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作者:阿七說史

1965年9月6日,印度忽然向巴基斯坦發起了進攻,這兩個“宿敵”很快就陷入激烈的交戰狀态。

但由于巴方對印度出兵的規模之大估計不足,倉促應戰不敵印度,隻好轉頭向外界求援。

但美蘇兩個國家不僅不出面調停,反而不斷火上澆油。

無奈之下,巴基斯坦隻好向中國發出了求援,毛主席在接到消息後,思量再三,調出了大量兵力,向中印邊境東、中、西三個方向進發。

早已領略過中國解放軍厲害的印軍此時有些怕了,開始向中國以及巴基斯坦妥協,此時毛主席也下達了最後通牒,要求印度拆除中國一側所有的侵略工事。

按理說,這應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毛主席在照會中卻提出,給印度三天時間。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印度入侵,中印局勢緊張

早在中印沖突爆發前,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關系是相當微妙的。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沖突由來已久,它們原本屬于同一個國家,但是在1947年大英帝國的統治下,這個國家分裂成了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史稱“印巴分治”。

從這之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就互相看對方不順眼,後來的克什米爾事件更是将雙方的沖突推向了高潮。

實際上,印度和巴基斯坦分而治之的事情和中國并沒有什麼關系,但是自從印度争得民族獨立,英國被迫退出亞洲之後,中國和這兩個國家的關系或者是沖突,也愈發明顯。

當時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并沒有現在看到的這麼好,相反,大陸和印度更像是“兄弟”。

因為兩國之間在此前兩千多年的交往中,沒有發生過大型的戰争,并且同樣是擺脫了帝國主義的控制,獲得獨立的開發中國家,是以從這些方面看來,中國和印度頗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覺。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而反觀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這時候兩國之間并沒有過多的接觸,巴基斯坦也是更偏向于美國,對大陸的态度相當冷淡。

巴基斯坦曾經和美國簽訂了《東南亞條約組織》、《巴格達條約》,希望借助美國的力量,發展自己國家的經濟。

是以從一開始,中巴兩國之間完全是分屬與兩個陣營,井水不犯河水的。

但是這樣平衡的關系并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印度率先打破了。

随着印度國内經濟發展迅速,他們不再安于一隅,不斷地向周圍各國發起挑釁,試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證明自己不斷攀升的國力,以及莫須有的“霸主地位”。

他們拒絕承認“傳統習慣線”,堅持要以英殖民時期劃分的“麥克馬洪線”作為中印邊境,宣稱大陸西藏的廣大範圍是他們的領土。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并且趁着大陸忙于經濟發展和抗美援朝戰争之際,入侵大陸西藏地區,占領了大陸12.5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相當于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大陸為了避免雙方起沖突,一直采取忍讓的态度,積極和印度方面溝通,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領土争端問題。

但是印度不僅沒有理會大陸的譴責和反對,反而開始将手伸到了新疆和西藏臨界的阿克賽欽地區。

為此,大陸不得不開始對印度的入侵做出反應。

毛主席親自下令,要求西藏國防部和新疆南部的國防部,調派大量國防官兵,趕赴中印邊境,随時準備應戰。

與此同時,周總理仍在堅持不懈地争取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

1960年,周總理特意趕到了新德裡,面見印度總統尼赫魯,試圖和對方展開談判。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但是尼赫魯顯然是個“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他們曲解大陸對和平的堅守,不可救藥地認為此前大陸對中印沖突采取的态度,不過是因為軟弱可欺,這更讓他們堅信,印度軍隊是“戰無不勝”的。

當然,印度如此自信的背後,也離不開另外兩個推手的推波助瀾。

美國和蘇聯作為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兩個大國,在對印态度上,竟然出奇的一緻。

蘇聯作為當時社會主義制度的領頭羊,對印度的态度自不必多說,更何況,中蘇關系當時一度陷入僵局,是以蘇聯自然而然的偏向了印度。

美國原本和巴基斯坦關系不錯,但是他們害怕中國的崛起,擔心中國的發展會影響到他們世界霸主的地位,為了牽制中國,他們開始将目光轉移到了印度身上。

相比于巴基斯坦,印度的實力更強大,領土面積更大,是牽制大陸的最合适的“選擇”。

是以自艾森豪威爾開始,美國便開始對印度提供大量的軍事援助。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為此,感到不滿的巴基斯坦還嚴厲譴責了美國“重印輕巴”的行為。

兩個大國的支援讓印度有些飄了,拿着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支援的武器,難道還打不過一個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嗎?

于是在尼赫魯的訓示,印度開始向大陸的邊防部隊發起了進攻。

這一行為也徹底惹惱了中國,再次向毛主席請示過訓示後,毛主席親自下令:打!一定要把他們打到談判桌上!

中印開打,中巴關系緩和

1962年10月20日早上,我軍開始在東段的克節朗地區發起反擊。

此時還沉浸在睡夢中的印軍顯然沒有想到,大陸竟然真的會發起反擊,他們連忙起來倉促應戰。

最終在中央以及軍區上司的指揮下,這場原本計劃至少三天才能結束的戰役,隻用了不到一天時間就全部結束了,印軍第七旅全軍覆沒,一共傷亡1543人。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第七旅的旅長眼見形勢不妙,倉促之中躲進了一片樹林,結果隻過了一天多的時間,他就因為饑渴難耐從那片樹林中跑了出來,落入了我軍手中。

戰争爆發四天後,大陸在占據全面優勢的情況下,再次向印度提出了和談,這是此前在任何一場戰争中都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況。

但是印度卻不以為然,還是堅持要發動戰争,為了避免再次遭到我軍的突襲,尼赫魯專門派出了印度著名的反華将領考爾中将,帶領印度的王牌軍隊,開始了第二階段的作戰。

這場戰争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印度輸的一敗塗地,潰不成軍,退出了大陸西藏地區。

盡管大陸在這場戰争中表現出來莫大的誠意,主動後撤,優待俘虜,返還戰利品,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印兩國也就此結下了梁子。

或許是得益于這件事,中印之間的關系決裂之後,中巴之間的關系竟然越走越近。

從1961年3月之後,巴基斯坦再也沒有刊登過任何支援美國、抨擊中國的言論,同時,這件事情也讓巴基斯坦深刻地意識到,美國作為一個靠戰争發家的國家,并不是一個可以長期發展的合作夥伴。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尤其是在中印戰争期間,美國對印度“不遺餘力”的援助,更是讓巴基斯坦感到岌岌可危。

此時中國優待印度俘虜的政策,打動了巴基斯坦的心。

面對侵略自己的敵人尚且能夠做到這樣寬容大度,那麼對自己的合作夥伴,中國也一定會不遺餘力地伸出援手吧。

美國不牢靠,蘇聯靠不住,巴基斯坦作為一個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國,開始将目光轉移到了中國身上。

1963年3月2日,巴基斯坦的外交部長布托到訪中國,同大陸簽訂了邊界協定和貿易協定。

這份協定穩定了巴基斯坦的局勢,同時也幫助大陸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封鎖。

這樣一舉兩得的協定,使中國和巴基斯坦成了最牢靠的聯盟。

此時的巴基斯坦才意識到,隻有中國是在外交上是足夠坦誠,對巴基斯坦是真正友好的,隻有發展中巴兩國的關系,才能夠和美國抗衡。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是以即便是美國百般阻撓,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關系還是日益升溫。

1964年,周總理好陳毅前往巴基斯坦通路,受到了巴基斯坦總統阿尤布·汗的接見,雙方就中巴兩國的和平與發展展開了密談。

次年,阿尤布總統親自訪華,中巴兩國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具體。

同時劉少奇義正言辭地向他許諾:“如果印度侵略巴基斯坦,中國将會堅定地支援巴方,支援的方式聽你們的意見,同樣,如果雙方爆發戰争,中國可以抄後路去新德裡。”

結果這番話說出沒多久,印巴就發生了沖突。

印巴沖突,毛主席提出給印度“72小時”

早在1947年兩國分立的時候,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因為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了一次沖突,這片高原地區無論歸屬哪國,對另一方都會造成嚴重的威脅。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是以最終聯合國為了解決這片地方的沖突,以公投的方式對這塊地的歸屬做出了處理,最終公投的結果是五分之三的領土歸屬印度管理,可這樣組終究是治标不治本。

1965年6月,印度内政部長說了一句話:克什米爾是屬于印度的,這句話是不容辯駁的。這句話成為印巴第二次沖突的導火索。

同年8月中旬,印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巴基斯坦發動了突襲。

巴基斯坦隻能倉促應戰,但是所幸的是,因為反應及時,巴基斯坦成功守住了克什米爾地區。

但印度不甘心就這樣戰敗,是以在9月6日晚上,他們發動了更大規模的進攻。

巴基斯坦的軍隊沒料到印度的攻擊竟然會這麼兇猛,他們僅有的兩個步兵師根本不足以抵抗。

僅過了一個小時的時間,印度就攻破了巴基斯坦的防線,直逼拉合爾。

拉合爾是巴基斯坦的重要門戶,如果這個地方失守,那麼巴基斯坦的首都伊斯蘭堡将會面臨着巨大的威脅。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和蘇聯一緻地采取了“中立态度”,巴基斯坦不得不向中國發出了求援。

作為巴基斯坦的“盟友”,中國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決策。

9月16日,在印巴沖突發生了一周時間之後,中國外交部向印度駐華使館送出了一份緊急照會:印度必須在三日内拆除錫金邊界的一切侵略活動,送回劫走的中國邊民,歸還搶走的物品,并保證以後不再越境騷擾,否則,産生的一切後果由印度政府自行承擔。

雖然這份照會中沒有隻言片語提到印巴沖突,但是早已領略到中國解放據厲害之處的印度,很快就意識到,中國此舉是在給他們施壓。

但是面對即将吃到嘴裡的肉,印度怎麼甘心就此松口呢?

為了不惹怒大陸,他們隻好做出了回複,大意就是如果發現有軍事方面的設施,不反對将其拆毀,劫走的兩個中國公民,如果他們願意回國,印度可以放行。

但這并不是大陸想要的答案,是以中央下達了“最後通牒”:19日當天,印度必須拆除中錫邊境中國一側所有的侵略工事!

可是在照會即将發出的時候,毛主席卻将這道指令攔了下來,原來毛主席認為,僅限在一天之内,時間太過緊迫,印度就算拼盡全力也不一定能完成,到時候雙方打不打是個問題,中國顯得不近人情也是個問題。

65年印度入侵巴鐵,我軍三路出兵直逼邊境,毛主席:給印度72小時

是以毛主席想了想,将僅限一天改成了“三天之内拆毀所有的侵略工事”。

與此同時,大陸邊境地區再次集結了大量的解放軍,對印度再次形成壓境之勢。

最終印度由于忌憚大陸的兵力,隻好選擇撤出了巴基斯坦,放棄了侵略戰争。

如今,中巴兩國俨然已經成了“鐵兄弟”。

汶川地震的時候,巴基斯坦舉全國之力,貢獻了所有的帳篷。

他們的課本上迄今仍在歌頌着中巴兩國的友誼,甚至中國人在巴基斯坦買東西,他們也堅持不收錢。

希望在更加久遠的未來,中巴兩國也能夠一直保持真誠、坦率的友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