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男性不是天然的父親,沒有哪個男人天生就是好父親

牛津大學人類學家安娜 麥菁的第一個孩子突然提前誕生,産婦大出血,新生兒一出娘胎馬上被送到兒科接受治療,新媽媽昏了過去,血流滿地,30名醫院從業人員四處奔跑,警報響起......可憐的新爸爸目睹一切,差點昏倒。

麥菁後來得到一系列的醫護幫助,但醫院沒有給驚吓過度的丈夫任何一丁點的安頓。其實,他很需要,一年後他仍無法開口說到這場分娩,一講就哭。

麥菁說,以這種方式忽視這些當父親的男人是一種傷害,「讓我覺得很不公平。」

是以,在女兒出生後回到工作崗位,這位研究戀人關系、親子關系的專家,轉向研究「新父親新科學」。

她很驚訝,幾乎沒有什麼相關研究資料,僅有的一點也隻是關于「缺席的父親」對青少年成長的負面影響。

當男人變成父親,難道一直沒有人認可這個身份轉變,而隻以為是生物現象嗎?這不僅是父親的悲傷,也是家庭和孩子的悲哀,「我們應該更了解這個重要人物,」她說。

麥菁着手糾正,展開十年研究,想要改變社會對父權的消極叙述,呼籲大衆将注意力轉移到父親「配備積極的角色」。

她招募3個月内即将成為父親的男人,直到孩子6個月大,發現其實很容易就找到新手父親參與做研究。

“爸爸們非常感激,居然有人試圖了解他們即将面對臨驚人的人生變化。”

男性不是天然的父親,沒有哪個男人天生就是好父親

身體變化

寶寶誕生後,男性的睾酮下降以參與溫柔養育

「父親新科學」的背景,一部分出自爸爸角色在改變。

現代夫妻大多需要雙方有工作,養育兒女變成必須要合作經營。過去,家有新生兒,靠親戚就近幫忙照顧新手媽媽就可以,但現在的夫妻經常住在遠離原生家庭的城鎮,爸爸基本上成為「必須抱穩寶寶的人」。

麥菁在影像實驗室裡請新手父母親都來觀看新生兒影片,同時,也掃描他們的大腦,看到母親的大腦邊緣系統(參與風險評估和哺育行為)最活躍。

父親則是新皮質層(了解社交情境和解決問題)最亮。

這些變化有可能發生在同一個人的大腦中。比如男男伴侶中,一個扮演主要的照顧角色,他的大腦這兩塊區域同時在活動。

“更有意思的是,區塊之間有一個新的神經聯系,可以讓兩塊互相溝通,這樣父親就可以擔任父母雙重角色,這個現象非常令人着迷。”

麥菁的解釋是,原本,男性睾酮是激勵男人盡可能擁有很多性關系的,但驚人的是,寶寶出生前男性似乎激素與懷孕伴侶同步,開始像女性般體驗到「愛情荷爾蒙」催産素上漲。

「把這對夫婦密切聯系起來,」以便他們做好制造baby的準備。

男性不是天然的父親,沒有哪個男人天生就是好父親

心态轉變

社會整體在進步,我們受到的教育理念也在成長,是以父輩們常犯的一些錯誤比如打孩子這種會得到極大的改觀。

但是否能稱作更“會當父母”?父輩那一輩有些會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事情上,自己的人生目标大概就是讓孩子過好。

雖說這樣也不一定對孩子成長有利,但他們至少是給我們提供了自己認為最好的一切。我想我們這一輩這種理念的比例或者說影響應該會小很多了吧,除了孩子,我們還會注意自己的生活品質,職業發展,夫妻生活等等,孩子可能依然是我們生活的重頭戲,但再也不會像父輩那樣成為唯一。

作為男士,女士的情況不了解。猜測也許經曆了懷胎和分娩,會更把孩子視為己出,更快的接受母親的角色。

孩子來的太突然,當了父親好久其實都沒有進入身份,更有甚者,孩子都五六歲了才突然有了當爹的感覺。

男性心理成長慢這種問題也依然會有。

孩子于男女雙方來說都有着特殊的意義,一方面孩子是兩人的愛情結晶;另一方面孩子是代表着兩個的人生進入到一個新的篇章。于男人來說,當了父親以後多有以下幾種感受:

1、不敢相信。

相較于女人來說,男人沒有經曆過懷胎十月,是以當孩子生下來以後一些男人會覺得不敢相信眼前的小生命就是自己的寶寶,同時也不敢相信自己真的當爸爸了。

2、激動。

不少男性看着懷裡的新生兒都會非常激動,畢竟這是自己和夫妻的寶寶,自己和夫妻的感情、基因得到了傳承,是以内心是非常喜悅的。

3、壓力。

一些男人看到自己的寶寶出生以後,身上的壓力也重了一些。畢竟多一口人家庭的開銷也會增加。特别是對于孩子來說,奶粉錢、尿不濕、教育等費用将是一個家庭最大的開銷,是以感覺到壓力也是正常的。

男性不是天然的父親,沒有哪個男人天生就是好父親

必經之路

男生可能因為要成父親,有的也會增強更多的責任感,請你不要驚訝,這些都是每一個男生心理成長的必由之路。由此男生可能滋生出一種甜蜜感,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

在寶寶出生後,男生可能需要更多的精力去應付新生命,是以,男生的大腦細胞會變得更加活躍,這也使他們的心理、行為,以及主動性、計劃性和記憶力等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

有了孩子後,大多數男生會更加有責任心的,男生也會從心底裡産生一種自豪感,感覺自己是一個父親了,肩膀上的擔子更重了,會有加倍努力盡到自己的責任,也會變得更有孝心了。

一旦有了孩子,無論是在言談舉止、接人待物、做事、思想上等方面有較大的轉變,這些轉變包含着心理層面的、也有行為方面。

但自從有了孩子後,即為人父了、多了樂趣、有時也增添不少的煩惱。這時才更懂适當父親的不容易,也會産生對孩子關愛有加,也會對家庭加倍貢獻的想法。

有孩子後,固然存在唧唧哇哇,吵鬧不止,有的時辰也會焦躁不安,但孩子會給你帶來泛泛沒有的歡愉,也會讓本身釀成一個有童趣、産生有趣味的人生。

有的男生相對來說容易産生幼稚的心理,這個幼稚指的是心理成熟度。

他們在自己父母心理還未長大呢?

是以在當爸爸應該是很輕松的,不會注重孩子或妻子的感受,仍然沉浸在個人的精神享受中,不能自拔。

容易産生受忽視的感覺,嬰兒剛出生的幾周内,要占去母親的每一寸光陰,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實。

是以,有的父親經常有受到忽視的感覺,甚至産生嫉妒心理。因為嬰兒代替丈夫的位置而成為妻子新的生活中心,這種感覺是正常的。

有的害怕傷害着嬰兒,似乎嬰兒是脆弱的小東西,是以無從下手,許多男生除了抱着嬰兒外,别的什麼都不敢做。那些有弟弟妹妹的男生卻非如此。

事實上,隻要不摔嬰兒的頭部,一般的摔打都不會傷到嬰兒。

有的容易忽略妻子的求助,如果妻子疲憊不堪,心煩意亂,也未引起對妻子的關愛。

許多初為人父的父親,可能錯誤地認為妻子無須任何幫助就能應付這一切的。是以當男生發現妻子十分依賴、求助自己時,往往會很驚訝。

因為自己感覺要上班的,是以半夜也不幫助妻子分擔給孩子喂奶,不幫助照看嬰兒,幫助做家務,長此以往而會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這是男生無法了解、體諒妻子的苦衷。

人們常說:養兒才方知父母恩,不為人父,男生可能根本沒辦法體會到的,隻有在身為一個父親時,男生才知道要為孩子操多少心,這樣才了解每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長大,做為父母要付出非常多的心血。

但是生活中也存在一些少數的男生,在心理上還沒有成熟或着長大;有的在心理上也不願意自覺的、主動的承擔自己的責任或義務。

也有的真的不知道如何面對和接受一個新的生命體;還可能也有的存在相應的恐懼或焦慮等等心理狀态。

這可能還是需要給男生一個心理成長和成熟的過程。

寫在最後

王朔曾對自己的女兒說過:

“說實在的,你給我的快樂,早就超出我養你花的這點錢了。”

網友上傳了一段與女兒談論嫁人的話題的視訊走紅網絡。

女兒問老爸:我嫁人的時候你會哭嗎?

爸爸先是強裝淡定表示“不會哭”。

當女兒問及“不會哭”的原因時

老爸終于忍不住大喊:你為什麼要嫁人啊

父親往往都是家裡的頂梁柱,在我們看得到和看不到的地方,也會默默地為家庭為孩子付出一切。

父子關系是種很微妙的關系,小時的我們很依賴父親,佩服父親,長大後慢慢有了分歧,産生了叛逆情緒,很多事情不再認同他,頂撞他,甚至漸漸疏遠他。

但當有一天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當上父親養育孩子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父親那份無私的愛,原來那麼深沉,那麼濃烈。

開啟這份回憶、感情的鑰匙,正是新生命的降生,父親的責任。

點個「在看」,送給可敬的父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