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聞用戶端4月5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張潔)今天是清明節,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很少有人知道,清明是個三節合一的節日,三個節日的習俗也雜糅在一起。昨日,記者采訪了魯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蘭玲,了解其中的故事與淵源。

攝影:YMG全媒體記者吳仁忠
“清明節一般在春分後15日左右,是現行傳統節日中唯一一個同節氣合一的節日。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大約到唐代,清明與寒食已合二為一,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别稱,也變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習俗。”蘭玲介紹,古時,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為上巳節,清明與寒食的時間也多在農曆的三月初三前後,三個節的節期基本接近或重合,是以現在的清明節實際上是三節合一了。
清明節氣 春耕春種正當時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農耕關系密切。“清明”一詞的含義是天清氣明。此時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種開始的時候,所謂“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膠東還有“清明耕一半,谷雨種一半”的農諺。
“與之相關的習俗還有長島、蓬萊一帶說這天是‘驢生日’,過去,這一天一定要吃高粱米稠粥。飯熟後先盛一碗喂驢,并有俗語說‘打一千罵一萬,忘不了清明吃幹飯’。” 蘭玲介紹,因為春播春種即将開始,正是這些大牲畜們出力的時候,要給它們一點“獎賞”讓它們好好幹活。清明正處在季節交替之時,是以也形成了許多地域性強的俗語。蘭玲介紹,“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冷到寒食熱到秋”即指清明是膠東一帶冬去春來的标志。萊州還有俗語“二月清明花在前,三月清明花在後”,是說清明在農曆的二月份,杏花、桃花等就會在清明之前開放,如果清明在農曆三月,花就會開放得晚。
寒食節 掃墓春祭寄哀思
清明成為祭祀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又稱“冷節”“禁煙節”。蘭玲告訴記者,古人取水用火不友善,特别是火,一旦打出來之後,便加以保護。到了寒食節,滅掉舊火,提取新火,以示除舊迎新。
而在民間傳說中,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因火燒而死的介之推。每到他死的那天,大家用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于是每逢寒食節,人們就不生火做飯,隻吃冷食。古時在寒食掃墓,後延至清明,是以,掃墓是清明的一項主要活動,古時稱“春祭”。如今清明節還是全國人民緬懷革命先烈的隆重節日,祭奠先烈英靈,繼承革命遺志,清明也成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節日。
上巳節 郊遊踏青好時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踏青,即春遊。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古時的上巳節也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歡會時節。他們結伴對歌,互贈信物,在清新的山水之間私定終身,即“上巳春嬉”。杜甫《麗人行》中還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句子。膠東地方三月三蒸面燕子的習俗,謠曰“三月三,大燕小燕做一千”。蘭玲介紹,巧手制作的面燕子各種姿态,個個彩繪,斑斓喜慶,精美如工藝品,得到面燕子的人們多不舍得吃,擺在櫃頭成為裝飾。
膠東民間還有清明吃雞蛋的習俗,膠東三月三吃雞蛋和蒸面燕子的習俗古老而悠遠。古人的上巳節詩意而浪漫,充滿了孕育新生命的期盼與喜悅。
責任編輯:楊雲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