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曆中國|三月初八·蕩秋千

農曆中國|三月初八·蕩秋千
農曆中國|三月初八·蕩秋千

清·陳枚《月曼清遊圖冊》之曲池蕩千,藏于故宮

清明時節蕩秋千,

是一項非常古老的習俗。

秋千,古稱千秋,

又名繩戲,

相傳為北方少數民族山戎所創。

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

《古今藝術圖》記載:

“秋千,北方山戎之戲,

以習輕趟者。

齊恒公伐山戎,

流傳入中原。”

早在遠古時代,

人們為了采摘高處的食物,

在攀登時創造了蕩秋千的技能。

古時栓秋千的繩索,

為了結實起見,

通常多以獸皮搓制而成,

故“秋千”兩字的繁體字,

均以“革”字為部首,

“千”字還帶“走”字底,

意為是揪着皮繩而移動。

農曆中國|三月初八·蕩秋千

《藝文類聚》中也記載:

“北方山戎,寒食日用千秋為戲。”

傳說到漢武帝時,

宮中以“千秋”為祝壽之詞,

取“千秋萬壽”之意,

并令宮女耍繩戲為樂。

後為了避忌諱,

便将蕩“千秋”的“千秋”兩字,

倒轉為“秋千”。

明代陳卧子據此有詩曰:

“禁苑起山名萬歲,

複宮新戲号千秋。”

農曆中國|三月初八·蕩秋千

王弘力老先生《古代風俗百圖》

農曆中國|三月初八·蕩秋千

清《任熊畫姚大梅詩意冊》之“内家漢戲秘秋千”,藏于故宮

自漢代之後,

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之習俗,

在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唐宋時期,

蕩秋千被稱作“半仙之戲”,

成為婦女兒童尤為喜歡的習俗遊戲。

舊時有詩曰:

“陽春女兒笑語喧,

綠楊影裡蕩秋千。

身輕裙薄淩空舞,

疑是嫦娥下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