的化妝跟現在不太一樣。因為故事背景是1937年,我們要模仿當時的戲曲化妝方法,翻閱了大量老照片,把它們Copy到電視劇裡,包括發飾、頭飾。
劇組很用心,花了很多錢。光戲曲服裝,尹正大概有二十幾套,加上其他人的服裝,服裝費大概花了100多萬。一件衣服上萬,純手工,可以想象工藝品質有多高。
我感觸最深的是,大家以戲曲為中心,用很尊重、很敬畏的态度去做事情。從舞美、道具、服化到演員,所有人都用心了,是以做得還不錯。
張軍扮演張若虛,黑紗造型 上海大劇院供圖
檀健次扮演陳紉香,白紗造型
我和張軍也合作了很多年,他主演的新編昆曲《春江花月夜》一直常演不衰,場場爆滿。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名篇。編劇羅周以此為靈感來源,創作了一出同名昆曲,講述了一個曆經50年、穿越人鬼仙三界,由愛戀情愫生發,進而超越生死的故事。很凄美,很浪漫,極度理想主義。
張若虛有幾場戲會披黑紗。為什麼披黑紗?黑紗在戲曲舞台上代表魂魄。張若虛27歲就去世了,為了愛而死,為了愛而生,以魂魄入地府,後又傳回陽間,見夫妻辛夷。
為什麼女主人公叫辛夷?辛夷就是紫玉蘭,性淡,高雅。以花喻人,辛夷就像紫玉蘭一樣,漂亮,幹淨,又非常冷,是一個冷美人。她對張若虛有愛慕,但是她又不動聲色。辛夷的藥用價值是性平,是以又是張若虛的愛情良藥……編劇的心思蠻好玩的,你知道這些再看劇,會覺得非常有意思。
《鬓邊不是海棠紅》裡,陳紉香跟商細蕊打擂台,扮演閻婆惜,披了白紗。那場戲叫“魂路”,魂魄在路上走,底下走的是鬼步,就像飄一樣。昆曲《牡丹亭》裡的“幽媾”,杜麗娘披的也是白紗。
披白紗或黑紗都是可以的。隻要披紗,基本上都是鬼魂。以黑紗為标準。白紗會更鮮一些,代表豔鬼。一般男的都是黑紗,女的會用點淡淡的粉色,白中帶粉,帶一點亮片,還會帶花球,像《李慧娘》這種戲就帶了一個大花球。
紗一出來就很缥缈。整個人看起來會“霧化”,加上鬼步,基本上看不到腳的颠,像帶着滑輪刺溜往前走,像魂魄飛來飛去。
還有線尾子(旦角腦後的黑色細長繩,代表頭發),(演鬼戲)就不戴真線尾子,而是戴一塊長方形的黑紗,用卡子别在腦袋後頭,這樣演員在卧雲、轉圈、點翻身時,不會亂,而且走的時候,黑紗能飄起來,就更像鬼魂了。
鬼魂一般戴水鑽頭面,亮晶晶的,加上紗,在燈光的照耀下更像魂魄,更缥缈,更虛幻。
舞台上的燈光也有講究。好人死的時候是黃光。你看越劇裡的林黛玉,最後焚稿斷癡情,她一走,啪,黃光打下來,代表她升仙了。壞人死的時候是藍光,代表下地獄了。地獄裡都是藍光、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