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藏在《心居》中的10條人生建議,能讀懂5條以上,說明你成熟了

看了幾集《心居》,不禁感慨編劇滕肖瀾的文字功底,不愧是魯迅文學獎得主。

在她的筆下,顧家的每一個人都顯得那麼可憐又那麼可恨,将人得多面性展現得淋漓盡緻。一切皆指向:沒有完美的人。

顧磊,踏實安穩适合結婚,卻安于現狀沒有主見。

顧清俞,有錢有顔卻缺乏生活智慧,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來指手畫腳。

顧父,為人善良通情達理,卻少了些魄力無法當家做主,錯把女兒當一家之主。

馮曉琴,善良有拼勁卻精于算計,還總以“我窮我有理”的态度進行道德綁架。

從每個人物的性格來看,編劇滕肖瀾就已經在告訴觀衆,人是多面的,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隻有角度不同感受不同。

站在什麼角度,就看到什麼樣的事物,得到什麼樣的感受。顧家這些人,看似沒錯又都有錯,看似有錯但又都合情合理,沒有臉譜化的好人與壞人,隻有立體多面的人。

除了人的不完美外,滕肖瀾還在《心居》中留給觀衆多個人生建議,現總結10條,每讀懂一條就是一種成長,能讀懂五條以上就說明你成熟了,也讀懂了編劇的用心。

無論何時女人都要靠自己

鄉下來了的馮曉琴,為了能在上海紮根,将希望全寄托在另一半身上。看顧磊為人老實憨厚便選擇倒追,追到手後順利拿到上海戶口。

為了能在家庭中立足,她甘願當牛做馬伺候這一大家子,毫無骨氣可言。

當孩子大了點,馮曉琴又開始作妖,想要在上海買房子。

買房子的前提是有錢,可馮曉琴的全部存款也隻有三萬塊,此時的她又将希望寄托在大姑子身上,想盡辦法向對方借錢。美其名曰是借錢,實則是肉包子打狗。

從拿到上海戶口,到想在上海買房,馮曉琴一直都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結果就是,拿到了上海戶口也依舊買不起房子,造成家庭沖突導緻丈夫意外死亡。

經過悲劇後,馮曉琴才意識到女人要靠自己。

她開始一邊照顧家庭,一邊抽空去送外賣賺生活費。從顧磊死後,她再也沒有伸手向大姑子與公公借錢,而是全靠自己。

為什麼馮曉琴喪偶後日子還能越過越好?最主要的就是靠自己。

她不再依靠丈夫,而是靠自己打拼,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搭上史老闆、展翔這樣的有錢人,再賣力幹活不躺平,日子自然也就好了起來,她在婆婆家也有了底氣。

馮曉琴的經曆,何嘗不是給每一位觀衆的啟示?無論是靠丈夫還是靠親戚都不如靠自己,尤其是女人,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就是立足的底氣。

财富是一個人的底氣

底氣是什麼?是自信。

而自信是财富、學識、家庭背景、專項技能加持的。在《心居》中可以非常直覺地看到,财富就是一個人的底氣。

外地媳婦馮曉琴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大筆的财富,那麼她在婆家就隻能當個保姆,甚至連個保姆都不如。她深知這一點,是以從不敢與公公、大姑子吵架,受了委屈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實在忍不住發脾氣了事後還會主動道歉。

丈夫死後,馮曉琴更不敢作妖,生怕被公公趕出家門。是以,她即便不與公公說話,也會和往常一樣照顧一家人。

沒有底氣,隻能受氣,啥也沒有的馮曉琴隻能低到塵埃裡。

同樣地,家道中落的施源沒錢沒事業,在顧清俞面前甚是自卑。即便顧清俞不看他的經濟狀況與家庭條件,還趕着往他身上撲,但依舊會觸碰到施源的敏感神經。

論家庭背景與學識,施源遠比展翔強,但在展翔面前他依舊是自卑的,他們倆最大的差距就是财富。

展翔大老粗一個卻因為有錢就有底氣去追求顧清俞,即便被對方拒絕多次,他仍舊不放棄。而施源在顧清俞面前,永遠都是小心翼翼沒有底氣與自信。

從馮曉琴到施源,可見财富是一個人的底氣。

對方再優秀也不要當“舔狗”

同樣是發生在展翔身上,他的愛總是顯得那麼廉價。認識顧清俞八年,也愛了她八年,期間看着顧清俞戀愛、分手、結婚,他依舊無法放下。

在展翔眼裡,顧清俞就是白月光,是以在這八年裡,非她不娶的展翔把自己活成了備胎。說嚴重點,就是“舔狗”。

他頻繁獻殷勤,顧清俞卻對他不理不睬,他暗自哭泣,顧清俞對他視而不見。做最好的備胎,受最深的傷,展翔妥妥的“舔狗”一枚。

“舔狗”的下場就是愛而不得,眼巴巴看着女神投入他人懷抱,自己卻站在原地痛哭流涕。

浪費八年的時光,等來的是對方的無視,展翔的經曆就告訴每一位觀衆,對方再優秀也不要當“舔狗”,不如看看身邊人也許會發現别樣風采。

選擇愛自己的會更幸福

八年,展翔愛而不得,眼睜睜看着顧清俞與施源約會,自己卻隻能站在窗外獨自失落,手裡的兩張音樂會門票頓時失去了光彩。

那一刻,抱着雕塑的展翔讓人心疼。

為了追求顧清俞,他苦練英語;因為顧清俞一句話,他求來音樂會門票并惡補相關音樂;為了顧清俞,他等了八年。

結果,他卻像個小醜一樣看着他人幸福。

透過展翔這個角色,編劇何嘗不是在告訴廣大觀衆,在感情裡,選擇一個愛自己的人,更容易得到幸福?

展翔付出所有,對方視而不見,因為顧清俞對他根本就沒有愛。不愛一個人,即便對方再如何賣力,也都是無用功。

與展翔一樣,葛玥也選錯了夫妻。

顧昕能與身材顔值都一般化的葛玥結婚,就是看中了她的家世。在金錢、地位、權力面前,顧昕對葛玥的愛少之又少。

是以,在葛玥在婆婆家受欺負時,顧昕并沒有盡到一位丈夫的責任。

葛玥愛上顧昕,就像展翔愛上了顧清俞,對對方再好也都隻是感動了自己。是以,在感情中選擇更愛自己的,或彼此相愛的,日子會過得更加幸福。

婚姻講究門當戶對

當然,在婚姻中除了講究愛情的對等,也講究家庭的對等。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注定是磕磕絆絆的。

無論是外地媳婦馮曉琴與上海男人顧磊的婚姻,還是顧昕與葛玥的婚姻都有着懸殊的地位。

在不對等的狀态下,馮曉琴成為顧家的保姆,從未被看得起。顧昕也是如此,結婚後如同入贅,在嶽父嶽母的光環之下他永遠都低人一等,也被嶽父嶽母打心裡看不起。

郭德綱曾就說過,婚姻最主要的是門當戶對。隻有這樣看問題的層面、處事的态度、三觀才能更相似,兩人的沖突才能少,婚姻才能更長久。

從馮曉琴、顧昕、顧清俞等人的婚姻上看,也确實印證了這個說法。不對等的婚姻,不僅是一地雞毛那麼簡單。

在《心居》中,除了有婚姻與感情方面的人生建議外,還有生活中為人處世的建議與啟示。

再親近也不指點别人夫妻倆的事

顧磊意外死亡,誰之過?

有人認為是馮曉琴太能作,要不是她鬧着要買房、回老家,顧磊也不會意外墜樓。是以是馮曉琴害死了顧磊,也害得自己沒有一個完整的家。

也有人認為,顧磊的死與姐姐顧清俞逃不了幹系,若顧清俞沒有在顧磊面前挑撥離間,馮曉琴也不會鬧着要離家,那麼顧磊也不會去世。

但深究下來,顧磊的死與顧家的每一個人包括他自己都有關系,每一個人都應該檢討自己。其中最該檢討的是顧清俞。

顧清俞最大的問題不是拒絕借錢給馮曉琴,而是指點馮曉琴與顧磊的婚姻。雖然顧清俞與顧磊是親姐弟,但再親近的關系也親不過顧磊與馮曉琴的夫妻關系。

可惜,顧清俞始終拎不清自己,還總想要摻和到弟弟弟媳間進行挑撥。她的那些擔心與顧慮以及對馮曉琴的防備,對顧磊來說是多餘的,也是一種負擔。

夫妻間的感情,即便再親的親人也不能摻和。這也就是為什麼生活中會有這麼多婆媳關系緊張的家庭,婆婆拎不清總想摻和兒子的生活,到頭來生活一地雞毛,日子過得雞犬不甯。

顧清俞的拎不清,是導緻顧磊去世的主因之一。

富不炫,貴不裝

顧家是個大家庭,但每次七姑八大姨聚在一起就是修羅場,各種無意義的攀比與炫富讓人頭大。尤其是顧昕的媽媽,在得知親家是個有錢、有權、有勢的人,便開始在家族裡炫耀。

先是炫耀大房子,後又炫耀對方的家世,一副小市民的樣子。

更可惡的是,顧昕的媽媽還在曾幫助過她的親姐妹面前炫耀,甚至要踩對方一頭。

小人得勢的炫耀,不懂感恩的攀比,顧昕媽媽的嘴臉讓人厭惡。有這樣的親戚,着實糟心。

但很快,裝大款炫耀後葛玥家就遭到變故,大房子沒了,存款沒了,夫妻倆不得不與家人擠在一起生活。

不懂低調的顧昕媽媽被快速打臉,在親戚面前也隻剩下丢人。

做人不能太仁慈

從外地來上海打拼的展翔做起了房東,靠着收租成為富豪,但由于太善良總被欺負。其中一處房子租給了外來務勞工員,看他們可憐就允許他們一再拖欠房租。

可誰曾想,租客蹬鼻子上臉,一再拖欠房租拒絕付錢,每次都以各種奇葩理由扮可憐回絕展翔。一而再再而三,展翔都吃了閉門羹。

當展翔下定決心去收租時,租客開始無理取鬧,并一副“我窮我有理”的樣子耍賴。不僅把展翔打了一頓,還誣陷對方。

展翔的善良成為租客要挾的籌碼,是以做人不能太仁慈更不能丢失了底線。有些人,給他一把傘擋雨,他不僅不會感謝,還會把傘搶過去,并向你吐口唾沫。

善良要有度,沒有度的善良,就是一種縱容,更是對自己的一種折磨。

面對現實活在當下

施家曾是大戶人家,施源的爸爸媽媽也都過慣了好日子,奈何家道中落在底層生活多年。從當初的大戶到如今的底層,即便生活多年,施源的媽媽仍無法接受現實,逐漸患上躁郁症。

兒子沒有好學曆與好工作,自己又患病費錢,施母的心理無法接受。

在得知施源戀愛時,她想到的卻是施源的娃娃親,以及曾經的鄰居都在國外過上了好日子,自己卻已高攀不起。

曾經都是大戶人家,如今卻有着天壤之别,無法面對現實的施母一直活在過往,換來的是家庭生活的不幸,以及身體與心理上的折磨。

面對現實接受平庸生活才能好轉,過去永遠都隻是過去。

苦,才是人生活的本味

透過《心居》看生活,處處不說苦,卻處處透着苦。苦,又何嘗不是生活的本味?

馮曉琴就想在上海紮根,卻不料丈夫意外身亡,隻能靠自己打拼。顧清俞什麼也不缺,卻唯獨無法找到想要的愛情,即便找到了也回不到當初的感覺。

顧父更苦,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兩次至親離世的痛苦伴随着他的一生。

生活是苦的,沒有一帆風順,隻有起起伏伏不停折騰。

海清曾一直不了解為什麼生活是苦的,她總認為生活應該是甜的。而師父黃磊的一番話,讓她幡然醒悟。

黃磊告訴她,生活本就是苦的,而甜是稀有的,是以大家都去追尋甜。

在《心居》中,每一個人物的背後都是苦的,但大家都在為了那一抹甜去努力。

這些人生建議與感悟都藏在了《心居》中,這也是編劇留給觀衆最好的禮物,值得思考與探讨。能讀懂編劇的觀衆,也就意味着成熟與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