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又是一年清明時 插柳留春寄追思|民俗月曆·二十四節氣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4月5日,在氣清景明,春光明媚,仲春與暮春相交之際,清明節又如期而至了。看着街頭巷尾商家打出的“青團”廣告,以及天空中出現的越來越多的風筝,人們祭祀掃墓,表達對先人的緬懷與追思。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宋代詩人陸遊曾寫下一首《春日絕句》,描述的場景正是古時的清明時節。當他看到家家戶戶都在插楊柳時,才知道當天是清明節。詩句中,也将清明節的插柳習俗緩緩道出。可見,在宋代,清明就十分盛行插柳這一習俗,已經是“家家插楊柳”了。

又是一年清明時 插柳留春寄追思|民俗月曆·二十四節氣

柳條,圖檔來源于網絡

“插柳,是當年成都人在清明節不可缺少的習俗。”民俗專家劉孝昌回憶昔日的清明節說,人們外出掃墓,折柳而歸,由此可見插柳習俗的流行。

折柳寄情,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楊柳一直被賦予獨特的文化含義。在2022年2月于北京舉行的冬奧會閉幕式上,伴随悠揚的樂曲《送别》,演員手捧發光的柳枝,輕盈緩步進入場地,将“折柳寄情”的傳統文化寓意展現在世界的舞台上,被觀衆感慨這是“中國人的浪漫”。

柳,音同“留”,是以自古以來,古人們折柳贈别,用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别,戀戀不舍的心意。同時,也寓意親人離别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其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似柳枝之随處可活。人們常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故借此祝願客人随遇而安。

清明節插柳的習俗,其來源有多種說法。有說法認為,插柳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穑”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也有一種說法表示,“插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名臣介子推。據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19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随左右,甚至“割股啖君”。後來,重耳當了國君,他卻被遺忘了。重耳為逼他出山而放火燒山,最終其被大火燒死在山中的枯柳樹下。随後,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立了寒食節,日期在清明節前一兩日。因兩節時間相近,随着歲月更疊,寒食節的習俗逐漸融入清明中,有了清明插柳的習俗。

此外,清明插柳還有一種說法。古代,人們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讨索之時。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人們插柳戴柳,柳枝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北魏時期的古籍《齊民要術》中有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插柳戴柳,将春天“留”下

“俗話說,‘清明不戴柳,來世變黃狗’,又說‘清明不戴柳,紅顔變白首’。”劉孝昌說,舊時不光插柳,還有戴柳的習俗。清明戴柳,有紀年華、惜紅顔之意。“昔日,每當清明時節,人們掃墓踏青歸來時,女娃子們都愛折幾枝柳條繞成圓圈,再纏上紅色的絲帶,戴在頭上。戴柳成為成都人掃墓踏青回城的象征,是清明節的一道風景線。”

唐代段成式所著的古籍《酉陽雜俎》中有雲:“三月三日,(唐中宗)賜侍臣細柳圈,言戴之可免虿毒。”此外,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載:“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家家以柳條插于門上,名曰明眼。凡官民不論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頭。”據悉,農曆三月三為上巳節,時間也與清明相近。是以清明節的民俗活動中,除融入寒食節的習俗,也漸漸與上巳節相結合,三個節日的習俗互相融會貫通。

又是一年清明時 插柳留春寄追思|民俗月曆·二十四節氣

《山徑春行圖》宋,馬遠

“插柳,是當年成都人在清明節不可或缺的習俗。”劉孝昌回憶,楊柳有旺盛的生命力,特别在清明時節,大自然生機勃發,正好插柳留春,随手折根柳枝插在田邊地角、屋檐下,柳枝就可存活。“柳樹插到哪裡,就活到哪裡。插柳在門前,可以預報天氣,農諺道:‘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古人還相信,柳枝有辟邪的功用。是以在清明時節,人們用柳條清掃庭院,或插于門楣上,認為能夠驅除百蟲害。

“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轉眼清明又到,當人們掃墓踏青時,在郊外看到楊柳依依的美景,沐浴在春日明媚的陽光中,不妨折柳寄情,将春天“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