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餘學雲:中國古鎖如何“鎖”出别樣文化意蘊?
中新社福州4月2日電 題:中國古鎖如何“鎖”出别樣文化意蘊?
——專訪古陶瓷收藏家、鑒賞家,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餘學雲
中新社記者 劉可耕
“鎖出别樣——曆代鎖具精品展”不久前在中國福州落幕。展出的99把鎖,曆經唐、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反映了中華鎖文化的發展曆程。

“鎖出别樣——曆代鎖具精品展”展出的鎖具吸引參觀者。中新社記者 劉可耕 攝
中國古鎖,如何“鎖”出别樣文化意蘊?古陶瓷收藏家、鑒賞家,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祥雲軒将樂窯博物館館長餘學雲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進行闡釋。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鎖是如何發明的?中華鎖文化走過怎樣的發展曆程?
餘學雲:鎖具的發展史是人類文明起源的見證,遠古時聰明的人類懂得把個人貴重物品用獸皮包起來,外面用繩索捆縛,在最後的開啟處打上特殊的繩結,而繩結隻能用一個叫“骨锉”的工具才能挑開。繩結和骨锉就是今天鎖和鑰匙的雛形。随着曆史的發展,鎖具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形成龐大的門類。
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較為成熟的鎖具是5000年前中國仰韶文化時期的木質鎖。中國鎖具的發展大緻經過了幾個階段:從材質上看,從木質鎖到金屬鎖(鐵質、銅質鎖);由結構上看,經曆了闩鎖—簧片鎖—葉片鎖—彈子鎖的過程。中國古代鎖具功用也呈現出實用性—美觀性—技術性(西方引入)的特點。
從最早仰韶文化的木質鎖開始,周朝就有關于木倉鎖和鑰匙的文字記載。早期的木質鎖結構簡單、形體笨重,多采用竹竿之類作鑰匙,容易開啟。木鎖不夠結實,後來鎖改用鐵、青銅等金屬材料制成,結構簡單。
漢代出現銅質簧片結構鎖,俗稱三簧鎖或簧片鎖,利用兩三片闆狀銅片的彈力來達到封關和開啟作用,安全性能、保密性較木質鎖前進了一大步,使用範圍也更加廣泛。春秋戰國時期,經公輸班(即魯班)改進,保密性得到增強。
簧片鎖自唐代開始不斷改進發展,一直沿用至上世紀50年代,出現了120餘類不同款式,有的采用暗門、定向、二開、無鑰、文字密碼等特殊技術,鎖具保密程度大大增加。
漢代簧片構造鎖的技術,對當時的世界來說相當先進。可惜,中國古鎖在漢代以後,鎖具技術進展緩慢。
古鎖技術未進一步發展的同時,其造型的裝飾化傾向卻越來越明顯。東漢末年,魚、瑞獸等造型的鎖具出現,後來發展成為一個大的鎖種——花旗鎖。其造型以模仿各種自然物、人造物的形态為主,變化豐富。
清代,西方發明的葉片鎖傳入中國并被廣泛使用。上世紀三十年代,造價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的彈子鎖進入中國市場,中華古鎖的時代就此成為曆史。
清代刻福祿壽三星紋鎖。中新社記者 劉可耕 攝
中新社記者:中華鎖文化曆史悠久,内涵豐富。為什麼說鎖是福文化的縮影?
餘學雲:中國人對于“福”字的喜愛,不僅隻對年節,還沁入日常生活中。鎖作為古時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自然也成為“福”文化的縮影。
中國古鎖曆經千年,不僅保護珍貴的物件,還承載着對美好生活的企盼與祝願。古鎖常用精細花紋表達狀元及第、長命富貴、麒麟送子、龍鳳呈祥等祈願,也會用獨特造型,如“琴鎖”表達款款情深、長長久久,“魚形鎖”表達年年有餘、富貴綿長,“長命富貴鎖”為婦人孩童“鎖住生命,鎖住健康”。現在有的景區還能見到獨具特色的“人造景觀”——同心鎖海。
清代刻“百福日生”鎖。中新社記者 劉可耕 攝
中新社記者:西方鎖具又是如何起源和發展的?
餘學雲:公元8世紀,東羅馬人制成最初的葉片鎖,又名鑰匙孔鎖,利用鑰匙牙花撥動鎖内與之吻合的葉片缺口進行開關。公元18世紀,英國人丹尼克·波特發明凸輪轉片鎖。19世紀,歐洲制造商發明出進階凸輪轉片鎖,鑰匙的牙花增到1600種,後來的各種改進更使鑰匙牙花增至上萬種變化。
葉片鎖的鑰匙造型美觀大方,被公認為鎖和鑰匙的标志。許多國家把它制成大型的金鑰匙,贈送給友邦、貴賓,象征尊敬、和平和友誼。
1848年,美國人耶爾發明采用圓柱形銷栓的彈子鎖。此後,彈子鎖逐漸成為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鎖。
中新社記者:曆史上,中西方鎖具有過交流互鑒嗎?
餘學雲:中西方鎖具的發展,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生動寫照。從最早仰韶時期的木鎖開始,鎖具出現,再經曆青銅時代金屬質鎖流行,鎖文化傳到西方。
公元前2世紀末,中國生産的簧片鎖随“絲綢之路”傳入了古羅馬。至今,奧地利格拉茨城博物館裡還收藏着中國漢代的簧片鎖。西方鎖具的發展,實際上是對中國古鎖文化的傳承和接續。
從漢代出現簧片鎖開始,中國的鎖文化更加重注裝飾性。西方則在吸收中國古鎖的基礎上發明了葉片鎖,在清代傳到中國。西方進而發明彈子鎖,二十世紀中葉進入中國市場,中國的傳統鎖具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福州中華古鎖博物館裡展示的各朝代古鎖。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中國的古鎖從最初的基礎功能實用性,發展到實用兼顧美觀,注入了深厚的傳統文化。西方鎖具直到近幾百年才開始嶄露頭角。與中國古鎖不同,西方鎖更注重鎖的實用性,傾向于“鎖具工業”,把鎖具看作一個技術性産品。
全球共享的“中國智慧”中,鎖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源于中國,後經“絲綢之路”傳入歐洲。歐洲人将來自東方的鎖具融入本土技術和文化,逐漸形成自己的鎖具工業體系,反過來助推中國傳統鎖具向現代鎖具的轉變。綿延千百年間,以鎖具為載體,東西文明不斷交流互鑒。
中新社記者:當下應如何傳承中華鎖文化,向世界講好中國古鎖的故事,繼續推動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
餘學雲:一把小小的古鎖,似乎就能讓我們感受到從前的“慢時光”。精緻的刻工、獨具匠心的設計都扣動着心弦。但遺憾的是,古鎖上的文化因素被日漸淡忘,本土鎖具文化發展出現斷層,使得現在中國的鎖具工業與傳統鎖具行業之間基本已無瓜葛。加上長期以來,國内鎖具産品造型開發設計意識的薄弱,造成中國市場上出現的鎖具産品洋化嚴重。
當下,中國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何着眼中國鎖具開辟新的發展前景,設計出有個性、有市場的創新産品,已成為中國鎖具行業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
2021年河南春晚的《唐宮夜宴》節目出圈,2022年央視春晚上美輪美奂的舞蹈《隻此青綠》緊随其上。看上去後者似乎受前者的啟發和借鑒,實則是一次“不約而同”,喚起觀衆内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和對傳承創新者的贊美。這也激發了對目前鎖具行業的思考。
中國古鎖是很好的文化載體。将中國古鎖的設計巧思融入現代鎖具的設計理念,讓千百年前的文物活起來,持續增強文化自信——已經成為當下的共識。
古鎖也是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真實記錄。隻有充分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為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鑒作出積極貢獻。(完)
受訪者簡介:
餘學雲,福建将樂人,古陶瓷收藏家、鑒賞家,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上海名家藝術研究協會會員,祥雲軒将樂窯博物館館長。自少年起,收藏鑒研三十餘年,先後出版了《将樂窯古瓷鑒賞》《将樂窯宋代茶盞》兩本專著,于《收藏》等雜志發表了十餘篇以古陶瓷為主題的論文。自1990年以來,向多家博物館捐贈各個時期古陶瓷藏品1000餘件,并為文化傳播無償在各地舉辦展覽、講座、鑒寶等活動。