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斯克:大部分人沒必要活那麼長,把意識注入機器人就行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人類社會的進步離不開技術與科學,在世界近代史當中,學者們一般認為機器工業帶來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帶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帶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推動現代社會進步的三次關鍵事件。

同樣在科技和生産力得到極大提升的當下,人們如何再次提升自己社會的生産力,是人類進入一個“新紀元”似乎還尚未出現關鍵技術,不斷探索的人們也從未放棄這種努力,埃隆·馬斯克(Elon Reeve Musk)就可以說是諸多在探索當中的人之一。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無論是科技還是各種行業,機器的參與度已經愈發之高,許多行業都已經實作了機械化、流水線生産,從很大程度上來看,似乎在不久之後的未來,人們想要做些什麼事,都可以省去自己動手的步驟,全部都交給機器了。

當然這種變革也使一些人意識到了危機的存在,比如在美國,就有許多關于機器人擁有自己意識之後,開始“反攻”人類世界的科幻電影。

于是在人類社會之中就開始産生了一個悖論:當機器人擁有了人類的意識,那麼其是否還隻是機器人呢?未來世界中,人類有望将意識移植到機器人身上,實作永生嗎?在機器制造行業之中,人們也有意無意地避免對于機器人意識層面的過多提升。

然而就在馬斯克的研究當中,也許将人類意識“移植”到機器人身上是完全能夠成為可能的情況。

技術提升與機器人的“新生”

2022年三月27日,在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座屬于馬斯克的工廠之内,其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馬斯克表示,在去年已經公開過的由特斯拉生産的人形機器人正處于問世過程當中,并且依據他的想法,這類名為“擎天柱(Optimus)”的人形機器人在外形上就會被設計成與真實人類十分近似的形象,身高一米七二,體重五十四公斤,并且為了其行動更加近似于人類,做更多人類可以完成的事情,其内部還内置了專門的動力裝置。

衆所周知,機器人的存在其實是為了幫助人們做一些人類難以完成的事情,或者是一些重複性高、比較要求長時間專注的工作,這也是大型機械和流水線存在的意義。

與之有些不同的是,馬斯克看到了一些更加人文的領域,他将視野放在了家庭生活當中。他表示,在做家務以及需要承擔一些社會責任時,機器人似乎也能夠起到一些關鍵性的作用。

馬斯克表示,假如将人類個體的意識“植入”到機器人的晶片當中,讓其清楚自己在一個家庭當中,除了固定去做一些重複性的事務之外,還應該主動履行一些諸如照顧父母、贍養老人、陪伴子女的社會性事務,就可以達到一種近乎讓個體“永生”的效果。

同時這種想法一旦實作,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下人口增長率低、生育率低的一些社會危機。

對于已有問題的解答

當然,在此次媒體采訪過程當中,依然有記者問到了關于“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類”、“人類社會是否會遭遇危機”之類的有些“老生常談”的問題,關于這種疑問,馬斯克認為,這樣的問題至少不會他因為他旗下的相關産品引發,因為特斯拉相關的産品,諸如Neuralink這一産品,僅僅用于解決個體大腦及脊髓損傷的相關健康問題。

與此同時,馬斯克還談到了一個關鍵性的概念,那就是由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谷歌工程總監雷·庫爾茲維爾(Ray Kurzweil)在其著作《奇點迫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當中提出的概念——奇點時刻。

庫爾茲維爾認為,在2025年的時候,我們會遭遇一個十分關鍵的變革,屆時計算機的驗算速度将會全面超越人類大腦,同時人類智能也會遭遇非生物化的變化。

馬斯克表示,“在當今社會之中,我們的記憶以圖檔和視訊的形式儲存在手機等電子裝置中,這就能夠使我們在千裡萬裡之外免費通過視訊實作交流……這在以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實際上,大規模的計算機參與到我們生活之中已經 “放大”了我們的大腦,并且這種資料計算的力度還會繼續增長。”

人類生存時間與社會的“窒息”

盡管對于機械及科技領域,馬斯克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在被問到對現實世界的看法時,馬斯克卻表示自己并不關注與肉體相關的太多事項。相反,他甚至認為人類太長時間的生存會導緻社會陷入一種“窒息”之中。

在馬斯克看來,現今社會之中人類面對的三個最嚴峻問題就是與日俱減的出生率、人工智能危機、宗教極端主義這“三座大山”。

他認為,過長的壽命會拉長社會的距離,比如在美國社會之中,為整個國家制定最早規則的人早已故去,當時的上司人之能夠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判斷社會發展,他們并不能夠預想到之後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怎樣的。

這就導緻整個社會有可能陷入脫節的狀态,為了保持整個社會的活力,以及在各種社會問題面前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與創造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太久的壽命與這種“活力”之間是存在一定沖突性的。

馬斯克表示,為了将自己關于技術和科學的一些相關理念延續下去,他會盡可能保持健康,以讓自己在世界當中多存在一些時間。但是他并不懼怕死亡的到來,因為這是一種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總的來看,作為技術和科學方面一個比較出衆的代表人物,馬斯克的想法以及相關實踐還是“名副其實”的,他盡可能的發揮了技術的優越性,又考慮到了一些與人類社會相關的實際問題,還是有一些人文關懷的。

但是他關于人類壽命的看法稍微有一些主觀,我們可能比較難以了解。其實他想強調的是創新和活力的重要性,不僅僅隻是字面意思。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