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亞迪斷臂燃油車,前路如何?

比亞迪斷臂燃油車,前路如何?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年初,大衆汽車的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對《财富》表示,“即使在兩年前,還有許多人認為最好不要在沃爾夫斯堡生産電動汽車。”

“現在的情況卻恰恰相反。人們真心要求我們快速做出改變。”這個承認“傳統汽車制造商的時代已經結束”的老牌巨頭,将自己與燃油車全面揮手告别的時鐘撥至了2035年。

全球首個宣布停産燃油車的決定卻比預想中來得更為迅速。

4月3日,比亞迪釋出公告稱,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車的整車生産,未來,比亞迪在汽車闆塊将專注于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電動技術。

這一“ALL IN”新能源的舉動一時引發熱議,實際上,比亞迪隻是做了捅破窗戶紙的那個——一面坦蕩迎合新能源大勢所趨的行業前景;另一面,從新能源車在比亞迪汽車銷量的絕對占比來看,燃油車停售無非是水到渠成。

産銷快報顯示,今年1~3月,比亞迪燃油車累計銷量僅為5049輛,同比下降89.78%,僅占總銷量的1.7%;相比之下,前三個月的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104878輛,同比增長422.97%。而在2020年,比亞迪的新能源車銷量占比為48%,新能源車與燃油車的銷量大緻相當。

幾乎在比亞迪官宣全面進軍新能源的同一時間,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公開給新能源車潑了一盆冷水,“新能源的整車特别是乘用車,将會出現一次災難性的産能過剩”。濰柴唱衰,比亞迪做多,盡管二者持有各自不同的立場,但這樣的反差的确頗為吸引眼球。而新能源汽車面臨的風險,遠不止産能過剩。

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釋出了《關于2022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财政補貼政策的通知》,表示新能源汽車補貼标準在2021年基礎上下調30%;同時明确,新能源汽車補貼将在2022年12月31日終止。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比亞迪獲得的政府補貼高達23億元,占比亞迪淨利潤的57%。

财報顯示,比亞迪2021年汽車業務毛利率同比下滑17.39%,淨利潤也同比下降28.08%至30.45億元。政策紅利消失對增收不增利的比亞迪将是不小的考驗,但補貼退坡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車産業正走向成熟期,在技術疊代加持下,以市場為導向的增長路徑将愈發清晰。

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也為比亞迪選擇在這個時點對燃油車“斷舍離”帶來更多不确定性。受産業周期、疫情、國際局勢緊張等多重因素影響,汽車制造業上遊原材料成本漲幅不斷擴大,如每噸電池級碳酸锂價格在一年内增長10倍。4月6日,據上海鋼聯釋出資料顯示,電池級碳酸锂均價報50.20萬元/噸,而2021年年初電池級碳酸锂均價為5.3萬元/噸。

今年以來,比亞迪已經實行了兩次調價,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及補貼退坡等影響。對于原材料價格暴漲的挑戰,王傳福表示,“中國不可能從燃油車時代被石油卡脖子,變成電動車時代被钴、鎳等金屬卡脖子。”他建議全面梳理碳酸锂資源布局和産能,增加國内開采量和國外進口量,維護市場供需,穩定價格預期,促進行業健康安全發展。

相比行業共同面臨的風險,在每個巨頭和挑戰者都争相湧入的新能源領域,機遇似乎更為顯著:福特宣布“分家”,将專注電動汽車業務的部門命名為Model E;大衆汽車攜手華友钴業和青山集團,布局電池原材料供應鍊;4月5日,通用汽車、本田宣布,将聯手推出“實惠”電動車。幾乎每個在時代洪流下迫切想擺脫“傳統”标簽束縛的巨頭,都會嗅知這個賽道的狂熱和潛在的暴利增長,跻身其中隻是必然選擇。

但王傳福走到這個新能源汽車“亂鬥”的春天,已經過了18年。2003年收購西安秦川時,王傳福對自己的意圖直言不諱:“西安秦川可作為進軍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之切入點。”

一直以來,燃油車積累的底蘊或許隻是比亞迪全面進軍電動車的前置背景,而在電池、晶片等領域具備的多項硬實力,也決定了其擁有獨特的優勢。

以電池起家的比亞迪,從未放棄在電池領域的布局。目前,比亞迪已經建成或者在規劃當中的動力電池基地達到17個,已經建成的有8個,如果所有動力電池基地順利建成,預計電池總産能超過400GWh。

2020年3月,王傳福曾這樣介紹其王牌産品,“刀片電池展現了比亞迪徹底終結新能源汽車安全痛點的決心,更有能力将引領全球動力電池技術路線重回正道,把‘自燃’這個詞從新能源汽車的字典裡徹底抹掉。”而即将量産的特斯拉新鐮刀——4680電池,也許會讓比亞迪與特斯拉在電池領域,再度展開正面之戰。

近日,馬斯克也釋放了一則重磅消息“攪局”。

4月1日,馬斯克發表推文稱,特斯拉将在2024年從電池轉向氫能。他還提到,第一輛使用氫燃料的車輛将恰如其分地被稱為Model H。而去年3月,馬斯克同樣在推特上旗幟鮮明将氫燃料電池評價為“傻瓜電池”,大衆汽車首席執行官迪斯也給出了類似的判斷。

目前,轉向氫能的推文已經從這位推特新晉大股東的個人首頁中删除了,議論的喧嚣聲卻并未停止:這究竟是馬斯克在愚人節的固定節目,還是像業内所猜測的——新型4680電池的量産遇到瓶頸,或者預見未來電池成本水漲船高的限制,不得不将目光繼續投向氫燃料電池?

相信短期内,這位風格莫測的“多線程企業家”并不會透露用意。然而,今年3月2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産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中,氫能汽車的未來已經被納入發展規劃。

《規劃》提到,到2025年,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同時,立足本地氫能供應能力、産業環境和市場空間等基礎條件,結合道路運輸行業發展特點,重點推進氫燃料電池中重型車輛應用,有序拓展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客、貨汽車市場應用空間,逐漸建立燃料電池電動汽車與锂電池純電動汽車的互補發展模式。

成本居高不下、技術瓶頸有待突破等諸多現實因素,制約了氫能汽車的發展,去年12月,比亞迪曾在投資者平台明确回複,目前公司未有量産氫燃料電池産品及氫燃料電池車型的規劃,但也提到“會密切關注相關領域的發展”。

而在更早之前有報道稱,比亞迪内部人士表示,“現在市面看到的和新興的電池技術,比亞迪都有研究,但目前還是以現有産品線為公司主流研發方向。”結合比亞迪早年申請的百餘項專利,其中包含了氫燃料電池、甲醇燃料電池以及微生物燃料電池,還有甲醇制氫、氫氣的存儲和運輸方面的專利,或許比亞迪對氫能的未來,并非毫無野心和布局。

自稱“新能源汽車上司者”的比亞迪,距離真正的王者之路仍要跨越諸多挑戰,但與日前宣布抛下舊曆的決意一樣,造勢隻是副産物之一。下一個時點在哪裡落子,要醞釀多久,這個時間表沒準已經刻在了王傳福的規劃當中。(财富中文網)

編輯:楊安琪

風險與挑戰

機遇和優勢

氫能的未來?

2022年《财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

50位商界領袖

在财富Plus,網友們對這篇文章發表了許多有深度和思想的觀點。一起來看看吧。也歡迎你加入我們,談談你的想法。今日其他熱議話題:

檢視《劉強東卸任京東集團CEO,徐雷接任》的精彩觀點

檢視《但斌微網誌被禁言半年,旗下産品仍低倉位運作》的精彩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