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從這裡開始
作者:郗海泉
雨過天晴,藍藍的天空漂浮看乳白色的雲朵,華州塬區滿山遍野的松柏被地面盛開的野菊東西編織在一起。似乎暢開胸懷,陶醉在秦嶺龍脈的懷抱。微風吹佛,鳥語花香。嘩嘩流趟的澗峪河水,居高臨下,尤如脫缰的野馬,繞過道道村莊,穿越起伏高坡,無情的沖擊着岸邊沙石棱角,轉身又撲向河心的浪濤。掀起滾滾浪花,歡歌笑舞而去。

華州秦嶺北麓 劉煥民攝
我站在河邊高處,望着對面學校大樓,浮想聯翩,泣泣往事湧上心頭。今天的希望國小不正是牛娃爺爺和成千上萬先烈抛頭顱,灑熱血的結果所在嗎?寬暢高大的校門樓下不正是牛娃爺爺英勇就義時在此播下的希望和重托嗎?
那是一九二八年五月,共産黨人李先念在高塘發動了驚天動地的渭華起義。由于敵衆我寡,起義軍浴血奮戰,經過幾個小時激戰。攻破了敵人處處包圍,由于形勢所迫,為了儲存實力,減少部隊過大傷亡,我軍不得向澗峪口突圍撒退。牛娃爺爺為了掩護部隊和戰友,奮勇殺敵。不幸多處中彈,身負重傷。他為了不拖累同志們,把僅有的時間留給了部隊和同志們,便悄悄的躲進了河邊的蘆葦蕩。等到半夜三更,掙紮的爬到村後的破廟,天還末亮。又被保安團搜捕隊發現,再落入敵手。
敵人将他五花大綁,在押往高塘途中,鄉親們聞訊趕到。保安團副王麻子見勢不妙,舉起手槍對着大夥吼到:“閃開,誰敢擋道,就地槍決”。這時隻見牛娃爺爺渾身是血,滿臉是傷。他用力的甩開兩個團丁,向前跨了一步。臉上露出微微笑容,低沉而有力的說到:“鄉親們不用管我,你們一定要活下去,将來就有希望。”大家看着牛娃爺爺大義巋然的英雄氣概異口同聲的喊到:“牛娃是個好人,放了他吧。”隻見王麻子胳膊一動,呯的一聲槍響,站在最前面的老五大伯應聲倒下。見此現狀,牛娃爺爺不顧渾身疼痛,對着王麻子破口大罵“王麻子,狗雜種,不要濫殺無辜,有種就沖我來”,接着他又轉過頭喊到“大家不要犯傻,快點離開,要堅信共産黨人是殺不完的,渭華峰火是捕不滅的”。隻見王麻子飛起一腳,将牛娃爺爺踏倒在地。狂妄至極的叫到“好你個牛家羔子,死到臨頭,還敢吹共反政”。隻見牛娃爺爺用盡全身氣力掙紮着爬起,抖了抖渾身上下血染的泥土。突然一個轉身,喊到“王麻子,老子和你拼了”,話音未落,接着就是幾聲槍響,英雄的牛娃爺爺倒在了血泊之中,這槍聲再起打破了高塘清晨的凄涼和甯靜。
可憐他年僅二十三歲,排行牛家老三,是我爺爺的三兄長。
歲月似箭,轉眼将近百年。可爺爺總是經常給我講述這個不尋常的革命故事。
每當我站在這裡,看到希望國小門前這幾個大字,眼前就浮現出牛娃爺爺,老五大伯還有那些在渭華起義中犧牲的先烈們。他們的英雄形象如同秦嶺挺立,松柏常青,澗峪河水,千古留芳,世代相傳!
記不清的風雨,數不盡的春秋,說不完的英雄,唱不完的贊歌,黑暗一去不返,歲月日新,解放後曾在牛娃爺爺和老五大伯用鮮血染紅的這塊高坡上搭建起鎮反的宣判台。1958年建立過大煉鋼鐵的熔爐,1960年修建了區委會,1962年改建成希望國小。
今日的高塘更是翻天覆地,高鐵和高速公路東西南北跨越。渭華紀念碑雄偉壯觀,如雲掘起。澗峪的飲水工程,橋峪水庫的落成,希望國小樓上飛揚天空的歌聲,竹溪裡小江南的仙境,不正是渭華起義播下的希望和寄托嗎?
渭華起義烈士紀念碑 宋朝峰攝
此時此刻,我想大喊一聲“牛娃爺爺,老五大伯和那些犧牲的先烈們,你們沒有死,你們永遠活在黨和人民心中!”
作者簡介:郗海泉,男,生于1952年,華縣赤水鎮小漲社群王樓村,華縣作協,謂南市作協會員。國小文化,自幼熱心創作,70年代曾在陝西群衆藝術報、陝西曰報、陝農報、渭南日報發表詩唱,散文百餘多篇。80年代,曾在渭南法制報,渭南科技資訊報擔任持約記者。2020年後編寫了秦腔小戲《法不容情》《牛事法規》,現代曆史小劇《英子上山》,大型現代泰腔劇《華州夢》。曾獲得華縣群衆演唱會一等創作獎、陝西黃河故事征文優秀獎。近年來建立了華州旺旺影視公司。自編自導的百家碎戲曾在陝西衛視、陝西一頻道播出二十多部。
原文來源:劉煥民推薦
原文作者:郗海泉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