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玉嵒書院:蘿峰秀色擁香雪 不辍弦歌八百年

玉嵒書院地形圖。 制圖:嚴麗萍

玉喦書院位于蘿峰山半坡,外觀雄偉莊嚴。

種德庵。南宋名臣崔與之和鐘玉喦在此同窗24年。

餘慶樓屋頂上的灰塑各具姿态。圖為“子晉登仙”。

餘慶樓與玉喦堂構成了“七檐滴水”的建築格局。

文昌廟與門前的天衢雲路牌坊。

玉嵒書院航拍圖。整座書院依山而建,因勢造型。

掃碼看視訊

掃碼看專題

開篇語

第一期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有别于官學的另一個教育系統,它既是教育場所,又是研究學術、普及文化、宣揚教化的重要陣地,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廣東書院始于南宋,興盛于明代,在晚清達到了高潮——廣東成為全國書院最發達的省區之一。

嶺南書院,是承載精神氣質和文化使命的标志及平台。在明代,廣東産生了具有全國性影響的理學大儒陳獻章,他對廣東學術的推動主要是通過書院來實作的。伴随着廣東書院的發展,嶺南地區也出現衆多碩彥名儒:湛若水、阮元、陳澧、張之洞、康有為、梁啟超、丘逢甲等,他們為廣東文化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再者,清末的廣東書院除文化傳播外,還刊刻印行了大量經典書籍,貢獻悠遠。

廣東書院大抵可分為三類:純為講學課士的書院;兼為講讀和鄉約的書院;紀念宦賢的書院。這三種類型的書院兼顧了精英教育和群眾教育的發展,其興衰演變與廣東文化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廣東書院的多元發展,亦展現了嶺南教育的多樣化以及務實、開放、創新的特點。從某種意義上講,廣東書院史也是廣東文化史。

南方都市報“走讀古書院”系列,通過實地走訪和資料搜尋,以文字、視訊、圖檔等豐富形式對嶺南古書院遺存進行全方位的記錄和呈現。傳承弘揚嶺南文化,讓我們一起開始“走讀古書院”。

玉嵒書院位于廣州市黃埔區蘿崗街蘿峰山麓,始建于南宋,至少已有800多年曆史,是廣州現存最早、儲存最好的書院之一。嵒,古時“岩”的異體字。

據記載,南宋時期,蘿崗鐘姓始祖鐘遂和在蘿峰半坡興建種德庵,為族中子弟讀書學習之處。鐘遂和之子鐘玉喦和學生崔與之少時在此讀書,後均考中進士,道德學問皆受人敬仰,崔與之官至右丞相,鐘玉喦官至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朝議大夫。鐘玉喦晚年辭官返鄉後,對種德庵進行修繕和擴建,修築了似園、餘慶樓,并在不遠處開辟了漱玉台,同時将種德庵更名為蘿坑精舍。鐘玉喦去世後,其子鐘仕紳為追思父親德行遺容,塑鐘玉喦像于蘿坑精舍正殿供後人拜祭,并将蘿坑精舍改為“玉嵒書院”。在明代,由于官府禁辦私人書院,嘉靖年間,鐘氏後人進一步改建,将書院及附屬建築統稱為蘿峰寺,并安排僧侶進駐,玉嵒書院得以保留。

清光緒乙亥年(1875),鐘氏族人集資對書院進行了大重修。2008年11月,玉嵒書院與蘿峰寺(包括鐘玉喦墓、鐘氏大宗祠、鐘氏六宗祠、诰封将軍府祠、候仙台、金花廟、招隐亭、山高水長亭、天衢雲路牌坊和文昌廟等組成部分)被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機關。

玉嵒書院建築面積約1868平方米,整體依山而建,因勢造型,立體展開,外觀雄偉莊嚴,建築内部錯落有緻,結構緊湊,設計精巧,樓閣相連,曲徑回廊、魚池水榭、亭台瀑布分布其中,小巧而秀氣,曆史上在此還形成了“蘿峰四景”:“山樓望月”“東亭觀梅”“玉屏春望”和“漱玉聽泉”。院内建築群衆多,是全國罕見的将儒、釋、道三家精髓糅合并與自然山水結合俱妙的書院之一。

從蘿崗香雪公園穿過一條荔枝林密蓋的小路,沿着數十級古樸的石階而上,盡頭處便是玉喦書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餘慶樓,左邊是種德庵,右邊是蘿峰寺。餘慶樓高懸正門的金字紅匾“玉嵒書院”寫于明嘉靖壬辰年間,一副門聯“琴書世澤 /俎梪名山”則出自清代書法名家勞肇光之手。在“玉喦書院”橫匾之上還有藍字匾“餘慶”,落款是“衡陽王”題。此“衡陽王”應為明朝就藩衡陽的朱常瀛父子,明亡後朱氏父子流徙嶺南,曾在書院内羁住。

七檐滴水與八面清風

餘慶樓的整體呈凹字形,中間是長方形的觀魚池,池中植有數盆睡蓮,池魚往來翕忽,似與遊人相樂。擡頭看二層樓閣,會發現此處建築格局略為奇特,據向導歐雪冰介紹,這便是書院内有名的“七檐滴水”。顧名思義,“七檐滴水”由七個屋檐構成,分别是玉喦堂一個屋檐,餘慶樓的三邊上下各有兩個屋檐,下雨時雨水通過七個屋檐滴落觀魚池。這緣于當年鐘玉喦對南宋理宗朝的三皇子有救命之恩,鐘玉喦逝世後,三皇子命人仿皇宮“八檐滴水”的格局重建蘿坑精舍,為了不僭越禮制,特地建為“七檐滴水”,并将此建築格局沿用至今。

這段典故,在玉喦堂内柱上的一幅對聯可得到佐證:“玉殿莊嚴禦賜七檐滴水 喦公德政赢來八面清風”。玉喦堂内供奉着鐘玉喦,懸挂在左右兩邊牆上的“忠”“孝”“廉”“節”黑底金字匾額,是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朱熹的手迹。歐雪冰說,這四塊匾額也成為鐘氏後人的族訓。

“菊坡學派”發祥地之一

實際上,玉喦書院除了是蘿崗鐘氏曆代承傳家學之地,還是宋代嶺南主流學派“菊坡學派”的發祥地之一,對整個嶺南文化、廣府文化産生過深遠影響。

“菊坡”是南宋名相崔與之的号。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9歲的崔與之被父親送來種德庵跟随辭官在家設席的鐘遂和讀書,是以結識同窗鐘玉喦,兩人結下了一生不解的緣分。

在鐘遂和教導下,崔與之先是考中舉人,33歲赴臨安入太學,36歲高中進士,後累官至右丞相,成為嶺南士子由太學考取科舉的第一人。崔與之于詞章上頗有造詣,創“雅健”之風,開嶺南宋詞之始,有“粵詞之始”之稱。他還被稱為“嶺南儒宗”,所開創“菊坡學派”被認為是嶺南曆史上的第一個學術流派。崔與之及其學派受理學思想的影響較少,甚至揭出“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的宗旨,具有明确批判理學的意識。其所倡導的學風,在客觀上抵制了南宋後期理學的蔓延趨勢。後世嶺南學人對其頗為尊崇,如明代思想家陳獻章“嘗迎清獻畫像于家,隅坐瞻仰,若弟子之于師者”,更賦詩稱“平生願執菊坡鞭”。晚清廣州城内粵秀山麓曾出現過一間大名鼎鼎的書院——菊坡精舍,山長為當時嶺南學術最具影響力的傑出人物陳澧,更是向崔菊坡隔代緻敬了。

山高水長亭前的千年古荔

自玉喦堂出來,在向導歐雪冰的帶領下,記者一行路過洗心池,拾級而上,穿過小山門便來到了候仙台。歐雪冰介紹,鐘玉喦當年在此夜觀天象時,看到不遠處仙人們在喝酒,自覺神奇,便在此建起了候仙台。

站在候仙台上幾乎可以俯瞰整座書院。白牆黛瓦,古樹蔥茏,坐在石凳上暫歇,擡頭可見山高水長亭。該亭又稱為東亭,它是鐘玉喦的曾孫鐘複昌所建的,“山高水長”匾為後來明代嶺南大儒湛若水所題。如今亭内立有一方碑刻,上面的文字乃兩廣總督張之洞到蘿峰寺觀賞梅花時所作的長詩,有詩句“種梅如種桑,衣食山中人”。

山高水長亭旁邊有一突出的大石,上書“催詩岩”。“催”字可謂寫盡舊時學子為覓佳句而殚思極慮之态。催詩岩前面是一株被鐵栅欄圍起來的千年古荔。相傳,該樹已存活逾千年,也是廣州目前有記載的樹齡最老的古樹。據介紹,這是一棵山上自然生長的荔枝,當地人稱為“山枝”,明代時已高達數丈,粗需兩人合抱。明嘉靖十六年(1537),番禺、南海一帶大雪,滿山樹木大部分被凍死,這株古荔枝樹也嚴重凍傷,枝丫漸腐,鄉人都以為難逃死劫。豈料第三年春天,荔枝樹居然從樹莖底部長出了三枝嫩芽,重新煥發了生機。經曆千年滄桑,這棵荔枝樹如今依舊枝繁葉茂,每年還能結出“桂味”和“山枝”兩種荔果。目前,這株千年古荔已申請古樹保護,每年都會有果樹專家來照看其生長情況。

千年古荔旁邊還有兩塊巨石,上面分别寫着“玉屏”和“漱玉”,想來這裡便是蘿峰四景中的“玉屏春望”和“漱玉聽泉”的出處了。

衆多文人雅士瞻仰門牆

向導歐雪冰表示,整座書院最高處是通體紅色的文昌廟,高兩層,寓意出人頭地。相傳文昌廟的建立與湛若水有直接的關系。話說當年湛若水前來玉喦書院賞梅,看到書院所在地乃一處風水寶地,便想購下書院左側的空地作為自己未來的墓地。鐘氏族人自然不想賣地,但又不好駁湛尚書的面子,于是商議在空地上建一座文昌廟,供奉文昌帝,并将決定告知湛尚書,身為一代教育家的湛尚書不但不惱,反而欣然題寫了榜書“山高水長”送予書院,以此鼓勵鐘氏族人多讀書,成就了一段佳話。

廟門口正對着一座牌坊,是明嘉靖十一年(1532)鐘氏族人擴建玉喦書院時建立的,它坐北向南,高4.2米,寬3.8米,兩面分别刻着“雲路”和“天衢”。每年二三月,正值廟旁兩株參天木棉花開花落,古老牌坊在一地落紅中更顯古樸,煞是好看。

專家指出,玉喦書院最大的特點是曆史悠久、規模宏敞、儲存完好,它本質上是一處宗族或家族書院,主要為祭祀與會文之所。

數百年來,玉喦書院曾吸引了衆多文人雅士前來瞻仰門牆,留下墨寶。據統計,書院内共有各類碑刻牌匾60件(套)。譬如唐代韓愈所題匾額“鸢飛魚躍”,明代海瑞為蘿坑精舍題聯:“石磴泉飛山欲靜 洞門雲掩晝多陰”,文天祥手書的絕句四首木刻;清代克勤郡王晉祺親書的“蓬島雲林萬本梅花千古色/蘿峰泉石百叢草木四時春”聯語和東廳的“人間妙境”橫匾,鄭闆橋的春、夏、秋、冬四時畫竹木刻,著名金石學家書畫家符翕為種德庵題門聯:“澗水流年月/山雲無古今”,朱次琦為種德庵題聯:“讀書時有珠船獲/論古還将玉麈揮”,蘇若瑚所題的蘿峰寺門聯:“蘿藤诘屈路如篆/峰巒罨畫山欲春”,陳澧的篆書聯“行己有恥/博學于文”,伍學藻所題的蘿峰精舍門聯:“樓台四壁煙雲合/草木一谿文字香”等等,都值得細細玩味。

站在招隐亭前不禁深思,一代又一代的碩彥名儒何以熱衷于在這裡留下吉光片羽?或許正如清代詩人張維屏在這裡留下的一副名對那樣,他們在這裡尋到了心中的家園:

“行雲流水見真性/明月清風來故人”。

書院掌故

鐘玉嵒與“蘿崗香雪”

“嶺南無雪何稱雪,雪本無香也說香。十裡梅花渾似雪,蘿崗香雪映朝陽。”郭沫若詩中的“蘿崗香雪”,指的是蘿崗地區“十裡梅林”每年冬季梅花盛開的美麗景觀。“蘿崗香雪”更被譽為“羊城八景”之一。2009年10月,“蘿崗香雪”被公布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據史料記載,“十裡梅林”最初的締造者便是鐘玉嵒,最初的觀梅勝地也在玉嵒書院。

傳說鐘玉嵒辭官南歸途中,于寒冬時節路過粵北大庾嶺梅關古道,恰見當地梅林飄香,因愛其高潔出塵,于是帶十數株梅苗回鄉,種在種德庵下的溪水旁邊,悉心栽培。到了清朝初年,已經遍成梅林。清代《南海百詠續編·古迹》中記載:“洞内有蘿峰寺、玉嵒書院,堪停中車。科梅盛開,晶玉廿裡,真同香雪海,粵人多往遊焉。”可證其時蘿峰寺和玉嵒書院實乃觀梅勝地,不少文人雅士前來問梅。随着時代的變遷,如今玉嵒書院内已難覓梅影,但距離“蘿崗香雪”的梅林也就一箭之遙。

玉喦誕

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玉喦誕,是為紀念鐘玉喦而舉行的蘿崗民間傳統活動,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每年農曆五月二十鐘玉喦誕辰這一天,鐘氏各房60歲以上長者便會齊集玉嵒書院,參加祭祀活動。上午九時,各房公推的主持人宣布祭祀開始,八音隊同時奏樂。首先上香點燭,擺放燒豬、時果等祭品,接着主祭人宣讀祭文,祭文讀後焚燒。鼓樂重新響起時,參與長者按照長房到七房的順序輪流行三叩大禮,然後其他族人方可自由參拜。最後參加祭祀活動者要齊唱《玉喦公誕歌》。

祭祀活動後是一場水果比賽,參賽的水果有荔枝、沙梨、鳳眼果、芒果等,評審的标準是最靓且最大者勝出,獎品依次為銀錠、木匾和谷籮。舉辦水果賽是為了互相交流種植水果的經驗,促進當地水果種植技術的發展。據介紹,水果比賽除了水果之外,經常還會出現禾、芋頭、姜等農産品。水果比賽後會舉行文會,鐘氏子孫中的讀書人會在書院東廳品文賽詩歌。

總策劃:戎明昌

策劃:王海軍 王佳

執行:劉炜茗 陳偉斌

題簽:劉斯奮

學術支援:李緒柏

專題統籌:周佩文

本期采寫:南都記者 周佩文 實習生 周正瑩

本期攝影:N視訊記者 馬強

本期視訊:N視訊記者 馬強 彭雨欣

本期直播:N視訊記者 彭雨欣 阮增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