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衛建民:集郵家和他們的書

讀書|衛建民:集郵家和他們的書

近代世界,自有郵政以來,就有集郵活動。最早的集郵,我想隻是個人的興趣愛好,并沒有明确目的,更不會有人等待一小片郵票增值,以集郵牟利。

年輕時,我偶爾碰到有意思的郵票,會随時剪下來儲存;有喜歡集郵的同僚,我就送給他們。有幾年,我把每年的生肖郵票貼在新年的日記本扉頁,純粹為了好玩。早年收到台灣朋友的來信,發現是紀念錢穆百年誕辰的郵票,我就剪下來貼在我的錢穆回憶錄《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

資本市場的擴張,早已進入集郵活動。這些年,如果說集郵有什麼新聞的話,那就是一張稀缺郵票在拍賣行拍出多少錢。一小片郵票,隻有以貨币表現身價,才會引起注意。在商業交換中,郵票是商品,行使貨币的職能,是一種投資産品。集郵和買賣股票、基金一樣,主要是一種投資行為,商業味很濃。

不過,也有一些集郵愛好者,并成為集郵大家的,自始至終就是純粹的愛好,沒想以小小的郵票獲得大大的利益。我要講的,就是集郵界的名人姜冶方、秦克誠先生。

是30多年前的事了。我讀到姜先生集郵的故事,留下印象。某日逛宣武門内舊書店,發現他把報紙上談集郵的專欄文章編輯成書《集郵和我的生活道路》,我順手買了一冊,在一個星期天一口氣就讀完了。姜先生是湖南人,10歲就開始集郵。他的父親是辛亥革命後長沙首任知事。據他的回憶,他第一次見到郵票并産生集郵興趣,是看到他的叔叔從國外寄信,信封上貼這樣一種新鮮玩意兒。好奇加上他生活的環境,在很小的年紀,他就以集郵為業餘愛好,走上集郵家的道路。後來,他擔任國民政府的外交官,出使歐洲,有條件看到世界各國的郵票,使得他的集郵收藏如虎添翼。他在回憶他的集郵活動時,穿插一些近代史上與政治、外交、文化、貿易相關的逸聞趣事,真正是一本有益的閑書。

讀書|衛建民:集郵家和他們的書

協助姜先生整理這本書的張白影說:“姜冶方收藏的大陸1878年清代發行的第一套郵票——通稱大龍郵票,有近900枚之多,在國際上久享盛譽,早有定評。”姜先生在談他的大龍票時,還講到他與夏衍的交往。1953年,還是華東局宣傳部長的夏衍,聽說姜先生藏有大龍票,便登門拜訪,共同觀賞,互通有無。“星期天上午8點多鐘,夏衍應約而至。我另外邀請作陪的田漢、周竹安、周鲠生三位也随後來了。夏衍不僅在飯前仔細翻看了我的全部郵票和封片,而且下午離去之前,又将我郵冊中近900枚大龍票細細觀摩了一番。”夏衍與姜有同好,也有大龍票,但品類不全。在姜府賞寶後,他給姜寫了一封信,說他集郵有年,大龍票已有近百枚,獨少毛齒新票一套,而姜毛齒類較多,且有四方聯票,想讓姜讓他一組三枚全套,他願意接受姜的任何交換條件。1953年,夏衍接管負責上海的文化教育界,百廢待興,工作很忙,但他還有興趣抽出時間和有同好的朋友玩郵票。

姜先生的書裡,類似的與集郵有關的人與事很多,我隻能介紹一鱗半爪。喜歡集郵,又想了解一位世界著名郵票收藏家經曆的朋友,可以讀讀這本有趣有益的書。

我要介紹的第二本與集郵有關的書,是北京大學實體學教授秦克誠先生的《郵票上的實體學史》。秦教授教實體,專門收藏、研究與實體學有關的全世界的郵票,真是洋洋大觀!他的這本獨一無二的分科的集郵書籍,是由集郵挖掘出實體學史,以郵票為媒介,為國際知名的實體學家立小傳,為實體學重大的發現寫小史,為發生在不同時代的實體學家的命運而思考,并在這本奇特的著作中提出自己的思考結論。這本印制精美、圖文并茂的書,同時也是一部科學史,是作者的詩意沉思,是從郵票中追溯實體學的發展。這本書還啟示讀者,宣傳科學家、提倡科學精神,是全人類的共識。

讀書|衛建民:集郵家和他們的書

秦教授在本書前言中說,這本書的起因,是他在《大學實體》雜志專欄文章的結集。雜志限于條件,附圖郵票是黑白的,版面也受限制,進而導緻豐富多彩的郵票畫面不能完整、真實呈現。現在結集出版,銅版紙彩印,世界各國及地區發行的與實體學有關的郵票,就有了精彩呈現。秦教授希望:“在對郵票的介紹和欣賞的樂趣中,能夠向廣大集郵愛好者特别是青少年介紹一些有關的實體學知識和實體學史知識。”這本書可不能當閑書看,因為它展示了人類從古到今對自然的探索精神;當那些因堅持真理而死在斷頭台上的先知的事迹在一枚小小的郵票上結晶,讀者的心裡就會喚起高尚的情操,會影響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秦教授以這種形式著書立說,把讀者已知的知識用郵票排列組合,借小小的郵票說自己的話,是有深意、有寄托的。

2005年是世界實體年。中國學者編著的《郵票上的實體學史》在這一年出版,是中國送給實體學年的禮物。

>>作者簡介:

衛建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審,著有散文随筆集《尋找丹楓閣》《陳谷集》等。

作者:衛建民

編輯:周怡倩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