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5年毛岸英遷葬,碑文送毛主席審閱,主席含淚:少了她媽媽名字

作者:曆史李老師
1955年毛岸英遷葬,碑文送毛主席審閱,主席含淚:少了她媽媽名字

毛主席和毛岸英

1950年11月25日上午11時許,敵機空襲了北韓大榆洞志願軍司令部,毛岸英壯烈犧牲,年僅28歲。當天下午,彭德懷在防空洞裡向中央軍委彙報了這一噩耗。短短一百多個字的電報,彭德懷足足寫了一個多小時。

這封絕密電報于2020年終于公開,電文如下:

“軍委并高(崗)、賀(晉年):我們今日7時已進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個參謀在房子内。11時敵機4架經過時,他們4人已出來。敵機過後,他們4人傳回房子内,忽又來敵機4架,投下近百枚燃燒彈,命中房子,當時有兩名參謀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燒死,其他無損失。志司 5日16時”

毛岸英犧牲時,正值第二次戰役即将發起的日子,志願軍司令部暫時将他下葬在附近的山坡上,等待戰争結束後再遷葬。可誰也沒想到,毛岸英最終葬在了北韓。那麼,毛岸英為何沒有運回國下葬呢?

關于毛岸英最終葬在了北韓,主要的說法有三種:第一、毛岸英犧牲後,正在抗美援朝關鍵時期,沒有人提起這件事,是以不了了之;第二、金日成給毛主席發電報,希望同意将毛岸英葬在北韓,以此來展現中朝兩國的友誼是用鮮血凝結而成的;第三、彭德懷提議将毛岸英葬在北韓,毛主席批示同意。

1955年毛岸英遷葬,碑文送毛主席審閱,主席含淚:少了她媽媽名字

彭德懷的絕密電報

毫無疑問,抗美援朝戰争演繹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鑄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将志願軍烈士遺骸運回國下葬也是衆望所歸,近些年來陸續有志願軍烈士遺骸運回國下葬。事實上,早在1951年8月,原東北軍區政治部就修建了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這是一座在中國知名度很高的志願軍烈士陵園,裡面安葬着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黃繼光,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孫占元、楊連弟及各級英雄模範123名。不過,目前運回國的志願軍烈士遺骸也葬在這裡。

毛岸英犧牲時的職務是志願軍司令部俄語翻譯兼機要秘書,以他的身份完全可以葬入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從目前解密資料來看,毛岸英之是以葬在北韓,跟彭德懷的一封親筆信有很大關系。

1954年12月24日晚,中南海永福堂燈火通明。彭德懷坐在書桌前,此時他已經是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桌子上放着軍委總幹部部送來的一封電報。彭德懷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後站起來在辦公室裡來回踱步。

電報内容是軍委總幹部部起草的,隻等彭德懷批示後,立即發給遠在北韓的中國志願軍總部。原來,幾天前志願軍總部關于毛岸英烈士安葬事宜,給中央軍委發來了一封請示報告。軍委總幹部部立即起草複電,要求将毛岸英運回國下葬。

1955年毛岸英遷葬,碑文送毛主席審閱,主席含淚:少了她媽媽名字

毛主席和彭德懷

這原本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也沒有搞任何特殊。但是,彭德懷卻有自己的考慮,那一刻他想起了3年前毛主席跟他說的那番話。1951年2月21日,彭德懷回到北京向毛主席彙報工作。飛機一降落,彭德懷顧不上休息直接乘車來到中南海。

未曾想毛主席在西郊玉泉山靜明園,彭德懷又折返去了那裡。下午1點,彭德懷抵達靜明園,卻被警衛阻擋了去路:“彭總,主席正在休息,您還是先去吃飯,等主席起來再談吧。”彭德懷有重要情況彙報,哪能等那麼久,直接推門而入。

毛主席被驚醒了,一邊穿衣一邊對彭德懷笑着說:“我看隻有你老彭才會在人家睡覺時,闖進來提意見。”得知彭德懷沒有吃午飯,毛主席立即要求他必須去吃飯,否則就是天大的事情也不談。

彭德懷去食堂匆匆吃了幾口飯後,便回來向毛主席彙報北韓戰況,以及志願軍面臨的各種困難。毛主席聽得很仔細,最後對彭德懷說:“從現在情況來看,中央對志願軍在北韓戰場的前線處境還是不太了解。這場戰争能速勝就速勝,不能速勝就緩勝,不能急于求成。你的意見是正确的,戰争朝長期準備,盡量争取短期。”

毛主席這番話很及時,給彭德懷一個很大的相機處置餘地。彙報即将結束時,彭德懷話鋒一轉,以頗為自責的口吻說:“主席,你讓岸英跟我到北韓前線後,他工作很積極……我和志司(即志願軍司令部)的同志們至今還是很悲痛。”

1955年毛岸英遷葬,碑文送毛主席審閱,主席含淚:少了她媽媽名字

彭德懷在投票

毛主席聽後站了起來,走到窗前,此時窗外早已一片蕭瑟。過了一會兒,毛主席說:“老彭,搞革命嘛,總是要死人的。岸英隻是一個普通戰士,他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盡了一個共産黨員的責任,不能因為他是我的兒子,就不該為中朝兩國人民共同的事業而犧牲,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路呀?哪個戰士不是血肉之軀,不是父母生的?”

突然,毛主席輕聲吟唱《枯樹賦》:“昔年移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凄怆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彭德懷在一旁默默地聽着,最後老淚縱橫,他深知毛岸英犧牲對毛主席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打擊。

彭德懷準備離開時,毛主席再一次叮囑他:“現在美國在北韓戰場上使用各種飛機約一千多架,你們千萬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證司令部的安全。”抗美援朝期間,數以萬計的志願軍戰士都犧牲在北韓,很多烈士連遺骸都無處找尋,他們再也無法魂歸故裡了。

彭德懷很是悲傷,如今有人提議把毛岸英運回國下葬,他卻有不同的意見。在彭德懷内心中,毛岸英應該葬在北韓,“毛主席不是親口說過岸英是志願軍中的一位普通戰士嗎?再說作為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的象征,作為毛主席本人和中國國際主義精神的展現,毛岸英也應該埋在北韓。”

1955年毛岸英遷葬,碑文送毛主席審閱,主席含淚:少了她媽媽名字

彭德懷和周總理

想到這一層,彭德懷提筆給周總理寫了一封親筆信:

總理:昨二十四日賴傳珠同志拟一封電稿,将毛岸英同志屍骨運回北京,我意埋在北韓,以志司或志願軍司令員名義刊碑,說明其自願參軍和犧牲的經過,不愧為毛澤東的兒子,與其同時犧牲的另一參謀高瑞欣合埋一處。以此教育意義甚好,其他死難烈士家屬亦無異議,原電稿已送你處,上述意見未寫上。特補告,妥否請考慮。

敬禮 彭德懷 十二月二十五日

周總理接到這封信後,認為彭德懷的提議是正确的,于是在批示“同意彭的意見,請告總幹部部另拟複電。”緊接着,周總理便讓秘書把信件轉給毛主席批示。我們不知道毛主席看到這封信時的心情,但從相關人員的回憶中略知一二。

那天,毛主席的秘書拿着這封信走進菊香書屋,小聲說:“主席,總幹部部給彭老總發了一封電報,說是毛岸英同志是主席的兒子,要求将他的遺骨運回祖國安葬。彭老總從中朝大局出發,認為這樣做不妥,這是他給周總理的報告,總理請你批示。”

1955年毛岸英遷葬,碑文送毛主席審閱,主席含淚:少了她媽媽名字

毛主席

就在毛主席看這封信時,秘書又說:“金日成首相來電報,他向主席表示慰問,他還表示毛岸英同志是為北韓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也是北韓人民的兒子,他們希望能葬在北韓。”毛主席則說:“老彭說得對,不能因為我是黨和國家的主席,就給岸英搞特殊。”

說完,毛主席從辦公桌大筆筒裡抽出一支鉛筆,在信上批示:“同意德懷同志的意見,把岸英的遺骨和成千上萬的志願軍烈士一樣,掩埋在北韓的土地上,也不要為他舉行特殊的葬禮。”

毛主席是偉大領袖,也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唯物主義者,更是一位普通父親。毛主席一生主張與青山同在,早在1910年秋離開韶山沖去外面讀書前夕,他就改寫了一首詩放在父親毛贻昌每天必看的賬簿中,題目叫《呈父親》: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後來,兒媳劉思齊提出“要迎接岸英回家”,毛主席再次委婉拒絕了。看到劉思齊流淚了,毛主席則引用《後漢書·馬援傳》中的話來勸說兒媳,“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1955年毛岸英遷葬,碑文送毛主席審閱,主席含淚:少了她媽媽名字

毛主席父親毛贻昌

是啊,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毛主席後來在接見毛岸英生前好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再次提到了為何沒有同意将毛岸英運回國下葬,他說:“我們共産黨人死在哪裡,就埋在哪裡……我的兒子岸英也死在北韓,曾有人說把他的屍體運回。我說,不必,死哪就埋在哪吧。”

然而,毛岸英遷葬時卻出現了一個小插曲。1954年,北韓境内的中國志願軍烈士陵園在平安南道桧倉郡西北的一處山坡上動工。随着陵園的修建,陸續有志願軍烈士遷葬這裡,毛岸英也從大榆洞遷葬這裡。

毛岸英遷葬的時間是1955年清明節過後,他的墓地跟其他烈士墓地沒有任何不同,墳冢前樹立了一塊三尺高石碑。墓碑正面镌刻着郭沫若題寫的“毛岸英同志之墓”,墓碑的背面則是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撰寫的碑文,問題就出現在碑文上面。

這段碑文很快傳回國内,周總理收到後親自送到菊香書屋請毛主席批示。周總理一字一句地将碑文念出來: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是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的長子。一九五零年他堅決請求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于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戰争中英勇犧牲。毛岸英同志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精神,将永遠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 公曆一九五五年四月”

毛主席默默地聽着,眼裡有淚水,但沒有流出來。毛主席對周總理表示,這段碑文很好,隻是有一點遺憾,碑文裡隻有他的名字,沒有毛岸英母親楊開慧的名字。周總理表示,這件事容易補救,可以重新雕刻。

1955年毛岸英遷葬,碑文送毛主席審閱,主席含淚:少了她媽媽名字

毛岸英墓地

毛主席卻阻止了,隻見他說:“岸英是我毛主席的兒子,不可以搞特殊。那座烈士陵園裡有那麼多烈士的碑文要刻,就不要再麻煩了,人都不在了。”就這樣,毛岸英碑文上少刻了母親楊開慧的名字,這是一個遺憾。

其實,毛主席的遺憾又何止這些。毛主席一家有6位親人成為了烈士,連最親愛的夫人楊開慧也犧牲了。1957年6月,毛主席在北京接見了當年的保姆陳玉英。兩人時隔30年再見面,感慨萬千。

陳玉英向毛主席描述了當年楊開慧被捕及遇害的經過,毛主席十分悲傷地說:“開慧那時非常積極地支援我進行武裝鬥争的,楊家對我的恩惠也很大。開慧的犧牲是壯烈的,當時他身邊還有岸英啊。現在見到你,我就像見了開慧一樣,你就是我的家人了,希望你以後經常來北京,來我這裡看看。”

楊開慧不在了,可毛主席沒有忽視跟楊家的親情,一直用自己的稿費接濟嶽母楊老太太。1962年11月15日,楊老太太在家鄉病逝。當天,毛主席就跟楊開智發去唁電:

“得電驚悉楊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節哀。寄上五百元,以為悼儀。葬儀,可以與楊開慧同志我的親愛的夫人同穴。我們兩家同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節哀順變。”
1955年毛岸英遷葬,碑文送毛主席審閱,主席含淚:少了她媽媽名字

毛岸英的遺物

毛岸英犧牲後,毛主席對兒媳一直隐瞞,自己獨自忍受喪子之痛。劉思齊直到1953年才得知這個噩耗,那天她的哭聲驚動了很多人,毛主席則不停地安慰她。從此,毛主席把劉思齊當親生女兒一樣,關心着她的生活學習。

1990年,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全面清理毛主席生前留下的遺物。期間,從業人員意外發現了一個小櫃子,打開一看裡面是毛岸英的遺物:兩件棉布襯衣、一頂藍色軍帽、一雙灰色沙襪、一條毛巾。

這些衣物都使用過,毛主席卻疊得整整齊齊。毛岸英犧牲後,毛主席住處換了多個地方,他又是怎麼做到瞞着所有人珍藏兒子遺物的,這一珍藏就是26年時間。在無數個夜深人靜的時刻,毛主席是否也像一位失去孩子的老父親一樣,把這些衣物拿出疊了又疊,輕輕撫摸。

這些衣物上,是不是也浸透過一位老父親的淚水?我們不知道,或許永遠都無法知道了。謹以此文緻敬毛岸英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