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特爾入局,國産奮起,顯示卡市場“紅綠争霸”局面能是以被終結嗎

“不要嘗試,要麼做,要麼不做,沒有嘗試一說。”

和CPU市場的三雄并舉所不一樣的是,獨立GPU領域的格局就要明朗許多:天下共有一石,英偉達獨占六鬥,AMD得三鬥五,其餘廠商共得半鬥。

事實上,在此領域,AMD\英偉達這“紅綠二廠”共分天下的局面已經持續了十餘年,壟斷的壁壘看似難以逾越,即便強大如蘋果也沒有對這一市場表現出明顯的興趣。

這和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遊戲主機市場很類似,任天堂獨步天下,世嘉收割剩餘市場的格局同樣看似不可撼動。不過,1994年12月,索尼帶着PlayStation半路殺出,進入新世紀後,微軟也攜Xbox加入戰局。到如今,主機市場變成了索尼、微軟、任天堂三分天下的局面,任天堂不再有“号令天下,莫敢不從”的實力,世嘉則完全退出了争奪。

GPU領域,今年也迎來了攪局者。

去年8月,CPU巨頭英特爾宣布将進軍高性能顯示卡市場,3月30日,他們釋出了面向筆記本電腦的Arc系列移動端獨顯,已經摩拳擦掌準備投入市場。此外,在迫切渴望掌握晶片自主權的中國,也有大批企業投入了GPU的研發。

GPU市場的格局,從沒有像今天這般顯得更為有趣。

英特爾入局,國産奮起,顯示卡市場“紅綠争霸”局面能是以被終結嗎

英特爾入局,是否已經太晚?

如今的獨立顯示卡市場的格局已經比較清晰,毫無疑問的是,英特爾顯然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時機。

但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既然敢在此時入局,他們必然是對于自己的技術儲備有着足夠的信心。那麼,和那些已經深耕市場多年的對手相比,英特爾的優勢和特點在哪裡呢?

如今,光線追蹤成為了高端顯示卡的标配功能,和英偉達、AMD的産品相比,英特爾顯示卡的光線追蹤單元數量更少,是以很難在這方面形成自己的獨到優勢。

AI或許會成為英特爾的突破口。在AI的加持下,英特爾Arc顯示卡實作了一種名為XeSS的技術,簡單來說,這是一種能夠提升遊戲幀數表現的超級采樣技術。

據英特爾介紹,這項技術能夠在不犧牲遊戲畫質的前提下,讓遊戲實作2倍的幀數表現。相比之下,無論是英偉達的DLSS還是AMD的Super Resolution,雖然都能夠做到提升幀數的效果,但對于AI技術的依賴程度并沒有英特爾深。

不過,至少就目前來說,AI隻能算英特爾顯示卡的“特點”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優勢”。能夠幫助英特爾快速搶占市場的,或許還是産能。

晶片的生産可以簡單分為設計、制造和封裝三個步驟,英偉達和AMD都具備晶片設計能力,但晶片的制造和封裝則要交由台積電、三星等代工廠商完成。這種模式的效率和品質在以往都得到了證明,但在疫情爆發後,晶片産能遭到重創,而代工廠商還需要滿足多位客戶的需求,自然就造成了供貨的緊張。

在這種環境下,擁有一條完整、自主的供應鍊,對于晶片企業來說無疑有着很大的幫助。而英特爾,就是當今唯一一家能夠自主掌握從設計到封裝全流程的晶片企業。是以,從産能上講,英特爾完全不需要看代工廠的臉色。從成本上講,更少的流通環節和“中間商”也意味着其成本更可控,也就更有機會形成價格優勢。

在玩家普遍抱怨英偉達和AMD顯示卡價格虛高而且還“空氣”時,英特爾即便不走成本效益路線,隻要顯示卡售價對得起品質,并且能夠保證供貨量,那麼就很有機會迅速滲透市場。“有本事你拿貨來賣”,就是這個瘋狂的顯示卡市場中的通行法則。

是以,即便英偉達和AMD的市場地位已經十分牢固,但英特爾也有很大機會在充滿不确定性的市場環境中以穩取勝,彎道超車。

英特爾入局,國産奮起,顯示卡市場“紅綠争霸”局面能是以被終結嗎

中國企業的突圍之路

對于英特爾來說,做GPU或許是一個“有沒有必要”的問題,但對于追求全面自主的中國半導體産業來說,無論是CPU還是GPU都不存在必要性的問題,而更應該思考要如何突圍。

此前,國内企業的發力點都集中在CPU領域,而近些年來,随着雲遊戲、元宇宙等産業的火熱,GPU領域也開始出現了一些中國身影。

去年11月16日,景嘉微表示自主研發的JM9系列晶片已經完成了流片、封裝、初步測試等工作,将開始調試和優化。一天之後,芯動科技也釋出了自研GPU晶片“風華一号”,搭載業内最先進的GDDR6X顯存。

今年3月底,由前英偉達中國區總經理張建中創立的摩爾線程釋出了全功能GPU“蘇堤”,支援輸出最高8K的畫面。4月1日,壁仞科技宣布成功點亮通用GPU晶片BR100系列,該晶片架構完全由該公司自主研發。

可以看到,國内的GPU廠商們已經陸續拿出了研究成果,但更關鍵的問題是,在量産上市後如何在市場站穩腳跟?

對于這些行業的新面孔來說,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是以,無論從産品性能還是品牌認可度的角度講,直接在遊戲以及整個C端這樣的存量市場和國際巨頭們正面競争,肯定不是明智的做法。廠商們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是以在宣傳自己的産品時,不約而同地将重點放在了資料中心、雲遊戲、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商用領域。

大陸在這些領域的發展在世界都處在領先水準,是以相關的需求也會更多,而本土GPU廠商更能夠和這些客戶貼近溝通,進而為他們打造一些定制化的産品,更好地滿足需求。通過服務B端客戶,國内GPU廠商也能夠在起步階段獲得相對更為穩定的資金來源,并且在合作過程中積累更多寶貴的經驗,不斷優化自身的産品。

同時,GPU廠商在示範時也都不會忘記展示自家産品在遊戲中的潛力,是以也可以認定,C端市場将是他們發力的最終目标。如果國内廠商能夠在B端市場先站穩腳跟,那麼憑借這個過程中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在切入C端市場時也能有更大的把握。

英特爾入局,國産奮起,顯示卡市場“紅綠争霸”局面能是以被終結嗎

必須承認,在GPU領域,國内企業和美國企業還存在數以年計乃至十年計的差距,并且晶片是一個投資高,回報慢的行業,是以對于國内廠商來說,研發GPU不存在“試水”,一旦邁出這一步,就沒有回頭路可言。但既然國内廠商已經向這堵由美國廠商構築的技術高牆發起了攻勢,那麼我們就有了突破技術壟斷、掌握核心技術的希望。相信總有一天,玩家們在裝機時,除了“紅綠藍”三大美國廠商外,也會将國産顯示卡納入自己的考慮範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