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先别笑話印度,想想中國何時才能出一個“馬斯克”?别讓人才斷層

咱們常聽說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咱中國已經是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再過個十幾年甚至可能都要超過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了。以上說法很正确,沒什麼問題,很多人也是以為驕傲,但是我認為有的時候是需要謙虛一些理性。說實在的,咱們在科學技術上,尤其是核心技術上,仍然是掌握在别人手裡的。很多核心技術的源頭其實是在美國的,不然晶片國産大飛機發動機也不會長期地受制于别人的,我們能在整個世界上跟其他品牌叫闆的跨國巨頭企業其實也不多,好像也隻有華為了,這也找不出來哪個了。

先别笑話印度,想想中國何時才能出一個“馬斯克”?别讓人才斷層

未來我們更需要的是像埃隆馬斯克這樣的企業家,把目光放長遠一些,瞄向星辰大海,你看人家搞的是星鍊計劃,甚至說要喊着上火星,而不是說隻惦記着老百姓的菜籃子以及跟多收點傭金,而不是去搞科技研發。簡單說一句話,我希望企業家能夠有點志氣,雖然說咱們中國專利數量非常多,這是事實,咱們連續8年全世界第一,但是你多歸多,你還是沒有核心競争力以及核心創新能力。

想一想在改革開放以後,咱們國家好像确實沒出現太多能跟屠呦呦、袁隆平、童第周、陳景潤、錢學森這樣優秀的大師級老前輩相提并論的人物了,現在好像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些大資本家以及流量明星,比如說馬雲、馬化騰、王健林、劉強東等等的這樣的搞網際網路金融以及房地産起家的一些資本家,以及還有很多非常有名的網紅小鮮肉明星藝人演員,他們的薪資待遇比科學家還多,這很值得咱們去思考。

其實中國在未來要想在國際上有更強的創新力跟競争能力,我認為真的是需要出來一個非常優秀的企業家或者是科學家這些東西,最後其實都是落實到教育上的。就拿印度來舉例子,雖然說去年印度在疫情方面做得真的挺差的,當然我發現有很多國人在笑話他們,但是一碼歸一碼,印度在優質人才的培養上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想要自己進一步肯定得先認識到哪裡不足,然後我在認真地去做,或者說我學習别人好的地方,擇其善者而從之。

我為什麼說在某些方面要向印度學學?據統計,清華在美國矽谷是有1萬多校友,要是算上北大、複旦、浙大、南開這些名牌大學大概有近10萬多名中國名牌大學的精英是在矽谷上班的,他們可以說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了。然而咱們這些在矽谷工作的精英在那兒從事的隻是程式員或者是中低層的一些經理這些職位,但是印度人在矽谷的平均的一個職位水準是遠高過中國人的比如說谷歌跟微軟這兩大企業的CEO全是印度人,矽谷1/3的工程師都是印度裔的,而且在高科技公司裡7%的CEO都是印度裔的,最近這些年印度人建立的工程或者是科技類的公司,比英國日本還有華人所創造的加一塊還多。

當然這跟矽谷地區的良好環境,跟矽谷附近的良好市場是有原因的。不過我們也不得不說印度在培養精英人才方面,确實也是有他們的成功點的。咱回想一下,從改開到現在,咱們在科學領域其實确實拓寬了不少,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們的科學隊伍數量也擴得很大了,但是這個隊伍大不等于品質高,或者說是缺少絕對的大師級别的人物存在的,這就讓我們很難在國際上某個領域具有絕對的核心的引導競争的能力。

你仔細想一下,其實我們很多的技術是學來的,你隻去學習,而不是去靠創造,又怎樣在一個領域有所引領。是以說咱們在笑話印度的同時也得冷靜一些,想想咱們自己如何培養出更好的人才。因為我覺得在高端人才的培育上已經出現退化了,當然咱們的基礎教育是非常強大的,但是我覺得在興趣培養上,還有動手實踐上以及邏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還是有待于改善的。

我上面說的這些素養恰恰才是一個CEO或者是領袖人物,頂尖級科學家所具備的一個素質要求。如果你隻具有一些基礎的素養,隻能說你還是一個工具人,但是我們的教育好像又在追求短平快,持續的刷題,灌輸模仿學習,我們培養出來的更像是一套标準化的人才,但是你卻很難出來一個領軍型的人才,特立獨行,思維發散,非常有創造力的。

那麼咱們每年的大學畢業生也有個千萬人了,但是最後真正能出來擔當科技創新的,擔當行業領軍人物的又能有幾個?你總不能讓什麼馬雲、馬化騰、王健林、王興這樣玩資本的人去擔當科技行業的領軍人物,是以說中國在未來想具有競争力,你肯定是要培養一些大師級别的人物的,尤其在科技方面要能獨當一面,你要有技術要能創新,敢于創新。在未來我們需要的是像馬斯克一樣的人才。你别看印度這個國家整體很窮,而且有着不公平的種姓制度,但是假如說印度出現了一個馬斯克了,我想整個國家的命運,可能就會是以而得到很大的改變。

但是說實話,我更希望這樣的人才多出現在咱們的中國,是以說咱也不能光顧着笑話别人,你也得加強緊迫感了,這兩年來看中國的人口也是呈現一個下降趨勢的,這意味着在未來的十年20年30年,我們的人口紅利将會消失,我們要做出一個好的轉型才行,就是說把人口紅利轉變成人才的紅利,才能保持住我們的競争力。

都說現在中國強大了,但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才他不回國?首先我想說是國内的競争壓力确實挺大的,在内卷成功的标準往往隻有一個,就是你給我搞錢,你有錢了,你有名有利了,别人才看得起你,似乎成了唯一的一個标準了。其次同齡人之間的壓力也很大,你想掙脫,但是整個環境就是這樣的,你隻能去适應它,沒辦法心平氣和地靜下來去搞學術,去慢慢的做自己喜歡的東西,或者是去做一些創新,同時中國式的應酬也令人頭疼的,你辦點什麼事或者是做些什麼合作,可能需要一些彎彎繞的流程,有時候你順從了不行,不順從也不行,但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咱們的物質程度甚至說都比他們還要好了,但是你内心就難以達到人家的那種心平氣和的境界。

因為在很多的發達國家沒人在乎你是誰,也不會因為你有錢就對你高看一等,大家不會認為你有房有車了,你年薪百萬千萬了,就覺得你高人一等了,或者說也不會因為自己賺到很多擁有很多物質就會很快樂。對于很多發達國家的精英來說,它其實是很注重自己本身的修養的,也就是說他本人受到尊敬,或者說本人很開心,快樂是因為他自己本身的存在,而不是說外界物質給他帶來的。比如說你這個人比别人更聰明,更有頭腦,你有解決大家困難的能力,那麼這樣的人反而才受到大家的歡迎。

是以我認為以後我們是否可以考慮一下,那麼對人才的重視程度要大于對人脈的重視程度,讓更多的人才有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得到很好地尊重,可以去釋放自己的潛力,受到大家的敬仰,而不是說整個社會大家都去搞錢了,搞投機了,要不然你這樣做那人才心不就涼了,他幹脆就去躺平了,躺平之後這個國家誰去帶動高科技的發展,是以說先别嘲笑印度,咱先靜一靜,畢竟你光笑話别人,自己不能進步,多想想自己才是正經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