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投了兩家電池“小巨人”

華為投了兩家電池“小巨人”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創頭條

近日,華為在投資領域動作頻頻。

4月1日,華為通過旗下投資公司哈勃投資,參與了鈉離子電池生産商“中科海鈉”的A+輪融資。而就在4天前,華為才剛剛和小米聯手,投了一家叫“衛藍新能源”的锂電池企業。

據直通北交所了解,中科海鈉曾獲得江蘇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号,而衛藍新能源則是北京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海鈉和衛藍新能源的創始團隊都與中科院實體研究所密切相關,這兩家公司背後都站着同一個人,即曾毓群導師、被稱為“中國锂電第一人”的陳立泉。

01 華為投了2家電池“小巨人”

公開資訊顯示,4月1日,中科海鈉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哈勃投資、海松資本、深圳聚合資本。其中,哈勃投資是華為旗下的投資公司。

中科海鈉成立于2017年2月,主要從事新一代儲能體系-鈉離子電池的研發與生産。

與锂電池相比,鈉離子電池相對比較冷門。

雖然鈉與锂的實體化學特性及儲存機制相似,且鈉離子電池原材料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成本低廉,但由于鈉離子體積較大,在材料結構穩定性和動力學性能方面要求更為嚴苛,使得鈉離子電池始終都被锂電池的“光環”所覆寫。

近年來,锂電池原材料價格飛漲,在碳酸锂均價從30萬元/噸漲到50萬元/噸的背景下,鈉離子電池的優勢才逐漸凸顯出來。

2021年7月,甯德時代(300750.SZ)釋出了公司第一代鈉離子電池,讓行業對鈉離子電池的關注度急速升溫。随後,欣旺達(300207.SZ)也表示,公司擁有鈉離子電池補鈉方法、鈉離子電池及其制備方法等多項專利。

而此時,中科海鈉已經在鈉離子電池細分賽道深耕5年。據直通北交所了解,中科海鈉曾獲得2019年江蘇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号。

事實上,這并非華為第一次投資電池企業。

就在今年3月28日,華為通過哈勃投資,和小米一起參與了锂電池企業衛藍新能源的戰略融資。

此次引入華為和小米,深圳一位PE投資人向媒體表示,衛藍新能源的估值已經有人開到了15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獨角獸企業。

衛藍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8月,比中科海鈉早半年。

早在2018年,衛藍新能源就完成了數億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江蘇中關村産投、三峽資本、天齊锂業、中科院創投等多家基金。

随着融資額不斷增加,衛藍新能源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也越來越多。2020年3月,衛藍新能源的發明專利突破了100件。一年後,其發明專利已突破200件。

今年2月,北京市經信局公布了北京市2021年度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衛藍新能源憑借在固态锂電池細分領域的突出表現,成功入選北京市“小巨人”企業。

直通北交所注意到,無論是中科海鈉還是衛藍新能源,都與中科院實體研究所關系密切。

中科院實體研究所是中國最早研究锂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的地方。中國之是以能在锂電池領域後來居上,離不開一個叫陳立泉的研究員。

而華為投資的這兩家電池企業,都與陳立泉有關。

02 “小巨人”背後的中科院身影

中科院實體研究所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頗多,嚴濟慈、施汝為、錢三強等老一輩科學家,都曾在這裡工作過。

上世紀70年代,美國一家石油公司的員工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塊锂電池。這種锂電池性能極不穩定,一言不合就爆炸,是以并沒有商用。

後來,日本人對锂電池做了改善。1981年,日本旭化成公司的吉野彰開始研究锂電池,并在兩年後成功造出第一個可充電的锂離子電池原型。

憑借技術優勢,日本在锂電池領域的生意越做越大。很長一段時間,全球電池技術專利中,有三分之一來自日本。吉野彰也因為在锂電池領域的突出貢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中國在锂電池方面的研究并不晚,隻是産業化來得比較慢。

1964年,從中科大畢業的陳立泉,被配置設定到中科院實體研究所工作。陳立泉在中科大學的是晶體學專業,一次在德國馬普固體所進修的經曆,讓他有了“改行”的打算。

當時,陳立泉發現,馬普固體所全所上下都在研究氮化锂。氮化锂是一種離子導電材料,可用作汽車電池。

相比笨重的鉛酸電池,氮化锂電池類似于扣子,輕便小巧。“我就想這個東西是很有用的,我說我要改行,從晶體生長改到新的學科,叫固體離子學。”

陳立泉回國以後,中科院給他成立了一個固體離子學實驗室。而陳立泉的工作正是研究锂離子導體和锂電池。

1995年,中國第一塊锂電池從中科院實體所誕生。六年後,陳立泉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并成為國家863計劃二次锂電池專題負責人。

锂電池走進電動汽車重大專項課題之内,為日後大陸在動力電池的份額争奪中,提供了關鍵機遇。2014年,大陸動力電池、锂電市場佔有率已經超過日本、南韓,位列世界第一。

在陳立泉看來,學術界、工程界和産業界的合作,加快了研究成果的産業化程序。

2016年,中科院實體所的研究所學生導師俞會根,拉着實體所研究員李泓以及陳立泉,一起創辦了衛藍新能源,從事固态锂電池的研發,俞會根擔任董事長。

陳立泉表示,大部分锂電池的電解質是可燃的液體電解質,容易引起安全憂慮。“固态電池更安全,不爆炸,續航時間長。這将滿足電動汽車的需求。”

不過,雖然锂電池的優勢很多,但也有“卡脖子”難題。

地殼中,锂的含量僅為0.0065%,大陸锂資源也不多,僅占全球總儲量的7%。相比之下,與锂的實體化學特性及儲存機制相似的鈉,含量達到了2.75%,大陸原材料資源豐富。

陳立泉認為鈉離子電池的前景廣闊。2011年,他和中科院另一名研究員胡勇勝着手研發鈉離子電池。期間,他們解決了鈉離子的驅動媒體、液态記憶等問題,增加了鈉離子電池的可循環充電次數。

2017年,胡勇勝、陳立泉等人創辦了國内第一家專注于鈉離子電池開發與制造的企業中科海鈉。目前,中科海鈉已擁有多項鈉離子電池核心專利。

03 誰會是下一個“甯王”?

事實上,中科海鈉、衛藍新能源接連拿到融資,隻是中國動力電池賽道火熱的一個縮影。

2021年以來,動力電池賽道誕生了很多大額融資——蜂巢能源、中創新航、輝能科技、欣旺達汽車電池......其中,中創新航和蜂巢能源正在籌備上市事宜。

動力電池企業成為投資機構眼中的香饽饽,離不開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援。

根據《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銷售占比要達20%。

去年,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達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占新車銷售比例為13.4%。這意味着,為了完成KPI,大陸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仍會大幅增長。

新能源汽車産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動力電池裝車量的快速增長。

研報顯示,大陸動力電池裝車量從2015年的15.7GWh增加至2021年的154.5GWh,年複合增長率達 46.4%。2022 年1-2月,動力電池裝車量達29.9GWh,同比增長109.7%。

與此同時,政府也在鼓勵動力電池産業的發展。

工信部表示,锂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等新型電池是“推動新能源産業發展的壓艙石”,預計随着産業加大投入、技術走向成熟、産業鍊逐漸完善,高成本效益的鈉離子電池有望成為锂離子電池的重要補充,尤其是在固定式儲能領域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多項利好政策加持下,熱錢進入動力電池賽道,電池廠商也紛紛增資擴産。

去年12月末,中科海鈉與三峽能源、安徽省阜陽市政府等達成合作,将共同建設全球首條鈉離子電池規模化量産線。該産線規劃産能5GWh,分兩期建設,一期1GWh将于2022年正式投産。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衛藍新能源創始人李泓則透露,衛藍新能源正在與蔚來汽車合作,計劃基于ET7車型推出單次充電續航1000公裡的混合固液電解質電池,能量密度為360Wh/kg,預計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量産。

據直通北交所了解,截至今年3月初,國内已有5家上市公司抛出再融資預案,拟投向锂電相關項目,預計募資總額超20億元。

動力電池是一個萬億市場。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業内流傳着“誰掌握電池,誰就掌握了話語權”的口号。

曾毓群就是靠着小小的電池成為“香港首富”,甯德時代也因為坐擁萬億市值,江湖人稱“甯王”。

然而“天下苦甯德時代久已”。随着其他動力電池企業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新勢力接連出世,厮殺可能才剛剛開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