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居》道破最紮心真相:當全職媽媽8年,連保姆都不如

女性

最近看了風很大的劇《心居》,劇中馮曉琴這個角色我對“全職媽媽”有了新的認識。

《心居》道破最紮心真相:當全職媽媽8年,連保姆都不如

傳統觀念裡,全職媽媽的關鍵詞是——偉大、無私,她們是甯願“犧牲”自己,也要成全家庭的老好人——

每天事無巨細地打理着雞毛蒜皮的小事,一心一意地照顧着丈夫和孩子。

但在《心居》裡,海清飾演的馮曉琴,她卻是一個心裡打着精明算盤的全職媽媽。她的确為家庭付出了很多,但她卻也很在意其中的利益交換,戶口、房子、錢……

這樣的她,讓我們覺得,又可憐,又讨厭。

但這種更為立體的人物形象,也将全職媽媽的困境,烘托得更真實、更深刻。

其實,當下社會對全職媽媽最大的傷害,就是将她們捧上神壇後,又要求她們必須抛下物欲情欲。但媽媽也是人,她們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同樣在乎金錢利益,想為自己的未來做好打算。

《心居》道破最紮心真相:當全職媽媽8年,連保姆都不如

劇中,馮曉琴為丈夫顧磊的家庭付出着,同時也算計着。她絞盡腦汁左右突圍的樣子,說盡了全職媽媽的心酸。

01

全職媽媽的第一層困境

沒有自由

說實話,馮曉琴的出身不算好。

她15歲未婚先孕生下兒子,16歲辍學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她看盡了社會底層人們投機取巧的樣子,也對“上位”的方法摸得門清。

她沒錢,也沒學曆,更沒有努力工作賺錢的想法。嫁個上海人,拿上海戶口,就是她階級躍遷的最快方式。

《心居》道破最紮心真相:當全職媽媽8年,連保姆都不如

但事情,哪有這麼容易啊。有錢有能力的上海男人看不上她,她隻能在矮子裡拔高個。

光是“套”住顧磊,她就花了好大一番力氣。

顧磊是殘障人士,輕微跛腳,比她大八歲。他還是個名副其實的“姐寶男”,自己沒主見沒能力,全靠有出息的姐姐拉一把。

馮曉琴靠着未婚先孕嫁到了顧磊家,拿到了心心念念的上海戶口。隻是她沒有想到,結婚證竟成了一張賣身契。

結婚後,馮曉琴和顧磊祖孫四代生活在一起,從早到晚,幾乎沒有一刻放松。做早飯,叫全家人起床,這樣看似簡單的兩件事,當過媽的都知道到底有多折磨人。

早飯要照顧一家老小的口味,孩子愛吃油炸的,老人要喝粥。能怎麼辦?全做呗。

起床要叫八百遍,一邊盯着孩子刷牙洗臉,一邊還要回答老公的三連問:“老婆,我的白色襯衣在哪?皮夾子在哪?手表在哪?”

好不容易把老公孩子送出門,也沒有自己的時間。就算已經做完了所有家務,和老人同住的馮曉琴,出個門都得看長輩的臉色。

與其說她是兒媳婦,不如說她是保姆。可上海的保姆至少還有體面的工資,馮曉琴的日夜操勞,卻被視為理所當然。

眼看兒子即将升國中,她想買個學區房。一方面是為兒子做打算,另一方面是想更自由點,有一個自己的小家,過自己的小日子。

但沖突之處在于,顧家人既覺得她沒什麼本事,又的的确确離不開她。他們早已習慣于她事無巨細地操心,被養成了“巨嬰”。

《心居》道破最紮心真相:當全職媽媽8年,連保姆都不如
《心居》道破最紮心真相:當全職媽媽8年,連保姆都不如

和丈夫一次争吵後,馮曉琴氣得離家出走。短短一天内,家就亂得不成樣子:

奶奶不知道該吃什麼藥,爸爸手忙腳亂地做着早飯;

眼看着兒子将要遲到,顧磊卻發現手機忘帶了;

他急急忙忙跑回去拿,卻把大拇指摔斷了。

本想着再晾他們幾天,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誰更心軟,誰就要妥協。

而現實生活中的全職媽媽們,也就像馮曉琴一樣。

在一次次的心軟中,無奈地讓渡了自己的時間自由與出行自由,用自己的委屈換來了安甯。

02

全職媽媽的第二層困境

不被重視

當全職媽媽十餘年,馮曉琴攢下來了3萬塊。這在動辄200萬的學區房面前,顯得有些寒酸和可笑。

很多人吐槽馮曉琴啃姐(顧磊的姐姐顧清俞)買房,但她在借錢之前,也不是沒想過辦法。

丈夫顧磊的工資低,買房遙不可及。她給丈夫報名了财會資格證考試班、财會英語班,希望丈夫能多掙點錢,夫妻倆早點獨立。

《心居》道破最紮心真相:當全職媽媽8年,連保姆都不如
《心居》道破最紮心真相:當全職媽媽8年,連保姆都不如

可丈夫的心,根本和她不在一處。

馮曉琴家裡窮,向來沒有安全感。她習慣于為自己做好打算,過上更安穩的生活。

而顧磊,有爸媽疼愛、有年入千萬的姐姐幫襯,明明已經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卻依然能在家人的縱容下窩在老宅裡。

每當到了上課的時候,他就瞞着馮曉琴去網吧打遊戲、看電影,絲毫沒把馮曉琴的叮囑放在心上。

丈夫不尊重她,婆家便也提防着她。

馮曉琴鄭重說出買房的打算時,婆家人第一反應是把門關起來偷偷開小會,把馮曉琴當外人防着。

丈夫說:“買不買我無所謂,反正我有地方住。”

《心居》道破最紮心真相:當全職媽媽8年,連保姆都不如

姐姐提醒他,不能在房産證上加馮曉琴的名字。

就連七大姑八大姨也輪番上陣勸阻:“先不說買房子需要一大筆錢,你難道要把兩個老人丢在家裡嗎?他們該怎麼辦呢?”

總而言之,在婆家眼裡,兒媳婦盡心伺候是理所應當,提出要求就是無理取鬧。不被重視,向來是全職媽媽的困境。

她們的任務是做家務帶孩子,但人們會指責她:“隻能做點小事,擔不了大事。”

她們擠出時間去學習提升,想參與到家庭中時,人們又懷疑她:“怎麼突然這麼積極,是不是在算計些什麼?”

久而久之,全職媽媽們,連她們自己,也開始懷疑自我價值,直到接受碌碌無為的命運。

《心居》道破最紮心真相:當全職媽媽8年,連保姆都不如

曾看一個心理醫生說,她通過觀察發現,在中國,從一個甜蜜的全職主婦,變成一個崩潰的絕望主婦,大約需要三年。

這恰好是孩子度過嬰幼兒時期,可以托到幼稚園的階段,同時也是一個家庭内耗到彈盡糧絕的忍耐極限。

而在這其中,家中背負最多的心理壓力的,不是在外賺錢養家的那個,而是全職在家的那個。

可能是因為明知經濟壓力卻分文不賺的羞愧感;

還可能是厭倦了看不見盡頭、完全沒有獎賞的家務瑣碎;

而最擊潰一位全職媽媽的,純粹是因為伴侶不能夠認同這份付出,全職在家變成了失敗的代名詞。

就像電視劇中,把結婚當成階級跨越手段的馮曉琴,一定也沒料到,自己看似跨越了階級,實則是被困在了家裡。

03

全職媽媽的第三層困境

沒有Plan B

然而,生活又給她開了一個玩笑。

顧磊因為一場意外不幸身亡,馮曉琴變成了寡婦。

成為全職媽媽,意味着人生沒有Plan B,她所能依靠的隻有丈夫。丈夫若是升職加薪,自己手頭就能寬裕點。丈夫若是出了意外,她們立馬沒了經濟來源。

馮曉琴離開職場太久,幾乎沒人願意雇傭她。她隻能靠着送外賣,供養孩子。

送外賣逾時了,她要受顧客的白眼;

騎車被撞沒及時接孩子放學,她又要被婆家指指點點。

劇中有一幕很令人心酸:馮曉琴送完外賣,坐在路邊休息,她一邊應付着午飯,一邊跟爸媽打電話。

媽媽問她最近過得怎麼樣,她也隻能忍住眼淚,說聲“不辛苦”。

沒有Plan B,意味着要從頭開始,也意味着不被了解。

但當決定再出發的那一刻起,全職媽媽馮曉琴的世界就已經透進了一道光。

後來,馮曉琴和朋友成功開起了養老院,她終于不用再過看婆家臉色的日子,也不用風裡雨裡送外賣。

《心居》道破最紮心真相:當全職媽媽8年,連保姆都不如

當初熬的夜、受的苦,都成為了歲月的獎賞。

一個能做好全職媽媽的女人,也一定能在職場上閃閃發光。

04

在今天,很多人還會向女性問出“選事業還是選家庭”的問題。

其實,媽媽們如何選擇,并不應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因為,全職媽媽和職場媽媽向來不是對立的兩個群體,也沒有誰好誰壞。

全職媽媽們的決心、力量,她們對于自我的要求,對生活可能性的追求也早已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我們甚至不應再用“全職媽媽”這個充滿刻闆印象的詞彙去界定她們。

因為,不論她的戰場在哪裡,隻要是努力生活的女性,都值得被我們尊重。

*文中圖檔來自影視劇《心居》,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處理

作者:李耳耳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版權歸洪恩所有,轉載請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