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滿腔熱情講好中國故事——評張慧敏長篇小說《牡丹花正開》

用滿腔熱情講好中國故事——評張慧敏長篇小說《牡丹花正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特别強調:“要立足中國大地,講好中國故事,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個生動立體的中國,為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新篇章。”為此,他還在政治局學習會上就這個話題進一步做了闡述,他說:講好中國故事,“就是要更好地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展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可以說,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關于講好中國故事的論述,為作家藝術家指引了一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正确方向。相當一個時期,由于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我們有一批作家沉溺在由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的因為傷痕文學而引起的曆史虛無主義創作。他們的這些作品,除了嘲諷诋毀新中國前三十年,就是污化醜化我們民族的英雄曆史,這些作品極大的影響了我們優秀傳統價值觀的張揚,培養了一批與黨和人民離心離德的社會公知,矮化了人民大衆的審美認知。自從習近平同志就任黨的總書記以後,對這個現象予以高度重視,開始矯正文藝的根本方向,提出文藝創作要以人民為中心,要切實講好中國故事,文藝創作從此開始了正本清源和撥亂反正。在近來讀過的長篇小說中,我認為,部隊女作家張慧敏創作的長篇小說《牡丹花正開》就是這樣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好作品。這是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所創作的一部有靈魂有溫度有思想有故事的長篇小說,是一部非常認真地講述中國故事的好作品。

讀《牡丹花正開》這部作品,我有一種特别的親切感。之是以說親切,是因為作品所描寫的地域,所依據的是魯西南黃河灣根據地的故事,這個地方恰恰也毗鄰我的故鄉河南蘭考。地界搭着地界,村莊連着村莊。所謂“黃河灣根據地”,也同時包括我的家鄉。實事求是說,那個黃河灣的“灣”其實并不在山東魯西南,東南走向的黃河,在蘭考這兒拐了一個彎,而後直下向東北入了渤海,這個灣在河南蘭考就叫“銅瓦廂”。以此為名,連接配接山東菏澤及河北的部分地域,在黨史軍史上統稱為冀魯豫革命根據地。

作為文學體裁的小說,作品把它稱為黃河灣根據地,倒是更為準确的地域描述。作為從古至今黃河的最後一道灣,這裡曆來都不乏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比如,有史可查的元朝的最後滅亡,就最早起于這裡劉福通上司的紅巾軍起義。當時修黃河的民工在河底埋了一塊刻有“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石頭,以上天的名義,号令起義推翻元朝,這次起義便催成了元朝的最後滅亡。到了大清王朝,為了減少黃河水患,更有多少氣壯山河的故事發生在這裡,林則徐奉朝廷之命,曾經在此督修黃河。再後來便是近現代以來的反侵略反壓迫鬥争。百年曆史,中華民族飽受帝國主義欺壓,許多著名的戰争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牡丹花正開》這部小說,故事從革命戰争年代一直寫到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黃河灣根據地有句民謠曾經唱道:“1943年,鬼子們進了中原”,這個中原,也包括這片土地。在相當長一個階段,這個地方受盡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官僚資本主義的多重欺壓蹂躏。是以這裡和晉察冀一樣,是一片抗日的熱土,也是充滿抗日戰争曆史故事的地方。因為作品所描述的故事,大都在幼時留有老一輩口傳心授的記憶,是以今天讀來就顯得格外親切。

以這片熱土,講述中國故事,就離不開這裡的鄉土往事,作家非常巧妙地植入了當地特有的“國花”牡丹作為故事載體,叙述了因為這樣一個地方風物而産生的一系列英雄故事。“洛陽牡丹甲天下”,那是因為大唐詩人們用詩歌為洛陽做了最早的宣傳和鋪墊,是以天下人都大多認為牡丹洛陽為天下最優的認知。其實隻有當地人才真正明白,屬于曆史悠久且傳承古今并成為一種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并且世代造福百姓而聞名天下的,古今牡丹都還要數菏澤曹州。是以又有“洛陽牡丹甲天下,曹州牡丹勝洛陽”之說。

作者以地名曹澤講述故事,其實意指古曹州,即今之曹縣。就是用這樣一個關于牡丹的故事,作者把民族靈魂和華夏精神貫注其中,由此引發一系列因牡丹而起的可歌可泣的悲壯的英雄故事。比如,作為侵華日軍的代表之一岡田宗一酷愛牡丹,這個手上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他企圖把曹澤牡丹最珍貴的品種連同最有經驗的當地花農,一并押運到日本,這是公然的文化掠奪。對強盜的這個行徑,人民進行了堅決鬥争。這個曆史真實故事經過作者再加工再創作,便有了因牡丹引發的育花、盜花、護花、催花等等一系列關于“花”的一波三折的故事。因為花,多個武工隊戰士和鄉親曾經英勇獻身;因為花,敵我力量展開了激烈博弈和拼殺;因為花,這個地域便有了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悲壯曆史。在這裡,花已經不再僅僅是一種華夏植物的簡單存在,而是在這種雍容華貴的牡丹身上,寄托的一種貧窮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格。那些為了保護我們民族的珍貴植物品種,巧妙與敵人周旋,最後終讓日本人盜花的美夢和陰謀化為泡影的故事,展現的都是人民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這中間,多位為護衛牡丹犧牲的英雄,他們甯可玉碎不為瓦全的品格,成為作品至為感人的情節。由護花到保衛根據地的鬥争,便具有了特别的意義。黃河灣它不僅成為一種地域标志,而且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征。作為中華民族獨有且具有精神象征的植物,直到後來,隻是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在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牡丹花才能真正綻放絢麗的風采,人民才真正獲得百花似錦的春天。

一種花,實際上在這部作品中,成了講述中國故事的依托。作為故事背景地的菏澤是一片革命和奮鬥的熱土,劉鄧大軍、四野等多個部隊都曾在這裡戰鬥生活。作者将冀魯豫根據地的革命故事、南下支援大西南、牡丹産業和文化發展等波瀾壯闊的情節,非常巧妙地融彙到書中藝術人物上,使他們的精神深深根植于菏澤這塊土地上,菏澤這片熱土也賦予了這組藝術人物以獨特鮮活的藝術生命和個性。是以小說讀來有一種濃的化不開的鄉土氣息。一種文化,都要受到地域水土的滋潤。這部小說之是以好看,是因為作品字裡行間,有一種完全屬于菏澤(曹澤)的地域語言的表現。一聽一讀,就完全覺得是非常道地的菏澤俚語俗語,地方鄉土氣息濃郁。這種對于生活的真實展示和表現,沒有長時間的生活體驗,是決然寫不出來的。

其次,我認為很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架構題材的能力。這部作品跨度較大,從抗日戰争開始一直寫到全國解放後,寫到當今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從冀魯豫平原一直寫到南下大西南,寫到改革開放。人物從當年一個英武少年一直寫到最後成為成熟的黨和政府的上司幹部,如此較長的時間跨度,作家叙述得不慌不忙且有條不紊。文字删繁就簡,當長則長,當短則一句話帶過,讀起來非常舒适。不像有些人的作品,為了一個人一件事可以拉拉紮紮叙述十幾頁還沒有講明白。有人說,過于簡化少了小說的叙事特色,因而像電視劇本。我卻不這麼認為,把影視劇的手法套用,用蒙太奇的方法來寫小說,在人們都已經在閱讀時追求情節化的背景下,是應讀者閱讀習慣的需要而對傳統創作方法的一次大膽改進。我認為這個改進是必要的。我們不能囤于陳規舊習而放棄對讀者閱讀習慣變化的思考。這部作品在叙述過程中有的事件按照事物的正常發展,有的甚至幾天或者幾天以後才能出現的變化,作者幹脆省略了煩索的過程描寫,一筆到位,這樣讓讀者讀起來很是舒暢簡潔。

第三、關于語言。我認為《牡丹花正開》語言風格很是别緻的。作者力避那些繁瑣冗長的字句,用十分簡潔明快的語言叙述。讀起來非常有節奏感,如果不是認識讀者,你很難斷定這是出于一個女作者之手的文字,讀之铿锵有力,頗有幾分屬于男人的那種陽剛之氣,甚至富有音樂的美感。不啰嗦不絮叨,力求文字簡練幹淨,讀之痛快淋漓。我以為這也是表現作家親近讀者為讀者思考的一種表現。比之那些用隻有洋人采用的用讓人透不過氣來的長句子寫小說的作家,我更喜歡作家這樣一種短平快的語言風格。

第四、作品展現了作者塑造人物的非凡能力,特别是對主人公劉喜寶這個人物的塑造,劉喜寶既是一個一生傳奇的人物,又有充滿革命色彩的人生經曆。由這個人物身上,生動展示了我黨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展現了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的關系,進而闡釋了一個颠撲不破的真理:人民群衆永遠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據地,中國共産黨永遠是中國人民的引路人。作為這樣一個出身富家的子弟,家庭以種養經營牡丹過得還算比較殷實。但是他卻走向了革命,由于革命思想的熏染和共産黨的培養,使他最終成為一位堅定的共産主義戰士,成為一個無所畏懼的英雄和黨的政治工作的典型代表。這個人物可謂栩栩如生,非常生動。此外,作品中徐天凱、徐天義這樣兩個一母同胞兄弟的描寫,也很有象征意義。哥哥徐天義在國民黨部隊當上了師長,弟弟徐天凱在共産黨部隊當上了指揮員。因政治觀念差異走進兩個不同陣營。在抗戰和解放戰争中,兩個人戰場對壘,襯托了在國共合作到最後兄弟交戰這樣一個曆史背景,很有點曆史的象征意義。由小處着眼,象征大的曆史演變,這樣一種表現,很能對讀者有曆史的和思想的啟迪。書中人物衆多,但作者叙述的井井有條,讀起來絲毫不感到繁瑣冗雜。

第五,關于作品情感線的設定和叙述,我認為這部作品打破了過去俗不可耐的多角、三角戀愛的被認為傳統和習慣的寫作方式。作者寫到了多個感情線,劉喜寶與楊春桃、與柳小紅等的縱橫交織的戀愛故事,以及徐天凱、王東明等人的愛情描寫,看起來紛繁複雜,其實都叙述的條理分明,都合乎生活邏輯和曆史發展的必然走向。絲毫不顯得繁雜瑣碎。這樣的一些描寫成為小說的比較吸引人的看點。愛情線隐于作品之中,不是為了寫愛情而寫愛情,而是成為作品必不可少的部分,成為故事發展的必然趨勢。

作為一部受大衆喜愛得優秀作品,我認為《牡丹花正開》值得總結的經驗很多,但最為重要的是作家對于生活的把握和再現生活的能力。這一點取決于作家對生活的摯愛。可以說,沒有持久的深入生活,這樣富有生活韻味的好作品是很難完成的。其次,我覺得特别值得推崇的是作家對曆史的敬畏和尊重。大凡寫曆史題材的作品,現在很多人已經非常習慣于抄抄資料、翻翻檔案,而後根據自己的猜想便開始了所謂創作,是以一些違背曆史真實的甚至歪曲曆史、惡搞曆史的神劇鬧劇開始出現。這就是這些年文藝問題的根子所在。還有在思想根源上有立場問題的,那便是用曆史虛無主義的态度,靠文學手法消解我們的曆史。這些問題,這些年已經遭到大衆的極度不滿。如果說《牡丹花正開》值得特别肯定的話,那就是作家堅定的尊重曆史的創作态度。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作家的不僅是她對于生活的熱愛,而且是對于黨的熱愛,對于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對于人民的熱愛,而隻有具備了這一點,才可能寫出人民大衆喜聞樂見的好作品。我們應該為張慧敏慶賀,并祝願她創作更多的佳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