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刀筆賦神韻,讓傳統絕活“潮”起來

規格不一的各類刻刀

“貼金”為匾額書法雕刻技藝的一道工序

作品《追夢》

以刀為筆雕刻“立體”書法

尖尖的刀鋒遊走自如,以刀刻的角度和深淺,把書法家筆走龍蛇的氣勢和書法的立體美感還原在木闆上,這是“匾額書法雕刻技藝”帶來的藝術神韻。

以匾研史,可當佐證;以匾學書,可行筆髓。匾額起源于先秦,被譽為中國建築物中的“眼睛”。匾額書法雕刻技藝融書法、雕刻、裝潢于一體,集思想性、藝術性于一身,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符号。近日,記者走訪區級非遺傳承人張永忠,傾聽他和匾額書法雕刻的故事。

苦練技藝,三十多年“刀”耕不辍

初見張永忠,是在他的南天書院。一進門,空氣中飄來一陣陣木材淡雅的清香,隻見牆上挂滿各式大小不一的匾額,上面刻着的行書、隸書等字型遒勁有力、雄健灑脫,置身于這些匾額之中,古樸典雅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凝煉的文辭、精湛的書法、深邃的寓意,匾額向世人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無窮的藝術魅力。“大陸的匾額曆史悠久,始于秦,盛行于明清。”說起匾額,張永忠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匾額的形式有橫匾、立額和楹聯等,是懸挂于建築物上的文字辨別。在曆史長河中,匾額以其多變的式樣、高超的書法藝術,與雄偉壯觀的建築互相輝映,成為建築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從現存的衙署、府邸、寺廟、宗祠、堂号等古建築所懸挂的匾額及楹聯,可見匾額書法雕刻技藝早已在全國各地流行并傳襲至今。在潮汕地區,匾額應用流傳可追溯到唐代之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

張永忠的祖父是書法行家,他自幼耳濡目染,加上祖父的支援與鼓勵使他與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16歲時,他随舅父學習刻字技藝。勤奮與癡心,讓張永忠練就紮實的基本功,很快就獨當一面。

對于這門技藝,張永忠早已是愛入骨髓,他“刀”耕不辍、勤奮實踐。30多年的雕刻磨砺和深厚的書法功底,他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作品氣韻天成,“重制”名家書法作品的筆風墨韻,成就了獨具特色的匾額作品。自2004年以來,張永忠的書法作品和刻字作品多次入選國内外書法大賽和刻字專題展;2008年,他榮獲“汕頭市文藝獎”。

七道工序,手工雕刻盡顯筆風墨韻

匾額書法雕刻技藝以刀為筆,變書寫之法,為雕刻之功,明書法之理,傳雕刻之妙。外行看熱鬧,内行看門道。在木闆上展現書法的氣勢和美感,談何容易?張永忠一邊打開手機中的一段工作視訊,一邊介紹起來。視訊中,張永忠伏在一塊碩大的木牌匾前,手中的刻刀如墨筆寫意,伴随抑揚頓挫的聲音,點點木屑在刀鋒起落間紛飛,一個個舒暢飽滿的字型輪廓浮現出來。

“匾額書法多出自名家名人,故被稱之為匾額上的書法藝術。”張永忠告訴記者,匾額書法雕刻技藝是中國書法的二次創作,從原材料到成品牌匾,要經過選料、拷貝作品、刻字、磨光、上漆、貼金或上色、裝配牙眼這七道工序。

制作一塊匾額的工期按木闆材質、大小、字型規格等不同從數周到數月不等。在張永忠看來,前三道工序是匾額制作關鍵,後四道工序是匾額的裝潢工藝效果。首先,根據需要選取木材後,用拷貝紙将書法作品的字、印的邊緣仔細勾勒出來,按章法的布局複制到闆面上。接着,就開始進行刻字。“根據字型不同選用陽刻、陰刻、陰陽刻三種不同刻法。”張永忠說,刻字過程,運刀如執筆一樣,要充分表達書家在書寫運筆過程的提按、輕重、疾澀的藝術意趣。

張永忠擅長“陰陽∨型”雕刻技法,能将書法家在書寫運筆過程的落筆、提按、轉折、飛白的神韻,以及筆劃的順序,在匾額中充分展現出來。“工藝複雜,是個需要耐心的精細活。”張永忠表示,人工雕刻的字迹深淺不一,一撇一捺都展現了手工功力,盡管機器也可雕刻各種字型,但一筆一畫沒有神韻,匾額的厚重、滄桑是機器制作難以模仿的。

突破傳統,讓非遺技藝既“古”又“潮”

張永忠是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說起自己雕刻的心得,他表示,匾額書法雕刻是一門綜合藝術,不僅要懂得文學、書法、雕刻、美學等方面的知識,還要掌握木工活、油漆活、雕刻技藝等。“要學會這些,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是以還要有一顆耐得住寂寞和清貧的心。”

時代的發展,總會有一些新生事物的湧現,如機器制匾、3D列印等,都對匾額技藝的生存造成了沖擊。面對這種困境,傳承人有傳承的使命,“既守住經典,又學起時尚。”張永忠說,但無論怎麼變,牌匾原有的氣韻、神韻是不可以改變的。

在書院,張永忠創作的一件《追夢》作品特别引人注目,這是一塊天然的老船木,整件作品融漢字的書法美、雕刻的形式美、材料的肌理美、色彩的裝飾美等多種藝術美于一體。“追夢”二字适當的誇張變形,字與底闆呈現凹凸有緻,木質紋理清晰可見,流暢的線條,傳神的筆韻,令人歎為觀止。對這件“鎮院之寶”,張永忠愛不釋手。他說,匾額也要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在保持傳統元素的同時,融入符合現代審美的元素,古今結合,抓住現代人喜歡時尚又追求複古的心理。

張永忠以刀為筆,運用匠心創新傳承着千年匾額文化,讓非遺技藝既“古”又“潮”,煥發新的活力。他表示,将繼續在傳承的道路上探索,為匾額書法雕刻工藝注入新的生命力,走出一條創新發展的新路子。

來源|汕頭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