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作者:任撰

原創 任兆應(河港漫步者)

餘杭塘河,為杭州主城第二主幹(道)河,總長21.7公裡,西始餘杭區,東接京杭運河。

今日塘河,河面寬闊,水質清澈;春風搖曳,河面粼粼,水起波光。

該河的平均寬度、港均深度、碼頭數量、航運規模等,不亞于杭州“母親河”即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其他主幹(道)河的依次是: 沿山河、中河、東河、貼沙河、上塘河、古新河、合建港河、蔣村港河等。曾列過約20條主幹河的名稱。

【 筆者搜百度以核實規範“河名”,會跳出什麼磚家或美女助手的“熱心等待”回答,以收費(老這樣);胡扯否,搜無果。充其量搜不出7-8個河名,給你2-3個,要其何用;還來個錯的“赤”沙河。搜為核實,既然無用,幹脆棄搜。有時還不如查字典辭源,反而快捷(書房和南廳、多牆皆書)。或細忖作回憶 】

餘杭塘河,杭人稱塘河、糧河,有塘河新村、糧河花園等普通住宅小區。也有高檔别墅群,于餘杭塘河南岸的公園裡面。

古餘杭塘河,有八百年曆史,也稱千年古塘河,相似千年古運河。

自古以來,古塘河是杭州舊城的水上貨運要道;該河道商船雲集,航運發達,反映了從舊時“漕運文化”,逐漸到現代治水文化、商貿文化的過程,記載着杭州水系、河流港道的曆史變遷。

杭州主城和餘杭線航道,已禁止貨船通行,關停了沿線餘杭區的多家碼頭;實作了從貨運船隻向客運船隻的過渡,成為水上旅遊熱線。

自隋唐、明清至民國,京杭大運河和古餘杭塘河;無論春夏秋冬,隻見河道兩岸,皆是苦難的勞苦纖夫;身上斜背纖繩,雙手輪換拖船,南來北往,行于河邊。

隋炀帝楊廣,煙花三月下楊州,沿着京杭大運河到江南,禦龍舟、坐龍椅,沿途遊山玩水,皆由纖夫背纖。康熙幾下江南,乾隆三次到杭州,更是如此。

有詞載: 大運河接古塘河,血淚斑斑先到死。

現餘杭塘河,沒了古代兩岸纖夫,汗流浃背、彎腰累行,身背纖繩的血汗史。

今日古塘河,已沒有昔日來往貨船和岸邊碼頭的喧嚣;兩岸甯靜、河水清晰,樹木翠綠、桃紅花草,回歸生态。

南岸“水上公交”亭子,有餘杭塘河的介紹牌。載其全段原文字,以更臻完善:

【 餘杭塘河,古稱“運糧河”,又名“官塘河”,位于杭州市區西北部。西起南苕溪餘杭閘,流經老餘杭、倉前街道、五常街道至杭州,向東入京杭大運河,全長21.7公裡。餘杭塘河在曆史上商船雲集、航運發達,反映了以漕運文化為中心并随其發展而來的治水文化、商貿文化乃至建築文化,是記載杭州曆史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起,餘杭線航道禁止貨船通行,關停沿線餘杭組團18家碼頭,實作了客貨船通行向客船通行的過渡,成為水上黃金旅遊線。從此餘杭塘河再也沒有昔日貨船通行時的喧嚣,航道兩岸繁忙的碼頭歸于甯靜,數百年漕運成為曆史,古老的運河支流叢此負擔起生态文明的使命。】

河邊有行船禁示,提醒“禁止抛錨”,間隔河段公裡處,有多處機械液壓式升降堤壩,掌控河港水位,應對夏日台風洪水。

河中有大型淤泥船,崗位到人、管理嚴格,清潔河道。

餘杭塘河有杭三大橋,為南北方向的主幹道古墩路,南始知名“古蕩”,北至城北“三墩”,稱為古墩。

有“塘河碼頭”,為杭三大橋的餘杭塘河大碼頭;河港兩岸有四處橋墩平台,清代起至六十年代,此處是大批貨運船的卸貨上岸處。

京杭大運河的貨運船隻,進入餘杭塘河,泊在該兩岸“塘河四碼頭”;挑着重擔,走上台階,卸貨清船;貨物分流到全城,這是杭城的主要水運碼頭。

不止餘杭塘河,還有貼沙河,水則更清。上海客人熟悉貼沙河,對比蘇州河。

筆者有好幾位上海朋友(原上海工具廠和上海機床廠,滬有親戚),他們道: “佬(頂)服貼杭州的河缸(港),城站貨(火)車站出大門,沿着北面走,有條貼沙河,這裡的河施(水)是煞清爽。阿啦(我們)蘇州河是‘黃阿’(水有時呈黃色),‘佬渾阿’(混濁),黃浦港(江)稍好點”。

說到河流水質,和滬客聊天,聽聽滬話,倒也開心。與能者為友,開心是福。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
第二主河粼粼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