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明時節話清明:以自然生機激發生命活力

清明時節話清明:以自然生機激發生命活力

清明風起,天地明潔,謂之清明。

在中華文明早期的時光裡,清明是純粹的農事節氣。後随着節俗的演變,清明的内涵也逐漸拓展豐富,其中人們最為熟悉的是肅穆的祭拜祖先、緬懷先人,其實清明時節恰逢大地複蘇、生機勃勃,還有應天時踏青尋春的習俗傳統。

清明是怎麼來的?

你知道嗎?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民俗節日。

這是因為,我們所熟悉的清明節,是由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為一、演化而成。

最早的清明節,隻是單一的自然節氣日,其前兩日為中國古代另一個重要節日——寒食節。

寒食,顧名思義就是禁火,不生火做飯,吃冷食,是大陸唯一以飲食命名的節日。它起源于古代春季改火制度,與古人對清明以後夏季炎熱以及可能引發的山火恐懼有關,人們試圖采取禁火寒食的儀式,預防與緩解可能到來的外在威脅。

清明時節話清明:以自然生機激發生命活力

寒食節初時隻是禁火、吃馓子、冷粥、青團等寒涼食物,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插柳、蕩秋千、放風筝、蹴鞠等。插柳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如插柳于墳、折柳枝于戶、戴柳枝于頭或系衣帶等。

至于寒食節到墓地祭祀的習俗,早期文獻裡并沒有記載。到唐代時,寒食上墓已成風氣。此俗雖無經典禮儀依據,但統治者不得不追認這一社會事實。唐玄宗正式頒诏,“敕許寒食上墓”。

再說清明,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一般在公曆4月4日、5日或6日,是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個節點,用于指導農業生産,如南方采茶采明前茶,中原地區有“清明蜀黍谷雨花”(清明種蜀黍谷雨種棉花)之農諺。《太平禦覽》引《孝經緯》曰:“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

曆史上,寒食、清明兩節時間相近(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唐後期開始寒食清明并稱,到宋代漸以清明代寒食,最終寒食名稱從節日系統中消失,清明将寒食節俗全部納入清明時日之中,清明也就兼節氣節日于一身了。

清明習俗,不隻掃墓

因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寒食節的相關習俗也是以融入清明節得以延續,最典型的是掃墓祭祖、踏青。

自唐宋以後,寒食清明成為祭掃叩拜的重要時間。柳宗元在《寄許京兆孟容書》裡說:“近世禮重拜埽,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遇寒食,則北向長号,以首頓地。”明朝複興宋朝文化,清明完全取代寒食,成為上墳祭掃的重要時間,《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北京“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挂楮錠,燦燦然滿道也。”有的拜叩,有的上酒祭祀,有的哀哭,有的為墓地除草添土,有的燒紙錢,有的以紙錢壓在墳頭。

清明時節話清明:以自然生機激發生命活力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詩中曾勾畫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别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北宋黃庭堅《清明》一詩中也亦有描述:“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隻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但清明節也不光是肅穆的祭掃與緬懷,也有祥和歡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習俗,又叫“踏青節”,古時也叫行青、探春、尋春等。古時清明,人們也聚親約友,在大好春光裡四處遊玩,甚至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古代很多詩人會在清明前後周邊遊或遠遊,目的地大多偏愛江南。李白去揚州踏青,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脍炙人口,耳熟能詳。白居易去錢塘湖,留下“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的千古名句。

這是因為在莺飛草長的明媚春天,踏青,不僅意在山水之美,更在于心懷古老的信仰,以自然的生機激發人的生命活力。

清明時節話清明:以自然生機激發生命活力

人們會在踏青時,進行蕩秋千、蹴鞠、放風筝、折柳等活動。唐代杜甫《清明》詩雲:“十年蹴鞠将雛遠,萬裡秋千習俗同”,描繪了在唐代時踢蹴鞠與蕩秋千就成為當時人們共同的“節目”。

明代時,北京地區清明時節兒童遊戲甚多,包括抖空竹、打陀螺、踢毽子、放風筝等。清代北京人踏青娛樂更會攜帶紙鸢線軸,在祭掃之後就“施放較勝”。據說,北京風筝極盡工巧,琉璃廠在清明時節有專門的風筝市場。傳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就是風筝制作大師。

清明時節話清明:以自然生機激發生命活力

自唐代以來,插柳、戴柳也成為大陸絕大多數地區群眾的常見做法,是以清明節還有“插柳節”的别稱。“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

清明時節,柳樹抽出新芽,為春季應時嘉木,得春氣之先,是生命力量的象征。人們通常會将其插在自家大門上、屋檐下,或者墳頭上,還有插在瓶子裡供奉于佛像神靈前……以此祈求除疾病、求吉祥。

俗諺有“清明不帶柳,來生變黃狗”,帶柳既是孝心的展示,也是生命力量的祈求。

清明時節話清明:以自然生機激發生命活力

千年清明,清明千年。無論是悲歡離合、哀思綿綿,還是歡快祥和、楊柳依依,清明節是我們祭拜祖先、親近大地、擁抱自然的重要時間,也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上的代代傳承。

清明常在,家國常青。

參考資料:

1、中國人的文化時間——書話千年清明

2、清明節的由來及習俗

3、藏在古詩詞裡的清明習俗

來源:中國環境APP

編輯:尚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