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澳洲“國石”,好運還是詛咒?

作者: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達 喬】歐泊是英文“Opal”的音譯,也稱蛋白石,是一種二氧化矽的水合物,無固定形狀,含水量一般在3%至10%。目前,全球90%的歐泊産自澳洲,稱得上是澳洲的“國石”。澳洲華人将歐泊稱為“澳寶”。歐泊變化多樣的形态以及璀璨奪目的光彩,赢得珠寶商和寶石愛好者的厚愛。澳洲歐泊種類繁多、精品荟萃,其中,最著名的是新南威爾士州的黑歐泊、南澳洲州的白歐泊和昆士蘭州的礫石歐泊。

黑歐泊最受歡迎

黑歐泊富含深色的碳和氧化鐵元素,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歐泊。新南威爾士州的“閃電嶺”因出産色澤最黑和價值最貴的黑歐泊,一度被認為是澳洲歐泊的代名詞。閃電嶺位于悉尼以北720公裡,目前有約3000名常住居民。當地居民的主要工作就是歐泊礦開采和旅遊觀光服務。閃電嶺每年吸引近10萬訪客,其中大多數都是慕黑歐泊之名前來尋寶的人。在這裡,歐泊商店和相關紀念品店鱗次栉比。在閃電嶺遊客中心的介紹中,最早的歐泊開采曆史可以追溯至1901年,此後這裡一直是最高品質黑歐泊的産區。每年7月,閃電嶺都會舉辦“世界歐泊與寶石博覽會”,九十月還會舉行歐泊節。

南澳是白歐泊的主産區,全球一半以上的白歐泊都來自這裡。在阿德萊德以北750公裡,有一個名叫庫伯佩地的小鎮,被稱作“白歐泊聖地”。别看歐泊五顔六色,歐泊礦卻在一片荒漠中。庫伯佩地位于斯圖爾特山脈邊緣的沙漠地帶,降雨量低、土地貧瘠。1916年,一名14歲的男孩發現了歐泊,當地随後掀起了開采歐泊礦的熱潮。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量礦工湧入當地,逐漸将此地建成了白歐泊的主礦區。

尋找适合自己的歐泊

記者在澳洲探訪歐泊期間,發現不同礦區産出的歐泊風采各異。在南澳洲州首府阿德萊德的中央市場附近,有十餘家歐泊專營店,其中多數商家都是營業50年以上的老店。在一家專營南澳白歐泊的店裡,店主将地下一層改建成私人博物館,完整還原歐泊礦的開采場景,展示未經加工的歐泊原石在岩層中的樣貌。店主還精心布置了礦工的假人和開采工具,讓人們親眼目睹100多年前歐泊礦工們艱辛的工作現場。

歐泊的市場價格根據品種、成色和大小差距很大。普通綠歐泊價格在幾十到幾百澳元(1澳元約合4.7元人民币)。昂貴的黑歐泊價格可以達到每克拉6000澳元至1萬澳元。珍稀的管狀歐泊原石曾拍賣出近百萬澳元的高價。記者在與歐泊店主的交流中了解到,價格昂貴的歐泊不一定适合所有顧客。良心店主通常先了解顧客的需要和價位,為客戶推薦顔色适合、價格合理的歐泊。此外,還要考慮歐泊與鉑金、黃金和白銀等貴金屬搭配制作珠寶首飾的美觀度。正像一位店主告訴記者的,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歐泊。

1840年,德國地質學家曼奇教授首次在阿德萊德以北80公裡的安加斯頓發現了歐泊,從此翻開了澳洲的歐泊開采史。1871年,澳洲曆史上第一個有登記許可的歐泊礦在小城奎爾派建設,被稱為“令人驕傲的山脈”。

“丘比特石”的傳奇故事

歐泊迷人的色彩激發了藝術家的幻想和鑒賞家的熱情。“歐泊”一詞最早源自古希臘語,當時的人們相信歐泊給予擁有者預言未來的力量。歐泊在古羅馬時代和文藝複興時期的曆史資料中經常被提及,而在中世紀的文藝作品中很少出現。歐泊在古羅馬時代備受推崇,被視為神聖的石頭,價格昂貴。古羅馬人認為歐泊象征彩虹,會帶給人們美好的未來。歐泊清澈的表面暗喻純潔的愛情,是以也被稱作“丘比特石”。恺撒曾将歐泊作為象征好運、希望與純潔的禮物送給他的妻子。也有人認為歐泊具有神奇的力量,擁有者可以看到未來無窮的可能性。在阿拉伯傳說中,人們認為可以通過歐泊感受到天空中的閃電。歐泊也被稱作十月的生辰石,代表“傷感的珠寶”。歐泊還被賦予過不同的治療特性,被認為可以治療視力問題,使人隐形,甚至讓分娩更容易。

然而,到了中世紀,人們迷信罪惡的力量和疾病來自有色彩的石頭,歐泊也是以染上了“不吉利”的意味。11世紀,法國雷恩的馬爾博德主教這樣描述歐泊:“是盜竊者的守護神,在烏雲密布的夜給予偷盜者敏銳的視覺,卻擋住了其他人的眼睛。”以此怪罪歐泊具有罪惡的靈性,并稱其為小偷、間諜和強盜的護身符。甚至有傳說,法國國王路易六世曾因為一名皇家金匠損壞了昂貴的歐泊而砍掉了金匠的手。此後,手工匠人将厄運歸咎于歐泊惹的禍。

歐泊經常出現在歐洲古典文學作品中,包括莎士比亞、斯科特、紀堯姆等作家都在作品中提到歐泊。斯科特1829年出版的暢銷小說《吉爾斯坦的聖安妮》中,将歐泊與厄運聯系在一起,當女主人公輕觸聖水時,她胸前的歐泊失去了顔色,最後不幸死去。此後20年間,歐泊的銷量銳減超過50%。後來出現過寶石學家為歐泊正名的記錄,認為歐泊變色恰恰是提醒了擁有者預防中毒。當然,在20世紀初,不乏鑽石商人為了排擠歐泊對鑽石生意的威脅,渲染歐泊與厄運相連的謠言,維護自己的利益。

“老炮兒”的生活方式

開車在澳洲廣袤的内陸穿行,時常會路過蕭瑟的采礦小鎮。這些小鎮曾在“淘金熱”時期有過輝煌的過去,如今已經風光不再。歐泊的開采模式與金礦場或鐵礦石礦場的規模化經營截然不同,更像是早期歐洲移民留下來的一種生活方式。記者采訪過的一位歐泊礦主已經是家族中第三代歐泊開采者。在名為歐泊頓(Opalton)的小鎮,礦主依然保持着百年前的開采模式,頂着似火驕陽,礦主帶着夥計一起,開上自家的挖掘機在礦山上切下岩層,然後用小錘在破碎的岩塊中分揀歐泊礦石。

1888年,來自瓦南布爾的飼養員克雷格在歐泊頓發現了高品質的歐泊。在繁華時期,當地曾有600多名歐泊礦工。歐泊頓的名聲來自于1899年開采出至今最大的管狀歐泊,據稱長度超過3米,有成年男性的腿一般粗。進入21世紀,年輕人向往大城市的繁華,當地常住人口下降至僅有幾十人。但是,留下的都是開采歐泊的“老炮兒”,他們早不再把歐泊看成發家緻富的機遇,而是伴随終身的生活方式。來自布裡斯班和悉尼的歐泊珠寶商時常光臨此地,老友相聚,礦主們拿出新的發現,各取所需。許多礦主手上都有珍藏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老貨”,他們隻在遇到“識貨”又“識人”的買家時才會出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