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否》原著:對盛明蘭“以怨抱德”的邵氏,這才是真實的人性

《知否》原著裡,盛明蘭懷第二胎的時候,顧廷烨不在家,小秦氏兇神惡煞的找上門來,盛明蘭不想見小秦氏,連照面也不願意打,隻好裝病不出,讓大嫂邵氏去出面打發小秦氏離開。

邵氏從沒跟小秦氏正面交鋒,唯唯諾諾的想要兩邊都不得罪,實在是沒了主意,茫茫然溜回自己的院子裡,最後還是在女兒娴姐兒的點撥下才恍然醒悟,總不能這山忘着那山好,況且她們已經分家,而且早在顧廷煜去世之前,就已經為她們母女兩選好了将來該投靠誰,想到女兒将來議親還要仰仗明蘭出面,邵氏即使怕小秦氏,還是鼓足了勇氣把小秦氏給打發走了。

事後盛明蘭對崔媽媽說:“我是不是太狠心了?”

崔媽媽卻覺得,盛明蘭這些年對邵氏的好,即使是一塊石頭,也該捂熱了。

《知否》原著:對盛明蘭“以怨抱德”的邵氏,這才是真實的人性

顧廷煜過世後,邵氏病倒了,還隐隐有了油盡燈枯之态,盛明蘭為着将來妯娌好相處些,小心翼翼的去照顧關懷邵氏,起初,不論盛明蘭說什麼做什麼,邵氏都不願搭理她,一概阖目冷顔以對,盛明蘭對此也不生氣,還是對邵氏溫言體貼,看方子,試湯藥都不假他人之手,把蓉姐兒帶來和娴姐兒作伴,每日從澄園搬來好吃好玩的寬慰孩子。看着邵氏沒有什麼求生意志,盛明蘭以身說法,把衛小娘去世後自己的種種“恐懼”,“彷徨”,“孤單和無助”添油加醋的細說了一番,想到女兒娴姐,這才激起了邵氏的求生欲望。

在盛明蘭的寬慰之下,邵氏慢慢地走出了喪夫之痛。

對于邵氏母女,盛明蘭是極厚道的,衣裳吃用,從沒短缺。

這一點,娴姐兒比邵氏都看得明白:“單一個守孝的由頭,就能省下我多少衣裳穿戴,可二嬸非但不那樣,還變着法兒的給我整治皮裘首飾,每每出去,人都說,沒見戴孝的小姑娘,還能裝扮這麼精緻素雅的,顯是家裡極用心的。還有娘日常禮佛,燒香,捐香油,哪回二嬸叫咱們自己出銀子了?都叫走公中的賬目。”

此外,理家管事,賞賜钗環,隻要能教蓉姐兒的,盛明蘭也一并教了娴姐兒,幫蓉姐兒找到一個好的教書先生,盛明蘭順帶把娴姐兒也捎上了,為此,盛明蘭還要多欠鄭大夫人一個人情。

盛明蘭善待娴姐兒的初心很簡單,就是她喜歡這孩子。

《知否》原著:對盛明蘭“以怨抱德”的邵氏,這才是真實的人性

而邵氏是怎麼對盛明蘭的呢?

盛明蘭第一胎生産時,掙紮在生死分娩關頭,小秦氏縱火燒澄園,邵氏隻冷眼旁觀着,還是娴姐兒有良心,一邊指責母親的涼薄,一邊把屋裡大半人手派來救火。

娴姐兒此舉,連顧廷烨都暗暗驚奇:“自己那陰暗險惡的冤家大哥,滿肚子發了黴的爛計,居然能産出這等光明磊落的好筍。”

盛明蘭對此也看得開,邵氏一個寡婦人家,顧忌諸多,不能在關鍵時刻對她施以援手她也能了解。

隻是盛明蘭不會想到自己“以德報怨”卻換來邵氏的“以怨報德”。

兵變的時候盛明蘭懷着身孕忙得焦頭爛額,把團哥兒安排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把邵氏的住所也安排了專人保護,甚至在周圍漆黑一團的情況下,把自己的主院弄得燈火通明。盛明蘭這麼做,一是覺得如果賊人是為财而來,那麼隻要奔主院去就可以了,二來這樣也可保邵氏母女的安全。

可邵氏不相信盛明蘭,在旁人的撺掇下帶着娴姐兒滿院子的找團哥兒的所在地,把團哥兒置于危險的境地。

這一次又多虧了娴姐兒。邵氏要帶着她去安全的地方,娴姐兒把蓉姐也帶上了,最後,是蓉姐空手接白刃救下了團哥。

差一點,團哥就會因為邵氏的莽撞無知而死,娴姐兒的善心又間接救了自己和母親。

從這之後,盛明蘭才幡然醒悟,邵氏這顆“石頭”是捂不熱的,但盛明蘭表示還是會善待娴姐,給她謀個好前程。

《知否》原著:對盛明蘭“以怨抱德”的邵氏,這才是真實的人性

盛明蘭對邵氏的好,府裡的人有目共睹,可她為什麼不懂得珍惜,還“以怨報德?”

俗話說升米恩,鬥米仇,人性本如此。

邵氏曾對顧廷煜說:“我無才無貌,家世平平,能嫁給你,便是莫大的福氣了。”

顧廷煜雖身體孱弱,但智勇雙全,他在世時,對邵氏也是萬般呵護的,臨死前,也是為邵氏母女百般籌謀,但再怎麼謀劃,還是被邵氏自己作沒了。

邵氏在顧廷煜過世後,還是活在顧府大夫人頭銜的光環之下,盛明蘭費心費力的給娴姐兒找閨學,邵氏卻是這樣認為的:

“我可憐的孩子,好端端的侯府嫡出大小姐,如今還要去讨好個來曆不明的野丫頭。”

盛明蘭的一片好心,邵氏不但不知道感恩,還落埋怨,真是得不償失。

在邵氏看來,娴姐與蓉姐交好,是盛明蘭在打壓娴姐,是自己母女吃虧了,是以盛明蘭對她的好,是理所當然。

是以,不要對一個人太好,大恩既大仇,因為你對一個人越好,她對你的期望和要求就越高。

後來的邵氏雖然道歉,但始終沒有多少誠意。

但如果可以一切重來,邵氏還是會選擇去找團哥兒,這就是最真實的人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