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钛媒體注: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投資界,钛媒體經授權釋出。

最近幾年來,市場上最大的機會無疑是汽車的電動化與智能化,帶來了相當多的投資機會,催生了市值萬億的甯德時代,以及多個市值千億以上的産業鍊公司和汽車終端公司。如今新能源車闆塊的投資機會已經棋至中盤,需要尋找下一個曆史級别的大機會。

這個機會會在哪裡?

最近與一位明星基金經理交流,對方在解釋投資方法時表示,選股的第一步是會看長期賽道,先頭腦風暴選出三四十個處于中長期戰略級别的線索、能賺大錢的方向,要選天花闆高的。長期賽道理論上是未來生活的方向,符合産業趨勢和時代趨勢,從十年期或五年期次元,展望生活中有什麼變化,變化中的龍頭企業未來漲幅絕對是沖在最前面的。

展現未來生活的方向,符合産業趨勢和時代趨勢,有哪些具體行業有這樣的潛力?一個簡單而長期的硬邏輯是,大陸人口增長潛力在下降,而且年輕人甯願送外賣送快遞也不願意再做重複的流水線式的工作。未來,機器替代人類去做人不願意做的工種,是必然也是必需的大趨勢。

從這個角度看,服務機器人是未來的一個大機會。雖然現在規模還不大,隻有300億左右的整體規模,但已展現出巨大潛力。服務人員日益短缺,而技術能力的上升會提升機器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以預見,服務機器人即将迎來産業大爆發。

正如電動車将取代傳統燃油車,而服務機器人則将代替人做枯燥、重複性、危險的工作,機會總是在這樣的變革中産生。當然,現在的服務機器人形态還不能承擔未來的期待,從軟體定義的智能化程度,到硬體定義的機器人靈活性等能力,都還需要頭部企業來提升和定義,讓服務機器人具備聰明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真正有替代人的能力。就像電動車要真正熱銷,不能因為補貼,而是因為體驗确實比傳統車好。

服務機器人,前景無比燦爛,破局之路卻任重道遠。

一個曆史級别的大機會,堪比電動車賽道

現在我們已經在不同場景見過服務機器人了,形态與功能各異。家裡奔跑着掃地機器人,商場裡停駐着導引機器人和清潔機器人,酒店和餐館裡有送餐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離我們并不遙遠。

服務機器人目前市場規模還不大。中國電子學會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302.6億元;到2023年有望突破600億元,處于産業化初期,但增速十分可觀。

服務機器人有長期增長的大邏輯。随着人口老齡化、年輕人不願生孩子,未來的勞動力短缺無可避免。資料顯示,2021年末,大陸人口僅比上年末增加48萬人,創下曆史新低。2021年的人口出生率為7.52‰;人口死亡率為7.18‰;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也是曆史新低。

即使人口下降趨勢能夠得到控制,未來的就業結構也會發生巨變——年輕人不會選擇做簡單、重複性、成就感低的工作,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想去流水線工作。在老齡化的趨勢下,老年人的陪伴、日常照顧會有巨大勞動力需求缺口。農業、家政、清潔、服務員等工作,将面臨巨大缺口。

能解決這一問題的,隻有機器人。機器人有很多優勢,比如,可以7×24小時工作;照顧老人,可以有一個護工來指揮多個機器人來服侍老人的起居。未來,在家庭看顧、酒店餐廳服務、清掃、農業種植等領域,服務機器人都會有極大的市場空間。每個領域的需求都是巨量的。以家庭保姆機器人為例,達闼創始人黃曉慶認為,中國有4.5億個家庭,假設2035年租出去1億個機器人保姆,每個保姆每月收3000元,一個月就是3000億,一年就是36000億。

還有很多可以标準化的場景——比如農業的溫室采摘、棉花采摘等。達闼開發的服務機器人已經在采摘場景中應用,節省人力的同時,還可以實作長時間作業。在黃曉慶看來,農業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中國大約有1億5千萬畝溫室和大棚,全中國僅采摘圓形水果這個市場的勞力成本每年就超過3000億人民币以上,未來機器人的應用空間非常廣。

衆多垂直細分領域加起來,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超乎想象。

事實上,VC/PE早已看到這一賽道的廣闊前景。統計顯示,2021年,服務機器人賽道相關融資事件113起,融資總金額超440億元。頭部企業中,達闼機器人完成超10億人民币的B+輪融資;普渡科技完成5億元人民币C輪融資;配送機器人坎德拉完成3.75億元人民币B輪融資。

産業資本也來了。特斯拉去年8月也表示要做機器人,而且是人形機器人,可以放在汽車裡,幫人做一些閑雜的活。這款機器人的實體版本可能在明年面世,設計初衷就是用來處理那些不安全、重複的、無聊的工作。全球汽車是2.6萬億美元的市場,全球勞動力是38萬億美元的市場,是汽車的10多倍。馬斯克認為,人形機器人會對未來經濟産生深遠影響。在未來,體力工作會是一種選擇,你願意的話可以做,不願意就不做。

背後的邏輯不難了解——人不願做的勞務工作太多了,留給機器人服務的空間實在太大了。單從想象空間來講,服務機器人市場比智能汽車還要大。

現實很骨感,服務機器人為何還沒爆發?

前景是美好的,但不代表現在的服務機器人行業就值那麼多錢。對于很多投資人而言,他們是不會出手市場滲透率在5%以下的行業的,理由是産業太過于早期,變數太大,确定性不夠強。

現實也确實是如此,現在的服務機器人面臨不少變數。從功能上來講,不少機器人還比較雞肋,矗立在商場給人指指路,提示點優惠券,可有可無,沒有獨特的價值。而服務機器人去家庭場景裡照顧人,靈活性還太差,上下肢的彎曲,上下樓,負重能力,走路的平穩性,都還有比較大的技術挑戰。智能性也是大問題,隻能完成一些簡單的輸入性指令,複雜問題處理不了,自主學習能力更是不足。

從成本來說,至少數萬元乃至幾十萬的價格,成本收益比不夠好,讓B端的商家和C端的使用者算過賬後,覺得還沒有買入的剛需。

服務機器人,在很多人看來還是個大玩具,而不是個生産力工具。

要在未來十年達到預期的産業規模,在最近幾年迅速邁過滲透率低的早期階段,服務機器人需要技術與産品的進步,來提升機器人在實際場景中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機器人物有所值。以掃地機器人為例,這幾年起量很快,正是因為解決了避障、掃拖一體等工程難題,使機器人真正具備像人一樣掃地的能力,不再被人當做玩具來看待。

整個服務機器人要想迎來爆發,也是要形成具體場景内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包括:

第一、大腦過關。機器人要足夠智能化,通過自主學習,具備行業知識,具備處理具體場景複雜問題的能力。這需要雲端不斷更新。通過雲端資料提升智能化,很像特斯拉。隻靠本體的晶片提供的算力是很難保證機器人智能水準的提升的,因為能收集和處理的資料量太少了。

第二、硬體過關。關節、傳感器、材料等核心零部件上要突破,其中關節的标準化、智能化、低成本是痛點。機器人解決問題的核心是要有足夠的靈活性,人靈活性高很大程度上源于身上有諸多關節。機器人,尤其是未來承擔更多任務的人形機器人,需要在關節上有更強的開發與生産能力。這也是大陸很多産業的通病,有組裝能力,核心零部件上缺乏技術實力,受制于人。是以需要在關節等核心零部件上有國産替代乃至超過國外産品的能力,使機器人更靈活、機動,在複雜場景下像人一樣做工。

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是以,對于服務機器人而言,需要在軟硬體方面都有很大提升。這方面國内服務機器人行業處于一個積累量變去觸發質變的過程。以龍頭企業達闼機器人為例,硬體方面,因為在執行系統中最複雜的智能關節方面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可以使機器人完成很多複雜動作,大幅提升了機器人的效能。在軟體層面,雲端能力使得積累的海量資料可以在雲端快速處理,讓機器人快速對複雜環境形成了解并作出合理決策。目前,達闼機器人在零售接待、安保配送、教育、農業等場景都已有應用,機器人不再是擺設,而是真正能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問題的生産力。

這一點也跟智能電動車非常相似,硬體要過關,軟體層面要有資料的積累與處理,提升智能化水準,使汽車和機器人不再是純粹的機械,而是資料驅動的有機體。

縱覽服務機器人江湖,誰會是領頭羊?

毫無疑問,現在的服務機器人還是産業初期階段。正如投資人所表示,這個階段需要行業領頭羊來引領,通過技術、産品、模式的更新,來定義行業的技術、産品、模式該走向何方。就像VR能否引爆元宇宙,未來需要看蘋果的新品是如何定義的;智能車的走向,要看特斯拉的技術與産品路線。

服務機器人也需要行業發展路線的制定者、定義者,給整個行業指明一條路徑,通過這個路徑來實作能力的更新。從戰略路線的選擇與當下的發展情況看,達闼機器人正在扮演這樣的角色。

達闼機器人成立于2015年,在雲端的軟體、算力、通信等方面,在硬體端的機器人本體、核心零部件如關節等方面,都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目前已服務産業鍊超過2400家客戶。在商業零售、公共衛生、通信、教育、公共安全、電力能源、農業、環衛等多個垂直行業開始商業化。

在不熟悉機器人行業的人看來,達闼機器人和傳統機器人公司做的産品大體是一樣的,隻是場景的不同而已。但其實兩者有很大的差異。傳統機器人公司的定位都是機器人公司,而達闼是通過雲端智能和高端制造軟硬體兩方面的更新,成為服務機器人平台公司。

傳統機器人公司是硬體思維。在硬體基礎上通過本體和邊緣的算力來讓機器人具備有限算力,這類路線決定了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天花闆是極低的。達闼機器人其實是從部署雲端大腦和人工智能力起家,當發現市場上機器人本體做得不夠好,才去做的本體硬體。當發現關鍵零部件不夠強時,才去開發的智能關節等核心零部件。邏輯的起點是雲端大腦,終點是機器人智能化和可持續提升。達闼在雲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人機融合智能、網絡安全、區塊鍊、雲智能控制等多方面儲備了相關技術,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和自主導航等關鍵人工智能領域建立了行業領先地位。這使得達闼的服務機器人智能化提升空間更大。

傳統機器人公司的邏輯起點是先把硬體做起來,再去考慮智能化的問題,這種路線很難帶來一個足夠聰明的服務機器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會很有限。

從硬體層面看,達闼機器人的思路,是首先解決卡脖子核心技術。有核心競争力的機器人公司,肯定要在核心零部件上有所突破,不能滿足于隻做個組裝廠。達闼研發了并量産了智能柔性關節(SCA),內建了各種元件如電機、電機驅動、減速器、傳感器、高速通信、外擴接口、實時作業系統,成為機器人的運動核心元件與控制通信節點,使機器人的身體運動更加靈活、可靠,适應更多場景。

與選擇代工、輕資産模式的機器人公司不同,達闼是一家高端裝備制造公司。達闼在上海占地243畝的智能機器人“達闼新鎮”即将建成,産業基地項目達産後,年生産機器人關節預計可達1000萬台套。

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從雲端到本體到關鍵零部件,布局智能工廠,讓工業機器人生産服務機器人,柔性執行器、智能關節等技術的研發,達闼具備端到端全棧掌握全産業鍊能力的公司會更有破局的優勢,這和當年特斯拉發展的路徑有異曲同工之妙。

達闼機器人的路徑是平台化思維。達闼兼備軟硬體兩方面優勢,外部優秀的機器人可以接入達闼的雲端系統,來提升智能化水準。生态的擴容帶來更多資料,使得行業進入良性循環。而達闼自身核心零部件與智能制造能力也可以向行業開放。

例如,達闼自研的智能柔性關節(SCA)突破了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在标準化、內建化方面的局限性,可以為所有機器人制造商提供标準化的機器人關節子產品,任何一家機器人本體廠商都可以使用SCA快速組裝所需的服務機器人。目前,已有數百家機器人、醫療、科研等合作夥伴加入達闼SCA生态建設。依托SCA,達闼于2021年獲批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産業項目,為該專項設立以來支援力度最大的項目。目前已有超百家生态客戶正在使用達闼SCA,包括醫療機器人、康複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屬國内領先水準。

達闼旨在成為整個服務機器人行業的平台級公司,這正是龍頭公司存在的價值,軟體、硬體層面都可以給行業賦能,帶動行業發展。

服務機器人頭部公司值多少錢?揭秘服務機器人估值體系

越來越多服務機器人公司準備進入資本市場,做平台的頭部公司顯然會受到更大關注。無論是自身的機器人本體銷售與場景解決方案的推廣,還是向行業裡生态夥伴提供核心零部件帶來的營收,以及雲端智能的賦能,都會讓龍頭企業營收插上飛速成長的翅膀。

龍頭企業的騰飛又能反哺機器人産業發展。龍頭企業為行業提供核心軟體與硬體,提升行業水準,把生态做大,促進整個行業進入良性循環,市場規模與滲透率可以不斷提升。

在目前國内的市場環境下,市場更認可高端制造,硬體比軟體更容易賣上價,當硬體足夠多、滲透率足夠高以後,下一步才是雲端智能的需求起量。

是以現階段市場能接受的估值,更多是硬體與高端制造層面。

從已上市的服務機器人公司科沃斯、石頭科技等來看,大家也是更多為硬體付費,軟體更新還沒有形成一個生意。這跟智能汽車不一樣,特斯拉已經将自動駕駛軟體包作為一項營收來源了。從這個角度看,近有硬體産品與場景解決方案,遠有軟體定義機器人的智能革命,這構成了服務機器人的短期與中長期估值邏輯。

掃地機器人龍頭科沃斯、石頭科技都在資本市場受到不同程度的追捧,在市況不好的當下,二者市值依然分别達到600億和300億左右。二者的營收與利潤規模也已經達到一定量級。如石頭科技去年的營收與利潤分别為58億元、14億元。

掃地機器人為什麼估值比較高?曾有投資人表示,掃地機器人壁壘并不高,但不妨礙它有一個爆量的過程。這個産品确實解決了消費者的痛點,把掃和拖放在一起,特别适合中國人。

說到底,掃地機有不錯的估值源于解決了使用者的實際問題,進而是銷量和滲透率有了一個快速提升。隻有滲透率達到一定階段,才有可能談估值,否則太早期了。當然現在掃地機的估值已經從高點掉了不少,核心原因在于壁壘不高,新進入者進來很容易讓行業格局變差,這是基金經理不喜歡的局面。

從掃地機估值的興衰可以探索服務機器人的估值原則。

首先,已經開始實作産品放量、滲透率快速提升的行業和産品,才有可能獲得比較好的估值。這意味着産品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已經被市場驗證,并可以展現在快速增長的營收與利潤上。

目前服務機器人市場已經處在滲透率快速提升的階段,在服務、清潔、安防、送貨等場景已經有不錯的普及率,進入快速推廣的階段;另外,在商業零售、公共衛生、通信、教育、公共安全、電力能源、農業、環衛等勞動力緊缺領域,服務機器人正在形成愈加成熟的方案,形成标杆案例,展現出價值,即将進入規模起量階段。

其次,後續估值能否提升,業績增速能否維持,源于壁壘是否足夠高。如果壁壘低,将會有大量新進入者,沖散行業市場格局,打破前期較高的估值。

隻定位于某個場景的機器人公司,壁壘是相當低的,很多企業都可以進來推産品、打價格戰。服務機器人的壁壘在哪裡呢?軟硬體兩方面都有壁壘,硬體方面,要有在核心零部件上的突破,實作核心環節的自主可控,有高端制造的能力;軟體層面,通過邊緣和本體的算力來提升智能化程度是有限的,雲端的算力提升是非常高的壁壘。雲端大腦帶來人工智能能力不斷提升,同時,平台和大資料所支援的機器人數量越多,機器人的智能水準就越高,成本會更低,這樣所形成的高壁壘,是不具備平台能力的企業無法跨越的。

繼電動車後,又一個萬億賽道出現了

真正突破核心技術的公司才會形成真正的壁壘,無論是軟體還是硬體層面,達闼都完成了大量技術攻堅,截至2021年12月31日,達闼專利申請數達2153件,在雲機器人領域專利數量全球第一。

更重要的的一點是,平台級公司将擁有更高的壁壘,因為平台定義了行業的走向,在産業鍊上有更高的影響力與話語權,在此基礎上估值會更有支撐。

諸多行業的案例表明,主打C端的産品會有更高估值,因為産品更加标準化,不用定制,不用給客戶做部署和安裝,增長穩定且放量更快。掃地機公司的高估值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達闼未來更大的機會肯定是在C端,包括家庭保姆、養老等場景的服務機器人會為達闼帶來更具爆發性的增長空間。作為中國移動國内唯一的5G雲端機器人戰略合作夥伴,雙方将共同探索5G的典型應用場景,形成1+1>2的規模效應,這無疑将助力達闼以B端業務撬動C端業務發展,為5G雲端機器人逐漸走進家庭開拓更廣闊的市場。

從整個服務機器人的發展來看,很可能是先B端後C端,當在B端站穩并開始在C端放量時,将會很快進入業績、估值雙升的戴維斯輕按兩下時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