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工匠故事26:2021年度大國工匠之“工程之眼”陳兆海

作者:平安聊職場

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紮實推進産業勞工隊伍建設改革,團結動員廣大職工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聯合舉辦的2021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釋出活動,3月2日揭曉了評選結果,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測量工陳兆海光榮入選!

工匠故事26:2021年度大國工匠之“工程之眼”陳兆海

陳兆海:26年工作在測量一線,他先後參與修建了大陸首座30萬噸級礦石碼頭、首座航母船塢、首座雙層地錨式懸索橋等多個國家重點工程。他執着專注、勇于創新,練就了一雙慧眼和一雙巧手,以追求極緻的匠人匠心,為大國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工匠故事26:2021年度大國工匠之“工程之眼”陳兆海

陳兆海,現為一航局三公司首席技能專家。自1995年參加工作以來,先後參建了大陸首座30萬噸級礦石碼頭——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工程;大陸首座航母船塢——大船重工香爐礁建立船塢工程;國内最長船塢——中遠大連造船項目1号船塢工程;大陸首座雙層地錨式懸索橋——星海灣跨海大橋工程,以及大連灣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等。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交通技術能手、遼甯工匠、遼甯省勞動模範等榮譽。頒獎詞評價道:“他執着專注、勇于創新,練就了一雙慧眼和一雙巧手,以追求極緻的匠人匠心,為大國工程建設保駕護航。”

陳兆海二十七年如一日追求測量精準的極緻化,靠着鑽研和磨砺,憑着專注和堅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測量行業傳奇。

陳兆海,中共黨員,1974年12月出生,1995年畢業于天津航務技工學校測量試驗專業,現為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測量首席技能專家,作為測量施工的主要負責人,他是索塔上随叫随到的“蜘蛛俠”,也是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的獲得者,更是創下了靠人工測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厘米級的奇迹……一次次挑戰、一次次跨越,專業、專心與專注已經融進他的血液之中,他用執着與堅守、用心與細膩,一次又一次撰寫着中國工程的技藝和傳奇。

提及橋梁建設者,大家頭腦中的第一反應就會想到工程師,談及鐵路建設者,人們往往想到的是築路勞工。

然而,有一類職業工種,會出現在各大施工現場,他們佝偻着背、擠着眼,通過架設在三腳架上的儀器測算資料,為施勞工員定位精準的角度、高度和深度,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工程測量員。

陳兆海是萬千工程測量員中的一員,主攻水利工程測量的他,參與了大陸首座30萬噸級礦石碼頭、首座航母船塢、首座海上地錨懸索式跨海大橋等标志性工程建設。

當一個又一個榮譽向“戰功”赫赫的陳兆海“襲來”,他卻表現得有點不知所措。“大國工匠大多從事飛彈雕刻、航天焊接等重要工作,和他們相比,我都沒有成品。”盡管陳兆海這樣說,但人們知道,所有工程都需要建立在測量的基礎之上。工程開工,測量先行,是以測量員常常被比作“工程之眼”。

工匠故事26:2021年度大國工匠之“工程之眼”陳兆海

27年前,陳兆海站上了“夏天一身汗、冬天兩頭寒”的工程測量崗位。

27年後,水利工程測量工具從測深杆、測深錘更新到回聲測深儀,從單波束發展到多波束,從點狀、線狀測深發展到帶狀測深,他還在這個崗位上。

27年來,陳兆海隻幹了一件事:“測量點和線”,隻是數量需要以“上百萬個”來計算。

回顧職業生涯,全國勞模、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工程首席技能專家陳兆海十分感慨:測量就像是工程的“眼睛”,越是投入其中,越會覺得那些點和線已經融進了自己的生命。一個個大國工程的精準落成,讓他丈量出的上百萬個資料有了特别的意義。

工匠故事26:2021年度大國工匠之“工程之眼”陳兆海

 27年“測量點和線”

個子不高、臉龐黝黑的“粗人”陳兆海,幹着一項“細活”。

3到5厘米,這是陳兆海眼中無數個不能超過偏差的資料。30萬噸級礦石碼頭、首座航母船塢、大連跨海大橋、大連灣海底隧道……人們眼中震撼人心的奇迹,在他眼中是無數個點線交織。

0.5秒,這是陳兆海所使用全站儀的精度。船上、橋上、隧道裡,他習慣閉上左眼、用右眼觀測資料,多年來成了“大小眼”。每一個工程項目,他都是帶着儀器第一個進現場做開工前施工放樣,等到工程全部竣工驗收合格了,最後離開。

2004年,陳兆海參建的大連港30萬噸級礦石碼頭工程進入大幹階段,當年還沒有使用GPS技術,隻能用“打水砣”的方式來檢驗基床平整度,為了在一個月僅有兩次的大潮中安裝更多沉箱,他常常一連幾天吃住在海上,最長一次在沉箱上待了26個小時。

40多斤的“測深水砣”,每天要扔上百次,而且必須追着海流一路小跑出去。深冬,冰冷狂暴的海風打在身上,陳兆海的眉毛和胡子結滿冰霜,濺起的海水将衣前襟凍成了“冰甲”。

受水流、水深及尺深形變等因素影響,測深讀數時間必須在配重觸及海底的2、3秒内完成,最佳讀數時間不足1秒,常人根本來不及反應。不服輸的陳兆海一練幾個月,把所有工閑時間全部拿來練眼力和反應速度,硬是把一整套快速讀數方法練成了肌肉記憶,靠人工測量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10厘米以内。

陳兆海為水下基礎施工提供的準确資料,保證了沉箱安裝的高效推進。該工程最終榮獲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讓儀器長出“手腳”站穩海底

2018年初,大連灣海底隧道項目啟動,海況地質十分複雜,多礁石多溶洞。作為大陸在嚴寒海域建設的首條沉管隧道,要求超差精度為5厘米,而首次水下掃測資料與現有基床整平驗收資料比對相差10厘米。

“當時使用的是二維單波束測深系統,一條小魚吐出的泡泡都會影響測深結果”。陳兆海前往裝置生産廠家調研,到港珠澳大橋項目和深中通道項目現場學習。多方奔走後,引進了一套可以三維掃測的多波束裝置。

有了“金剛鑽”,陳兆海和工友們信心倍增。此時,新問題出現了。海底隧道施工環境遠不如陸上安穩,風浪颠簸是常态,極大影響了多波束裝置的精準度。

“儀器不能自控水準,我們可以幫它‘長’出手腳”。受折疊傘啟發,陳兆海提出為多波束系統的五個分部儀器定做連接配接架的想法。

他拉着測量和機務班組分析換能器、姿态儀、主副天線和輔助傳感器等儀器之間的幾何關系,研究支架的長度和材質。4個月裡,材質從角鋼、鍍鋅鐵管換到不鏽鋼方管;支架的長度從3米、2.7米再換到2.5米,多次改進後,終于研發出一款可拼接、适合任何船型的拆卸式連接配接器,讓儀器長出了抓住船舷和站穩海底的“手腳”。

10厘米、7厘米、5厘米……連接配接器穩定後的測量效果一路精準。單波束6小時的工作量,多了手腳的多波束裝置僅需30分鐘。“隻要你想幹,沒有幹不成的事!”說起技術創新,陳兆海語氣堅定。

錯過兒子出生,卻有着遍布重大工程的徒弟

随着公司改革轉型步伐加快,陳兆海一年到頭在遍布全國的重點項目穿梭奔波,足迹留在了從長白山麓到南海島礁的無數工地。2007年開始,公司項目多點開花,他帶着50多名年輕測量工承擔起7個工程項目的測量工作。

妻子臨産時,陳兆海在香爐礁船塢項目現場正忙得不可開交。接到陪産電話,妻子在電話那頭泣不成聲,他卻因為忙碌不得不挂斷電話。

有件事讓陳兆海心裡很不是滋味。有一次,久未歸家的他去幼稚園接兒子放學,站在園外,看着兒子蹦蹦跳跳往校門口來,卻停在他邊兒上東張西望地找爸爸。“兒子竟認不出我的樣子了!”陳兆海在那一瞬紅了眼睛。他沒有親眼見證兒子的出生,甚至都沒有好好抱過他,又怎敢期待兒子一眼就認出他。

如今,陳兆海的弟子已遍布公司境内外所有重大工程:2014年,徒弟張強榮獲中交集團技術能手稱号;2018年,徒弟管仲春榮獲京津冀協同發展一體化建設職工職業技能大賽工程測量比賽二等獎、中交集團技能大賽二等獎。

雖然有着傲人的榮譽,帶着出色的徒弟,陳兆海依然20多年如一日,每天清晨踏着輕松的步伐走上崗位,一次次讓茫茫的陸地轉換成點、線、面。

一個動作十年功

工程建設,測量先行。在大陸北方寒冷水域建設的首條沉管隧道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中,面對變化莫測的海底世界一個測量點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緻無法估量的損失。陳兆海時刻要求自己每次讀取的資料要做到比儀器更加精準。卡尺對儀器的觀測精度隻能是厘米,那麼毫米這一塊需要我們自己估讀出來。怎麼把這個毫米能估讀得準确,這個基本功我就練習了十年。

工匠故事26:2021年度大國工匠之“工程之眼”陳兆海

一枚水坨定乾坤

在建設大陸首座30萬噸級礦石碼頭時,由于施工海域海況極為複雜,先進的測量裝置頻頻出現誤差,整個工程都被迫停滞。陳兆海冥思苦想,最終想起老師傅曾教過他的一個傳統手工測量法——打水坨。在平穩水域打水坨都是一個高難度的技術活,而在水流湍急、情況複雜深達三十多米的施工海域,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為了擷取精确資料,防止水坨被海水沖走。陳兆海特意打造了一隻四十多斤重的水坨,一邊抛入水中,一邊跟着小跑,在跑動中抓取隻有兩三秒的讀數時機。為了練就這門功夫,陳兆海就吃住在海上,舉着四十多斤重的鐵疙瘩反複練習。兩萬多平米的碼頭,八個多月的漫長施工期,陳兆海每天堅持抛提水坨數百次,胳膊累得發麻依舊咬牙堅持,最終将上萬個點位的測量精度都成功鎖定在厘米級。

作為前輩和榜樣,您對青年人有什麼樣的寄語呢?

陳兆海:

希望青年人在工作中能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對企業抱有信心和希望,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做好每一天的每一項任務,相信平凡的工作也能創造輝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